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慶余年》熱播,有人說,郭麒麟憑借范思轍這一角色,硬生生把古代權謀大劇,演成了個人喜劇主場。
范思轍何許人也?
上一秒,他是媽寶、姐奴、怕爹爹的慫少爺;下一秒,他是口算、速算、推牌九的機靈鬼。
他爹咳嗽一聲,他都能嚇一哆嗦,立馬變小結巴;剛一離開爹爹法眼,他秒變摳摳索索的小財迷,在慫萌和小財迷之間自由切換。
一時間,范思轍火了,郭麒麟紅了。
“郭麒麟這個角色太適合他了”、“郭麒麟被自己感動哭了”、“郭麒麟本色出演”等等話題幾度登上熱搜。
“星二代”、“富二代”、“郭德綱的大兒子” 這些曾經貼在郭麒麟身上的標簽,也隨之被“不一樣的星二代”、“郭德綱教育”所替代。
戲里,他是看起來憨傻,但只要一提“銀子”就秒變機靈鬼的“斂財奴”。
戲外,也是精打細算,毫不含糊。他沒有“富二代”、“星二代”的思想包袱和架子,生活樸素節儉,甚至“摳門”。
上綜藝節目時,他公開自己的住所。What?他住的非但不是別墅豪宅,只是一居室,還是租的。
租的一居室?完全顛覆普羅大眾的認知。
連主持人都詫異了,話里話外都是:“干嘛不叫你爸給你買房子?”
對此,郭麒麟并不在意:“23歲買不起房,這事不丟人。”
郭麒麟住在東四環,卻每天橫跨北京城跑到西四環去健身,華少問他為什么不找一個近一點的健身房。
“這不是辦卡了嗎。”這回答難道不像一個普通的剛剛經濟獨立的男孩?
郭麒麟到國外錄制綜藝時,去洗手間被收5塊錢,郭麒麟為了“不吃虧”,硬是在洗手間待到值回票價。
出租車司機知道他們第一次來,熱心地說可以帶他們繞城轉轉,同行的藝人都欣然接受,只有郭麒麟特別擔憂地問:“出租車不是一直在計價吧?”
在《歡樂喜劇人》舞臺上,郭麒麟曾經“吐槽”父親郭德綱,他說自己曾經學別的孩子,伸手向爸爸要錢,結果他被教育了:
"你以為有錢就那么好嗎?你以為爸爸有錢了就很快樂嗎?兒子,你錯了,爸爸的快樂你想象不到。”
無論這是段子還是生活,我想,藝術總是源于生活。
郭麒麟這位“不一樣的星二代”,他的金錢觀大概就是在父親郭德綱充滿幽默感的拒絕之上逐漸形成的吧。
大眾認知中的富二代、星二代,無不頭頂光環,享受著最優質的資源,過著奢靡的生活。
而郭麒麟樸實得如同普通的鄰家男孩,這與他接受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他不驕不奢不躁,懂事、謙讓、恭順,是承襲了中國傳統美德?還是同時承襲了內在的匱乏感?
每個人內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一點匱乏感,當一個人處于匱乏感之中時,大概會有如下表現:
? 內心渴望別人的肯定和贊美,因而遵循大眾的標準,隱藏自我、用完美的表現,獲得認同感;
? 在物質需求方面的表現,會呈現如下幾種表現:
1、催眠自己,我不需要。
相信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無欲則剛。潛意識中,他們認為自己可能不配獲得更多更好的一切,因為拒怕失望,因而自我催眠,我并不需要那些,我應該發揚節儉的傳統美德。
2、囤積帶來滿足感,卻因為害怕失去,而不舍享用。
《人民的名義》中,趙德漢清楚地記得自己受賄的金額——兩億三千九百九十九萬五千四百元!
而面對滿滿一屋子的人民幣,他竟然說出了這樣的話:“我一分錢都沒花,我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窮怕了。”
3、感覺心里有個永遠填不滿的洞。
如某位網友說:“我每次購物買東西(主要是買吃的),買夠以后好像都是要再多加那么一點點,不添一下就覺得好像不舒服。”
01 童年的貧窮經歷
我父母那輩人小時候,物質嚴重匱乏,貧窮,孩子卻多,挨餓受凍是常有的事。
他們長大后,很拼命改善現狀,物質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他們心里依然有很強的匱乏感。
買一點小東西,都要花大把的時間貨比三家,討價還價;每一次花錢,都糾結無比。
這就是童年的貧窮經歷給他們留下的烙印。
02 來自和另外一個更強大的、匱乏的人長期的相處
這個人往往是父母。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習慣——
一些沒有用處的東西,又覺得扔了可惜,覺得或許以后還用得上。久而久之,家里就囤了很多“廢品”。
吃飯時,肚子明明已經飽了,但食物還剩一點,害怕浪費,于是就會勉強自己把它吃完才下桌。
我們會發現,這些習慣源于自己的父母。原來,匱乏感是會在無意識中被承襲的。
03 匱乏感的背后可能是一種困難的感覺
有些人害怕花錢,是因為他曾體驗過金錢來之不易,沒錢無奈,世態炎涼。
小時候總也要不到零花錢的孩子、長大后求而不得的穩定收入、遇到困難時得不到援手的無奈……因此而來的對金錢的匱乏感的背后,其實是害怕再一次跌進那樣的困境里。
01 其父郭德綱
郭德綱從默默無聞到家喻戶曉,這一路并非坦途,他吃過苦、也經歷過很多。
他的師傅侯耀文先生曾如此評價他:“郭德綱一路坎坷、無人扶持步步血淚走過來,他勢必要嫉惡如仇。”
正因為郭德綱的成功得來不易,他歷盡人情冷暖,所以他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使用“黑暗教育”,讓孩子從小就知道“人間不值得,活得更堅強”。
郭德綱在兒子郭麒麟18歲那年,給兒子寫了一封家書——
“人生一世,極不容易。登天難,求人更難。黃連苦,無錢更苦。江湖險,人心更險。春冰薄,人情更薄……
錢財要珍惜,但不可看得太重。財乃天地至公之物,假手于人罷了,雨打殘花風卷流云,輪番更轉而已。窮轉富,富轉窮,哪有百世富家翁?……
我兒且記,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這封家書在《見字如面》一經播出,瞬間引起爭議,有支持的,也對反對的。
我也認為,應該適當地、循序漸進地告訴孩子,社會真實的樣子,人生真實的樣子。
但同時,我不禁也琢磨著,郭德綱的金錢觀背后,是否也潛藏著他的人生經歷所帶來的某種匱乏呢?
這種匱乏感是否也會通過言傳身教,承襲在兒子郭麒麟身上,并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呢?
我不知道。
你怎么看呢?
02 父母離異、留守兒童、有好吃的要先緊著外人
郭麒麟出生后不久,父母便離婚了。6歲以前,郭麒麟都在天津的爺爺奶奶家養著。
郭麒麟坦言,他6歲之前對郭德綱沒有什么印象,郭德綱回去接他的時候,他都認不出來是他的爸爸。
“我很奇怪,就是我都六歲了,突然進來一個男的,告訴我說他是我爸。”
回到北京之后,郭麒麟跟著郭德綱的徒弟們一起生活。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郭德綱都不準郭麒麟先吃,要等自己的徒弟們吃完了,吃剩下了郭麒麟才準碰;
郭麒麟從小身上就沒有零花錢,想買什么東西都從來不敢向郭德綱張嘴;
郭麒麟在自己家里拿東西吃,都會先問一句:“我能吃嗎?”
9歲的時候,有個叔叔給了郭麒麟一塊巧克力,跟普通小朋友一樣他拿回家跟家長炫耀:“你看,大伙都知道我可愛。”
一般人可能順勢也夸夸孩子,讓孩子開心一下。但郭麒麟得到的答案卻是:“那不是因為你可愛,人家是看在你爸的面子上。”
郭德綱曾經坦言,郭麒麟的成長可以用“悲慘”來形容。
可以說,郭麒麟的成長經歷毫無尊嚴可言,普通家庭的孩子也未必會受到這樣的打壓吧?
這樣的家庭教育之下,我有理由相信,孩子的內心是會存在匱乏感的。
你覺得呢?
郭麒麟曾在采訪中表示:
“打小,我家里的這種教育都是挫折教育,粉碎自尊,然后孩子長大了,自己慢慢地把這些粉碎的自尊再撿起來,再拼起來,再粘接上。就如同骨頭斷了之后,他在愈合的時候會比原來更堅韌。”
被粉碎了的自尊再撿起來、拼起來、粘接上,真的可以如同斷骨,愈合后會比原來更堅韌嗎?
我們當然希望真的可以,畢竟郭麒麟是多么樂觀向上、低調謙遜、自強不息的孩子。
我看到他身上閃閃發光的“鈍感力”,正因為具備“鈍感力”,他才能經受住這種“非人”教育的考驗,并成功逆襲。
難怪郭德綱曾在幾年前的一次演出中,當著上萬人的面,自豪地說:“生子當如郭麒麟。”
原來,不是郭德綱的教育成就了郭麒麟,而是郭麒麟的百煉成鋼,成就了郭德綱的家庭教育。
祝愿他們都越來越好!
并非每個人的成功都可以復制,郭德綱式的家庭教育方式,不知道身為家長的你,是否愿意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呢? 歡迎給我留言。
歡迎關注@愫說育兒,共同探討科學育兒話題,分享科學育兒心得,歡迎互動、點贊。
【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系本人并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