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有一對朋友最近在鬧著離婚,夫妻倆人都是我的好朋友。抽了一個晚上,我去了他們家聽一聽他們的心情。我們當晚大概聊了三個多小時,說是聊天,基本上都是我在聽,他們在說。說彼此的不好,說彼此的不對。后來男主人把早已寫好的離婚協議書拿了出來,放在桌上。女主人拿起來看了看,就像是在看一篇和自己無關的文章一樣。看完之后,和坐在身邊的他說,這里要改一下:“孩子可以歸你,但是我來看孩子不能經過你的同意。”因為意見不統一,兩人針對這個問題,又爭論了半個小時,整個房間都是他們的聲音,離婚協議書就安靜的擺放在面前的茶幾上,似乎一切事物都和他們無關,整個世界只有彼此的是與非。
我跟他們說:我不是來調節的,不勸和也不勸分。我是你們的朋友,我是來傾聽的。我在聽完之后,感覺你們就像兩個小孩子,為了一件事情或者一個玩具,爭的不可開交。所以,我想你們是否可以給對方一點時間和空間,如果哪天發現實在是不想吵了,內心也已經很冷靜了,再坐到一起來,是分離還是和好?那個時候做的決定最清楚也最冷靜。我問他們:“好不好?”他們說:“好,聽你的。”
只要愿意跟你說話,哪怕是爭吵,我想都還是有希望的。因為我感受到了,他們都在說自己為對方做了很多事情,而對方并不領情。我覺得這是因為我們不會表達,特別是不會表達愛。所以,愛是在他們心中的。愛,往往是安靜的,在爭吵的時候,我們怎么能夠感受到那份安靜的愛呢?愛,需要好好表達;愛,更需要用心傾聽。
有一位叫“此女子”的聽友給我留言寫了這樣一段話:成年人結束一段關系的方式,并不是爭吵和崩潰。而是一種默不作聲的疏離。雖然內心早已是千軍萬馬,但表面上還是不動聲色。遇見了就好好珍惜,錯過了就努力釋懷。
還有一位聽友說:小時候跟朋友絕交,都是大張旗鼓地告訴身邊所有人:“我不跟你玩了。”而長大后的離開,往往是默不作聲。
很贊同這樣的觀點,所有攢夠了失望后的離開,都是靜悄悄的。愿意跟你說話,是因為在乎;愿意跟你說話,是敞開心扉和你共同面對人生。
你說我聽,你聽我說,最浪漫的事,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