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們總是在爭吵,可我們的出發點都是對彼此的愛。只不過,這份愛是希望對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就像我對你一樣。”
徐伊萬終于釋然了,他主動撤回了對妻子張璐的商業打壓,正式對他們之間的婚姻放手,他說:“謝謝你為我做的一切,我會記住你給過我的所有的美好,我相信你一定會成為最好的自己。我衷心地祝福你!”
因為他終于明白,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應該是完整的,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雖然婚姻已無可挽回,但對于他未來的人生,相信一定不算太晚。
如何成為“最好的自己”?我想這正是《囧媽》想要傳達,并讓觀眾思考的問題。
看完《囧媽》,我感觸最深的,是盧小花和徐伊萬“相愛相殺”的親子關系,和并不美滿的親密關系。而事實上,這兩種關系的狀態其實歸咎于一個共同的原因:
徐伊萬的原生家庭給他帶來的影響,決定了他在親密關系中的行為模式和結果。
這句話在影片中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張璐堅定地要放棄他們的婚姻時,發出的靈魂拷問:
在北京到莫斯科的k3國際列車上,面對母親無間斷“投食”、間歇性催生……徐伊萬萬般無奈:
“你看看,這就是我們之間的問題,你心里住著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他應該吃幾塊紅燒肉,臉上的肉是橫著長還是豎著長,什么時候要孩子,膀胱幾點鐘排水,你全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么要鍥而不舍地改造我呢?這么多年過去了,難道你沒有發現嗎?我并不是那個你想象中的兒子。
母親卻不以為然,“你不是我兒子,誰是我兒子?”
她完全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兒子已經四十幾歲了,可在她眼里仍是個孩子,她事無巨細地照料是為了兒子的身體健康和身材管理,她對兒子婚姻和生育的干涉是因為“愛”,她理直氣壯:“我是你媽呀,我不管你誰管你?”
因為媽媽的過度控制和干預,伊萬的父親活得很壓抑,他和伊萬母親的婚姻不幸福
影片中,并沒有出現伊萬父親的形象,而是通過伊萬失控爆發后,對母親的極端控訴,以及雪林中母親傷心地說起往事,向觀眾呈現了一個強勢控制的妻子、一個由壓抑到憤怒的丈夫和一個驚惶無知的孩子組成的悲劇家庭。
“我知道我爸為什么要喝酒了,就是因為你什么都管著他,管著他吃管著他喝,管他怎么穿衣服,管他交朋友。他就是因為太壓抑,他覺得他不自由不幸福。”
“他是被你氣死的。”
妻子不顧丈夫的尊嚴和感受,沖到他工作的單位,對著喇叭向所有人宣布:你們不要跟他喝酒、不要到我們家里來、不要跟他交朋友……
丈夫酒后泄憤砸碎了家里的東西,還打傷了妻子。考了100分的孩子滿心歡喜回到家,看到滿屋狼藉,心疼地對媽媽說:“等我長大了,我來保護你。”
就是這句話,讓這位母親認定:“我這一輩子,就是為你而活著。”
當一位母親,把自己余生的目標完全鎖定在孩子身上,注定母子倆都無法活成最好的自己,悲劇也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答案是肯定的。
成年的伊萬,一方面瘋狂地逃離著母親的掌控,另一方面卻在自己的親密關系中,不知不覺活成了母親的樣子。
母親以愛為名,實際是希望孩子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她得到一個若即若離的親子關系。
丈夫又從自己的母親那習得了相同的“愛的模式”,他想牢牢抓住妻子,挽回婚姻,越努力越不幸。
我老家有個姨媽,在外做生意算盤得得賊精,對內家務井井有條,還做得一手好菜。感覺她總用使不完的勁兒,她對孩子事無巨細,寵愛備至。要是少嘮叨一些,簡直就是小孩子眼中完美的母親。
小時候我很羨慕表妹總有吃不完的好東西,穿不完的漂亮衣服,直到高中,她從沒掃過地,更不要說洗衣服了。
表妹學習好,可是話不多,也和父母不太親近。表妹上高中時,姨媽還不定期檢查表妹的書包、偷看日記。有一次被她翻到了一封所謂“情書”,姨媽不顧勸阻沖進學校,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嚴厲地警告了那位男同學,據說還使用了很多羞辱性的詞匯。
從那以后,本來學習優異的表妹成績突然一落千丈。高考志愿填了一個北方城市的二本院校,她如愿以償地遠走高飛。
畢業后,表妹不顧姨媽的要求,固執地留在了北方,兩年后又到了上海工作。
“我都三十幾歲了,她還每天給我打電話,當我的天氣預報,甚至告訴我今天應該穿哪件大衣,搭配哪條褲子,圍哪條圍巾才最合適。我真的是受夠了。”當年我問她為什么非要離家那么遠,她這樣回答我。
后來表妹結婚了,前年過年時見到她,她追著三歲的女兒喂飯,不斷試圖給孩子添加衣物,生怕孩子餓了冷了。眼睛警惕地關注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半小時時間她能打斷孩子四次,“別摸那個,臟!”,“別跑,危險!”,“妞妞快回來,不要跟那野蠻孩子一起玩。”……
她的先生稍有質疑,便被她白眼噎回去:“閉嘴!你懂什么?我還不是為她好!”
她現在分明就是姨媽當年的樣子,毫無二致。
今年她離婚了,姨媽老淚縱橫:“到底是因為什么呀?囡囡,你別傷心,我去找那個渾蛋算賬。”
表妹突然大吼一聲:“就是因為有你這樣的媽,我才這么不幸福”。
父母的婚戀觀和婚姻模式會對孩子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曾在網上看到一組問答——
問:你從父母的婚姻里學到了什么?
答:不結婚!
雖然孩子不是婚姻關系的直接構成者,但孩子隨時都在觀察、感知著父母的婚姻狀態,等他們長大了,會以此為基礎形成自己的家庭觀、婚姻觀。
在各種分析婚姻危機的說法中,有一種觀點認為,之所以年輕人的婚姻容易出各種問題,是因為他們的“原生家庭”就有各種問題。
所謂“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原指個體所成長的家庭環境,包括主要養育人(不一定是親生父母)、兄弟姐妹等,它是個體最初所在的社會單位,通常是親生或養父母家庭。
在一些人看來,過往,中國人的婚姻質量就普遍不算高,很多婚姻并不是情投意合的結果。因此屏幕上反映出軌、中年危機的內容特別多。
而這些“原生家庭”的婚姻危機,會傳導到下一代。有一種說法甚至叫做“原生家庭輪回魔咒”,說父輩的婚姻模式,會被下一代人所繼承。
1.自我覺知:我從原生家庭(強勢母親)傳承的哪些特質,成為了家庭幸福的絆腳石?
強勢母親四大慣常行為:
①必須要聽母親的,凡事母親說了算;
②嚴密監視小孩的一舉一動,對其行蹤和行為了如指掌;
③小孩的一切活動得向她匯報,必要時行為前還需得到許可;
④對小孩的生活盲目指點,橫加干涉,無端操縱其公、私生活。
反求諸己,以上占了幾條?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2.與原生家庭(強勢母親)和解
列車上,娜塔莎鼓勵伊萬:“你敢不敢對你的媽媽說出你的心里話。”
伊萬猶豫良久,“我不敢。”
人與人之間相互的不理解,起源于不溝通,或者溝通不徹底、不坦誠。
媽媽又一次“強行喂食”事件,讓伊萬忍無可忍:“我剛才跟你說我不喝,你聽到了嗎?如果你每次問我喝不喝的時候,我回答你不喝,然后你心里又認定了我一定要喝的話,你又何必要問我喝不喝呢?”
“你瘋啦!你怎么可以和媽媽這么講話呀?”
“對,我今天就是要大聲說出我的心里話……”這番話尖刻傷人,令盧小花悲痛欲絕,憤而下車暴走。
當伊萬在雪林里找到默然呆坐的母親,她道出了伊萬所不了解的往事。
“這些事,你從沒跟我說過啊!”伊萬心生愧疚。
“我知道了,雖然你是我的兒子,但你也有你自己的人生啊,我管你管多了,對不起。”
母子倆終于握手言和。
因此,與原生家庭和解的關鍵點:大聲說出你的心里話。
實在無法當面說出口,就打個電話,或寫一封家書吧!
影片末尾,他通過一條微信,與張璐和解了!
3.與自己和解:原諒自己、修正自己
通過與親人的和解、與過去和解,實現與自己的和解。
伊萬最后給張璐的微信:
我把一切都給我媽講了,并沒有我想象中的那么難,我給了她一個大大的擁抱,那種感覺真好。
寫在最后:
我們,既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孩子的父母,原生家庭施加給我們的不好,就由我們自己化解掉,到此為止吧。
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真正懂得這一點,才能成全孩子成為最好的他自己。
歡迎關注@愫說育兒,歡迎互動,歡迎點贊。
【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系本人并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