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價值觀不同。兩人的價值觀不一樣。晁蓋是砸鍋的,宋江是補鍋的。從晁蓋時期的聚義廳到宋江上任后改為忠義堂,就可以看出,宋江是想在體制內做事,“只反貪官不反皇帝”,接受招安,以便有朝一日重返朝廷,建功立業。晁蓋則相反,他是反朝廷的。價值觀的不同,正所謂“道不同,不相與謀”,造成了二者的沖突與裂痕。
二是宋江作為二把手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一個合格的二把手要做到哪些?分工負責,主次不能顛倒。宋江上山了,三打祝家莊,大破連環馬,聚義打青州,邊打邊收兄弟。朋友圈越來越大。江湖上,提到梁山,都不知道晁蓋只知道宋江,這就本末倒置了。結果,段景住的出現導致了他們的決裂。段景住是個盜馬賊,專門偷馬來賣。偷來大金國太子的馬,獻給宋江而不是晁蓋。晁蓋心中不爽。這體現了分工不當導致的問題。第二個,是二把手積極工作,定位不可越位。作為二把手一定要擺正自己在團隊的位置。多宣傳團隊,多宣傳上級,最后說自己。要明白成績是一把手的,是大家的,出了錯是自己的這個道理。宋江沒有這樣的態度,他太喜歡宣傳自己了,太有權利欲,這不是好事。這也是晁蓋沒有推薦他的原因。
三是一把手的權威不容挑戰。作為一把手的晁蓋被架空后,為維護自己的權威自然不會推薦宋江。被架空的晁蓋會做什么?晁蓋警覺了,梁山不是當年了。宋江的威名大于自己了。他決定采取行動。晁蓋聽段景住說了,馬是好馬,但是被劫走了,決定要去打曾頭市。宋江說,山寨之主不可輕動。晁蓋說,不是要奪你的功勞,其實是反說,也得拉點自己的人了。晁蓋犯了低級的錯誤,在一人一事上爭長短。作為一把手的晁蓋有制度資源,有信息資源,有好多途徑,何必為小事放不下?一把手要善于造勢而不是爭事。晁蓋理解不了這一點。帶了五千人馬倉促上陣,卻把吳用留在梁山上沒有跟自己一塊出征。這點很重要。宋江指揮部隊作戰,每次都帶吳用,宋江有豐富的戰場經驗,吳用做事周密,二者相得益彰,配合完美。晁蓋打曾頭市沒有軍事指揮經驗,這種情況下,吳用居然沒去。部署混亂,晁蓋親自上陣,中了毒箭,吃了大敗仗。晁蓋帶箭回了梁山。既傷痛又心痛。心痛的是每次打仗,自己管后勤,保障有力。這次宋江管后勤卻不到位。尤其是看到宋江的目標是招安,晁蓋決定,將來誰替我報仇,活捉史文恭,誰就是將來的接班人。這是明顯排斥宋江。當二把手,不能處心積慮的奪權,不能挑戰一把手的權威,不然,大家就會認為你不遵守江湖道義,破壞江湖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