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我們對話如下:
我:“反酸嗎?頭暈嗎?”
他:“反胃、嘔吐、頭暈、口苦。”
他:“已經住院3天,沒有什么好辦法。”
我:“基本情況已了解。”
處方如下:柴胡10g 白芍15g 枳殼10g
甘草6g 郁金15g 香附10g
佛手10g 黨參15g 白術10g
云苓10g 黃連6g 吳萸2g
法夏10g 砂仁6g 雞內金10g
(生姜3片,自備) 5付
次日,我詢問他媽媽情況時,收到的回復是:“由于昨天還在用西藥,所以不敢跟中藥一起用,怕會有什么反應,所以你給的那個還沒用,明天直接出院,把西藥停了用你那個。”我繼續安慰了他一句:“沒事,會好的,放心!”此時,我以為他只是搪塞我,應該是轉院治療了。沒想到兩天后手機突然收到信息,內容如下:
他:“我媽媽吃了那個藥,感覺好些了,繼續吃。”
我:“好!”
次日晚上七點多手機又收到信息,內容如下:
他:“我媽媽說你是神醫,住院那么多天沒有用,你開藥一吃就好了,我媽媽讓我跟著你學習中醫,哈哈哈哈哈!”
我:“只要病人好了就好,我很開心!”
一周后,我見到了他,我馬上走過去握住他的手,再次詢問了他媽媽的情況:“頭還暈嗎?胃還有沒有不適?拉肚子有沒有?口苦嗎?睡眠好不好?”
他很開心的回答道:“都好了,真的不知道該怎么感謝您!”
隨后過了一段時間,我又問起,病情有無反復之類的。
他是這樣回復我的:“我媽媽服用你的藥物后,當天晚上肚子就咕嚕咕嚕叫了幾聲,然后感覺有一股氣從上往下走,一會兒就餓了,讓我去買飯給她吃。”
我笑了笑,和他寒暄了幾句就走了,將此臨證醫案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一同學習探究!
我的老師80歲了,此類病癥他治療不少,而我跟師抄方也有所心得。我老師治療此類病癥,以柴胡疏肝散、吳茱萸湯、香砂六君子湯、左金丸一類處方合方治療為多。他常常教導我:“治肝可以安胃。”我老師雖然話不多,但是每一句話都承載了幾十年的臨證經驗,我一直虛心接受,潛心學習。
常言道:“肝升膽降”、“脾升胃降”。如果要按當今的臨床考核,我們還要將它辯為“嘔吐”病,“肝氣犯胃”證,方選“四七湯”加減。然而,此類考核,實際已經嚴重脫離臨床,用于考核尚可,對于臨證,多不適用。
其實很多人說,脾胃為氣機升降的樞紐,治療此類病癥,應以調和脾胃為主。誠然,課本也是這樣教的。然而,此類方法,臨證治療效果多不理想且療程長久。
《金匱要略》:“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黃帝內經》:“久臥傷氣......” 好,那么我問大家,你既然知道“久臥傷氣”,那么當一個人無法平臥的時候,你竟然不考慮氣的問題,反而跑來問我怎么回事。很多醫生就是這么好笑啊,他也自稱中醫,還叫名醫。好,那么我們這里,很明顯是個胃病。我們都知道“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好了,那么我再一次問大家,他這個很明顯是胃病沒錯吧?那么你知道“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了,現在知道怎么治療了嗎?很明顯,既然脾胃已經出現了問題,那么肝一定也是不怎么好的,如果你還問我為什么,我只能說你不太適合學習中醫,因為你不懂得變通,悟性較低。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你知道這個人肝硬化要先保脾。好,那么他這里是胃病,你怎么就不知道“治肝安胃”呢?
方義:本方為四逆散+四君子湯+左金丸加減而成。其中,以四逆散升肝降膽,加之郁金,香附疏肝理氣以和胃。又因此人瘦弱,平素飲食不佳,故又以四君子湯健脾益氣,固其中州,佐以法半夏,雞內金,砂仁化濕開胃,以達脾升胃降之妙。常言道:“廣積糧,緩稱王”,中焦為氣血生化之源,中焦虧虛,人多體弱,氣血較差。視其舌象,上層黃中泛綠,下層較白膩,此為濕熱郁結于中焦,同時中焦又素含虛寒所致。以黃連一藥,苦寒燥濕又能清中焦之熱,一藥治兩邪。但畏其苦寒,又以吳茱萸之辛熱制之,同時吳茱萸又可祛其中焦素有之寒。因其又有頭暈,有痰濁上逆之象,慮燥濕化痰之力不勝,又添佛手一藥,疏肝和胃又能燥濕化痰,兩全其美。最后顧忌其嘔吐較劇烈,怕其不勝藥力,乃添生姜3片,因其為“嘔家圣藥”,以成“急則治其標”之意。
因其以現代化檢查,化驗結果基本無異常,又詢問我病之機理,慮其研究西醫不懂中醫之體系,思索片刻,便告訴他這應該是膽汁反流性食管炎,雖已有癥狀,但機器尚不能快速反應,此乃中醫之長處“治未病”,這里體現得淋漓盡致。西醫大多以機器檢測,若沒有明顯異常便謂其無病,然而若真無病,病人何苦將錢打水漂呢?何苦愁眉苦臉呢?
中西醫本就是一對陰陽,既對立制約,又相輔相成,真正之名醫大醫,尤其是我們普通學習中醫之人,當有海納百川之胸懷,中西醫相互借鑒,取長補短,而不能閉門造車。
常言道,“真傳一句話,假讀萬卷書”、“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窮。”讀書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跟師臨證尤為重要,我老師常言:“半日臨證,半日讀書。”如今他雖已80歲高齡,但仍手不釋卷,真的做到了“活到老,學到老!”
若能舉星星之火,成就中醫學習與傳承之燎原勝象,鄙人不才,愿意毫不保留,傾囊相授。謹以此號記錄臨證隨筆,愿與廣大中醫愛好者、學習者一同分享,一同學習,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