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一般就是呆在那兒啥也不干,杵著,一直杵著,一動不動。
萬一哪天要是動一動,那便是“山體滑坡”,我仿佛已經聞到一股清新泥石流的味道。
有媽的孩子像塊寶,媽媽帶娃,溫柔細致,就算累到連懷疑人生的力氣都沒有,也要竭盡所能地周到——
從食物的精選與搭配,到觀察娃的屎尿屁,時刻關注孩子的健康;
為了高質量陪伴,硬是把自己逼得“說、學、逗、唱”樣樣精通;
還學會了“變臉”,哪怕心里的雄獅在怒吼,只要轉身平復三秒,回過頭繼續耐著性子對娃笑意盈盈;
朋友說,自從當了媽,拖延癥就不治而愈了,一不小心還成為了“時間管理大師”。
可哪天孩子要是落到爸爸手里,那畫面,不忍直視。
讓爸爸帶娃,為了不影響自己的玩樂,他可以懶出新高度,懶得生出無窮“智慧”。
寶寶餓了要喝奶,爸爸還想葛優癱怎么辦?
瞧,我的腳和手一樣靈活呢!
味道感人,溢出畫面。
為了安全起見,把孩子限制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直接“就地取材”,將娃的兩條褲腿在桌腳上打個死結。
機智如我!
娃兒長大了,想要去戶外活動?
在秋千上系一根長長的繩子,動動手指,秋千便能蕩啊蕩。
屋檐下,抿一口啤酒,打個小盹,真是愉快的親子好時光!
孩砸,你也玩開心了,是時候幫爸爸做點事了!使勁啊!
家有兒女初長成,快來回報爸爸的養育之恩吧!這就是人生贏家!
相比媽媽的小心翼翼,僅僅用“神經大條”已經不足以形容爸爸們的魔幻行為了。
別問爸爸們手機有多好玩,他會用實際行動告訴你——
也別問爸爸們老婆和老媽掉水里先救誰!先問問他們狗子和孩子餓了先喂誰吧!
爸爸帶娃出門,光顧著低頭看手機,大步流星,萌寶自己拖著行李箱艱難地追逐。
“哎呦!爸爸,慢點,等等我!你真的不怕失去我嗎?”
感覺媽媽已經提著四十米大刀在趕來的路上了……哈哈哈哈!
看了網友的“吐槽大會”,我不厚道地笑了。
成都地鐵運營有限公司曾經發布了一則博文,內容讓人又好笑又感動。
小女孩的頭被整個塞進衣服的畫面讓人哭笑不得——
再看看這張圖,大家恐怕會對上面那位爸爸寬容一些!
孩子:冷冷的冰雨在背上胡亂地拍!
看爸爸帶娃,真是又好氣又好笑。
其實沒有長不大的豬隊友,只有不敢放手的老母親:“你不行,別動!我來!”
多少爸爸便是因了這句話,如臨特赦,理直氣壯地當起甩手掌柜。
多鼓勵爸爸帶娃吧,雖說爸爸帶娃是糙了些,但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有很多優勢是媽媽帶娃不具備的哦!
畢竟是親生的,爸爸能有什么壞心思呢?
BBC出品的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用50年時間追蹤了11000個孩子,拜訪杰出的兒童心理學家,開展一系列有趣的實驗,得出了一些研究結論——
1、爸爸陪娃時“心太大”,反而有機會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極限。
大家都有共識,媽媽帶娃總是忍不住阻攔孩子。
“別爬,太高了,危險!”
“別吃,太臟了!”
“不要……”
媽媽關心則亂,往往限制了孩子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長的空間。
爸爸們則善于拓展孩子的安全限度,鼓勵他們去做一些可能有風險的探索,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力量的極限,TA們會知道安全和危險的邊界在哪里,更能激勵他們的探索欲和挑戰欲。
2、爸爸更理性,有利于幫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媽媽溫柔感性,善于共情,更會安撫孩子的情緒,但自己也容易情緒化,容易心軟。
爸爸更理性,更剛硬,說一不二。
你是第一次當寶寶,我也是第一次當爸爸,誰也不慣著誰!
這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斗!看誰能堅持到最后,誰就贏了!
爸爸教育孩子的方式更簡單粗暴,某些情況下堪稱一支“奇兵”。
《見字如面》節目中,著名演員何冰朗讀了浙江麗水攝影家協會副主席鄭國強寫給兒子鄭藝的家書,其中有一段:“我安慰你媽,電別人的總比電自己的好啊!”
真是親爹啊!
3、爸爸帶娃,更能刺激孩子的語言發展
什么?不信嗎?
媽媽總是習慣性地迎合孩子,有時是為了確保孩子能聽懂,有時是覺得模仿孩子奶聲奶氣地說話習慣更有利于親近孩子。
紀錄片中,我們看到爸爸Joe和15個月大的兒子Jamie在實驗室一起玩時,隨口便對孩子說:“這個設計不太好。”
對于剛滿一歲的孩子來說,顯然是不懂“設計”這個詞的,但是爸爸這種使用成人語言和孩子交流的“習慣”,會帶來更豐富的詞匯,更復雜的句子,更多樣的語氣……因此是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是有益的。
早先便有育兒專家建議家長,和寶寶溝通時少用類似“吃飯飯”、“洗手手”等疊音詞,少講“嬰語”,正是這個意思。
我們也會發現,通常家里的二寶語言發展能力都會超過大寶同期水平,這便是語言環境和模仿帶來的益處。
有一個“扎心”的真相,雖然爸爸們常常顯得不太“靠譜”,但相比媽媽,孩子往往覺得爸爸更有趣!
先別急著傷心!
孩子的喜愛,難道不是對爸爸帶娃最好的鼓勵嗎?
我時不時會對孩子爸爸說,孩子覺得跟你一起打球很快樂,孩子說希望你帶他去爬山……
然后,他們就樂呵呵地出門了!
于是,我就解放了!
哈哈哈!
今日互動:
你遭遇過哪些被親爹“坑慘”的事件?說說來聽聽,讓大家“開心一下”……在線等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