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悟空問答有一個問題:缺愛的原生家庭成長的孩子,長大后會怎么樣?
說到原生家庭,似乎涇渭分明地分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1.原生家庭,是原罪,是一個人人格缺陷的根源。
在《奇葩大會》舞臺,馬東曾經問武志紅老師:“是不是我們長大以后所有的不順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都和我們的原生家庭有關系,有那么嚴重嗎?”
武老師非常篤定地說:“很嚴重。”
2.未來把握在自己手中,不要稍有不順就怪童年,童年不背這個鍋。
接下來,談談我的觀點:
一個缺愛的原生家庭既可能培養出自卑、冷漠、愛無能的孩子,也可以走出充滿熱情、自尊自愛、且懂得愛別人的孩子。
有人因為原生家庭心懷憤懣,陷入桎梏中不可自拔,為此搭上自己的一生。
但也有人,憑借自己的努力,擦拭掉不良的烙印,把原生家庭欠自己的,都贏了回來。
1.
有個親戚家的小女孩,名叫小西。
有一次,她獨自在沙堆玩耍,不小心撲倒,嘴唇出血了。
西媽黑著臉先是一陣痛罵,推搡著,要她漱口,然后噴西瓜霜。
受傷的孩子顯然不滿媽媽的吼叫,一邊哭喊著“不要”,一邊向爸爸求救。
西媽頓時暴怒,強硬奪過孩子,兩人反鎖進房間。接著,里面傳來歇斯底里的罵聲、巴掌聲和孩子的哭喊聲。
后來,孩子逃出來哭著沖向爸爸。
“小西,你這樣我不要你了,你走!”西媽站在門邊咬牙切齒。小女孩嚇得瑟瑟發抖,死死抱住爸爸,大哭不止,她的媽媽則緊隨其后,繼續巴掌相加……
雞飛狗跳之后歸于平靜,四歲半的小女孩討好地賴在媽媽身邊:“媽媽,你真漂亮,媽媽,我聽話?!蔽鲖岊H為得意。
在我看來卻是心酸。若換我,孩子受傷回來,一定先安撫,我會告訴他:“我想你一定很疼,媽媽好心疼。”然后告訴他趕緊漱口清潔傷口,避免感染。
處理完以后,再一起回憶如何受傷的,引導他以后要如何小心保護好自己。
西媽挑著眉毛不以為然:“沒用的,她跟她爸爸一樣的,好好說話不聽,一定要兇才會怕。她從小都這樣,傷口不馬上處理第二天就會發燒,所以不打不行的?!?/p>
我微微一笑,閉嘴了。世上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爺的事。大家理念不同,話不投機,不必勉強。
2.
這位媽媽,有個怎樣的原生家庭呢?
聽老人們說,當年在農村都是產婆接生,她的媽媽生她時難產,但令人匪夷所思地是,這位九死一生的母親見到她的那一刻,沒有悲喜交加,沒有喜極而泣,而是冷漠地說:“不要了,扔掉吧!”
她的外婆不舍,抱回來養在身邊。而出生時的這個插曲卻不斷地被人提起,她從小就聽過,應該免不了心傷。
她有一位極其強勢、性格暴戾的母親,怨天尤人,對孩子非打即罵。她小學沒畢業就主動輟學,她說:“學不進去,只想快點長大,離開這個家?!?/span>
她十幾歲逃離似的,外出打工,交男朋友,20歲就嫁了人,早早生了孩子。然而生活并沒有好起來,總是聽她抱怨丈夫沒用,不會賺錢,后來夫妻越來越頻繁爭吵,直至大打出手。
離婚那年她才26歲,我曾試圖幫助她嘗試另一條人生路——自立自強的路。我從簡單的電腦打字開始教她,在城里幫她找了份工作,結果她只干了一天就跑了回來。
她仍然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某一個男人身上,她急著去相親,幾個月后就嫁給了現在的老公,這位先生性格忍讓,我們想也許她可以幸福了吧?
可幾年后的生活,仍然一地雞毛。她因為原生家庭心懷憤懣,陷入桎梏中不可自拔,最終活成了自己最恨的模樣,卻不自知。
你跑了那么遠的路,只是為了擺脫懷舊的重負。你遠征歸來,船里滿載的是悔恨。
——伊洛塔.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3.
事實上,解決問題,遠比追究責任更有意義。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學會自己找回來。這,才是對自己負責。
蔡少芬有個嗜賭成性的母親,當她通過香港小姐出道之后,就一直被母親當成賺錢的工具。她也抱怨過命運不公,但她不斷地努力,后來嫁給張晉,活出了人人羨慕的模樣。
馬天宇5歲時痛失母親,爸爸離家而去,親弟弟被債主抱走,因交不出3塊錢的費用輟學、放羊掏糞端盤子吃了無數的苦。然而,在他成名后,當爸爸再次出現在他面前時,他選擇了原諒。
心理學上說:只有承認原生家庭帶來的痛,正視它,接納它,才能與過去和解。與原生家庭和解,與父母和解,最終才能與自己和解,才能使自己不再受傷。
《都挺好》中有這樣一段臺詞,讓人印象深刻——
你可以選擇不原諒,也可以選擇放下。
只要孩子接收不到父母的關愛,內心就會缺失愛。
不好的家庭——忽視、暴力、虐待……,孩子肯定缺愛;
哪怕是表面上充滿愛的好家庭,父母的付出如果不能與孩子的需求同頻,孩子仍然可能缺愛:
1.有些父母拼命掙錢,以為給孩子最優渥的生活,花大價錢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就是愛,卻因為忙于事業,缺少有效的陪伴,讓孩子心里的洞越來越大,甚至影響孩子的價值觀:金錢至上!
2.有些父母的愛密不透風,“我都是為你好”,事無巨細地關注,剝奪了孩子自由的內在成長。同時,父母對孩子要求極高,一旦孩子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就要飽受以愛為名的親情挾持,內心飽受遣責。
1.童年缺愛的孩子,一生都在尋找安全感。
有些人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不斷地嘗到失望的滋味,從而越來越沒有安全感;
有些人把安全感建立在物質基礎上,卻怎么也填不滿內心欲望的溝壑;
有些人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活成了自己的保障。
2.童年缺愛的孩子,大多自卑,內心無法接納真實的自己,潛意識覺得自己不配被愛。
他們總是對自己要求很高,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然而即使已經很優秀,她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渴望被愛,又拒怕愛不能長久。
于是,不斷地測試身邊的人,不知不覺演變成了控制欲,自我折磨,也彼些折磨,往往親手把幸福推得更遠。
3.童年缺愛的孩子,總是討好每個人,不敢表達真實的自己。
失去自我,沒有個性的人,往往不真實,不生動,也不可愛,也不快樂。
最近才看了電影#悲傷逆流成河#,頗為揪心。
電影中的母親,為了生存和孩子的學費,毫無尊嚴的掙扎著,困苦和粗礪的生活把她變得暴戾無比。唯一的女兒被她罵作“賠錢貨”,一次又一次,當女兒鼓氣勇氣想要向她求助,都被她生生切斷了“溝通通道”。
于是,處于青春期的女孩獨自一人,忐忑不安地去醫院,當得知檢查結果,她崩潰到泣不成聲。她自卑、敏感,生怕別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內心在這種恐慌中不斷煎熬、沒錢繼續治療的無望、被同學惡意散播流言、被語言暴力,甚至被殘酷欺凌,最終她選擇了自殺……
倘若母親能多一些關心,少一些責罵,不把她“向外推”,女孩的人生會改寫,有些傷害本可以避免。
“苦得久了,都不知道甜是什么。仙人掌做不了花,沒辦法讓人捧在手心。”
“悲傷就像一條大河,或許會吞沒你,但也能,帶你去夢想的遠方。”
身為父母,不斷地覺察與自我修復,就是為孩子創建更好的原生家庭
覺察,能讓我們避免抱怨命運、抱怨父母,而是反觀自身:我到底做了什么,才導致了目前的一切。
別人是不可控的。但對自己的行為方向,我們一直都有掌控權。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家庭,我們可以通過自我覺察,保持自我的成長。
我們可以盡力不把原生家庭的烙印,傳給到我們的孩子。
讓創傷,到我為止。
結語:你曾受到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嗎?你是如何化解的呢?歡迎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