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很好的媽媽,她唯一的缺點就是太嘮叨了。”
《少年說》的勇氣臺上,一位五年級小學生開門見山提出了自己的訴求,她想跟媽媽做一個約定:
“每周一到周五,可以嘮叨10分鐘;
每周末,可以嘮叨15分鐘;
每次最多可以嘮叨20分鐘。”
她問媽媽,“您看這樣行嗎?”
在一片哄笑聲中,媽媽表示:“如果你表現得好,我就不嘮叨,我少說。你能做得到嗎?”
“我能。那你能做到不嘮叨嗎?女孩的回答斬釘截鐵,隨后一句靈魂拷問引發三位主持人如雷的笑聲。
媽媽說:“你能做到,那我就能做到。”
“好!”女孩響亮地回答。
“那我們一定要約定好哦!”
女孩再一次干脆利落地重復道:“好。”
正當她高興地謝幕,準備轉身下臺之際,媽媽又說話了:
“你每天早上起來,不要拖沓;寫作業、收拾……”
嗯?說好的不嘮叨了呢?
現場約定一秒破功!
女孩無奈地大聲喊道:“媽媽,您別嘮叨啦!”
說到媽媽的嘮叨,恐怕每個孩子都有吐不完的槽。
01 小學生作文《愛嘮叨的媽媽》,先抑后揚:讓嘮叨來得更猛烈些吧!
“我的媽媽是個愛嘮叨的媽媽,從早到晚嘮叨個不停,她的嘮叨永遠都是逗號,沒有句號。”
開篇點題,言簡意賅地寫明媽媽的特點——特別嘮叨。
接下來舉例說明媽媽的嘮叨,滿滿的槽點:
“早晨,我一睜開眼睛,就是一陣嘮叨聲,刷牙、吃飯……一直嘮叨到我出家門。”
這樣遠遠不夠——
“晚上,我一進家門又是一陣嘮叨聲,嘮叨我吃飯、彈琴、做作業、洗澡,一直到我上床睡覺進入夢鄉,媽媽才‘吁’松了一口氣。”
內容過于真實,引發強烈共鳴。
我似乎看見了一位苦口婆心的老母親事無巨細地提醒、催促、甚至威逼利誘,她停不下來的關心,實則打擾和干涉了孩子,推著孩子被動地照自己設定的時間目標和行動步驟去完成每一件瑣碎的小事。

內心抓狂卻無力抗拒?不存在的!
小學生話鋒一轉,“媽媽的嘮叨像一個樂團”,“我愛媽媽的嘮叨,也是媽媽一層一層的愛,陪伴我成長,直到永遠!”
先抑后揚的寫作手法爐火純青,老師評語:“能從媽媽的嘮叨中聽出媽媽濃濃的愛,真幸福!”
相信媽媽也會無比欣慰的,下一個天明,再會為你預備下雙份的“嘮叨”,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02 如果樓上是為了防止媽媽偷看而歌頌,那么下面這位就過于耿直了
標題同樣一針見血!
內容更是字字誅心!
媽媽看了估計會哭暈在廁所。

這位同學明顯是帶著強烈的憤慨,表達了對媽媽嘮叨的極度厭煩。
孩砸,媽媽都是為了你好!天底下有哪個媽媽會害自己的孩子呢?如果你表現好,媽媽還需要嘮叨嗎?
孩砸,等你長大了,懂事了,就能理解這份無私的愛了——

嘮叨,代表了關心和愛!
但,我想絕大多數的人仍然不喜歡被嘮叨!
03 關心則亂,嘮叨式教育的效果往往與父母的預期南轅北轍
熱播劇《少年派》講述幾位高中生的成長故事,閆妮飾演的王勝男(林妙妙的媽媽)對女兒的學習和生活可謂是張羅得面面俱到——
她竭盡全力托關系讓女兒上了最好的學校;
女兒住校第一天,她坐立難安,擔心女兒在學校的情況;
她還算開明,雖然與女兒有了意見分歧,但最終還是尊重女兒學文科的選擇;
當別人懷疑妙妙早戀,她選擇站在女兒身邊,信任她,并不惜和對方翻臉;
為了讓女兒中午可以吃上一口好飯、睡個午覺,她疲于奔命卻毫無怨言……
然后,在女兒妙妙口中,她卻是個“S人不見血的女魔頭”。

何以如此?
答:因為母愛讓王勝男不遺余力地嘮叨,不恰當的教育方式令孩子逆反,將孩子越推越遠。

網友驚呼: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林妙妙媽媽嘮叨起來的樣子,簡直跟家里尊貴的母親一模一樣!

孩子不在家的時候想茶飯不思,終于等到孩子周末回家,自是膩歪得不行,然而好景不長,媽媽一開始嘮叨,分分鐘想離家出走。
“你吃飯洗手了嗎?洗手的步驟知道嗎?要用流水洗,要擦肥皂,打肥皂兩次,搓手一分鐘,沖洗一分鐘。”
“你吃飽你刷牙了沒啊?一天刷三次牙!”
“睡睡睡,九點半了還在睡,高中生了還睡得下去”
……

嘮叨式教育,源于對孩子的愛與期待。
但,你越是對孩子嘮叨,你說的話就越容易被孩子忽視,沒有分量。
作家劉震云曾直言不諱,表達了對嘮叨式教育的反感,他說一切的啰嗦重復都是父母在發泄焦慮以及轉嫁責任的表現,反反復復地叮囑,不是在促進孩子的進步和獨立,而是在消磨他們的生命活力。

寫在最后
嘮叨,容易引發孩子逆反情緒,傷害親子關系,讓孩子對家長建立起防御機制,無法敞開心扉,哪怕遇到難以解決的事,也情愿自己硬扛,身心俱疲。
這樣的親子模式延續到成年以后,容易親情淡漠,難以與父母親近。
美國心理學家簡·尼爾森說:“如果父母能夠少說多行動,與孩子之間75%的問題很可能都會消失”。
愿與天下父母共勉!
感謝閱讀!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