(武后)令人杖庶人及蕭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于酒甕中,曰:"令此二嫗骨醉!"數日而卒
上面的“庶人”是指曾經的王皇后,她也是唐高宗李治的結發妻子,“蕭氏”是指蕭淑妃。
永徽六年,王皇后與蕭淑妃被武則天斬斷手足,投到酒缸中,做成了“酒彘”。距離最近一次被做成“人彘”,還是一千多年前的呂后對戚夫人所為。
堂堂大唐帝國的皇后,被一個連一品夫人都不是的武昭儀給廢了,到底怎么回事?
王皇后,山西并州人,出身太原王氏,這是一個千年望族,始自秦始皇時期的王翦家族。她的從祖母(姑奶奶)同安公主,為唐高祖李淵的同母妹妹。那年,同安公主找到侄子,也就是唐太宗,親自做起了媒,說她的這個侄孫女“有美色”,就這樣,她成了晉王妃。
這樣算起來,王皇后和李治還是八竿子能打著的親戚了。
一日夫妻百日恩,況且彼此還沾親帶故,當王皇后被人砍斷手腳的時候,唐高宗在干什么呢?
所謂眾人抬柴火焰高,他干了一件火上澆油的事。
這天,唐高宗走到關押皇后的小黑屋,對著里面喊:皇后、淑妃你們還好嗎?
這不等于廢話嘛,關在小黑屋里這么久了,誰受的了?
王皇后、蕭淑妃答道,我等戴罪之身,怎敢還有名號!一邊說一邊哭,然后補充道,皇上念及往日,移駕此處,罪奴萬分感激,還望陛下看在往日情分上,使妾再見日月、出入院中,將此院改為“回心院”,妾身不勝感激。
等著!
說完這句話,唐高宗就閃了。
早有宮人飛報武昭儀,武則天拿出了當年唐太宗考驗她如何馴服青驄馬的勁頭,既然王皇后和蕭淑妃是自己的死敵,定是不能為己所用,干脆,直接咔嚓掉,就這樣,王皇后、蕭淑妃被斬斷手腳扔到了酒缸里。
直到幾天后,唐高宗才出現,此時,兩位貴妃早已香消玉殞。
必須要交代的是,此時的武則天尚沒有多大權勢!在處死兩位皇后的前段時間,因一品夫人名額已滿,唐高宗計劃擴編后宮,創造性的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打算封武則天為宸妃,但這個計劃遭到了宰相韓璦、來濟的反對而未能成行。
這四人之間,到底發生了什么呢?
武則天,十三歲進宮,在宮里一直待了十二年,到唐太宗駕崩之時依然是這個身份。她進宮后被唐太宗賜名“媚娘”,關于“媚”,三國時期的曹植在著名的《洛神賦》里有這樣一句話:柔情綽態,媚于語言。都說那是用來描述他的暗戀女神甄宓的,其實這句話用在武則天身上也不為過。
根據現有的資料,武則天確實是個漂亮女人,但還不至于艷絕后宮。唐太宗病重期間,她和彼時還是太子的李治成就了床幃之事。
太宗駕崩后,她被遷徙到了感業寺。
按說,她和李治的這段不倫之情也就點到為止了,事實卻是沒有,武則天依靠著自己的技術優勢依然與唐高宗保持著藕斷絲連的關系。
真正促使唐高宗下詔讓武則天重返宮中的卻是王皇后!
不俗的出身,讓這兩個女人有了高傲的資本。此時的蕭淑妃,已經生有一子二女,明顯占據優勢,而王皇后跟了李治這么多年卻無子嗣,寵愛的天平已經偏向蕭淑妃了。
為了扳回局面,王皇后對唐高宗吹枕邊風,去感業寺把你那個庶母接回來唄。
王皇后的算盤打得響,以此順水人情拉攏武則天一起對付蕭淑妃。另外,武則天又不是什么名門,事成之后,直接把她連鍋端了。卻不成想,這個以殺馬著稱的才人,在后宮玩起來真是如魚得水。
武則天以一敵二,把她們兩個耍的團團轉。
一年后,武則天的長女------安定思公主降生,王皇后想借機緩和與武則天的關系,經常過來看望孩子,不想被算計了。
她前腳剛走,后腳唐高宗就來了。打開被子,發現女兒居然已經死了!屋內侍女回答道,皇后娘娘剛走。
王皇后徹底失寵。
急于扳回局面的王皇后緊接著又走了一步臭棋------裝神弄鬼。她和母親柳氏請來了幾個巫婆神漢施以“厭勝之術”,以此詛咒武則天死亡。結果被武則天知道后向高宗告發,說她為了爭寵玩弄媚道,這下徹底被打入冷宮。
太宗駕崩前,留下遺照,命長孫無忌、褚遂良為輔政大臣,此外,還有眾多將才,那都是追隨李世民打江山的,可謂是經歷過血與火的洗禮了,桀驁不馴是其基本特征,瘦弱的李治能駕馭的了他們嗎?
就像前文提到的,即便是后宮增加一個名額,就連名不見經傳的韓璦、來濟都能用“宸妃古無此號,事將不可”的名頭加以阻止。
應該說,這個事情進一步刺痛了唐高宗脆弱的神經,他需要培植自己的人馬!
當年,趙高采取了“指鹿為馬”的策略迅速組建了自己的班子,李治也是走了“分而劃之”的路線,他發現,武則天還真是一把好用的匕首,利用她或許可以從元老大臣那里殺出條血路出來。
于是,“廢王立武”開始浮出水面。
但也有意外的收獲,那就是獲得了同樣是元老------山東“寒門”李勣的中立態度。第二輪由李義府“廢王立武”倡議推行,許敬宗、崔義玄等大臣紛紛站在唐高宗一邊,“廢王”終于成行。
十月十三日,唐高宗下詔,將王皇后、蕭淑妃貶為庶人,關進了那個封閉的小黑屋。七天后,唐高宗再次下詔,立武則天為皇后。
小結
反過頭來再看一遍,唐高宗走到關押王皇后的那個小黑屋,扯著嗓子喊:皇后、淑妃安在?
其實,唐高宗也是想收拾掉武則天的,只不過,此時他的身體已經不允許他折騰了。收拾掉武則天,李唐江山面臨外戚專權甚至會發生“李唐帶楊隋”的局面;而留下武則天,又是一個子弱母壯的尷尬現實。
兩權相害取其輕,他最終選擇了武則天。
應該說,這個局面是朝中大臣與皇帝相互妥協的結果。在整個過程中,王皇后、蕭淑妃顯然成了各自的籌碼,不過,棋局結束那就是棄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