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友頭條-原創] 新能源汽車在4月底的短短幾天之內,特斯拉、蔚來以及比亞迪等品牌的電動車相繼著火,其中特斯拉自燃事件的主角Model S更是把停在同一層車庫的多輛車都給波及到,索性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可以說這把“火”是燒紅了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人們所有的目光也都全部聚焦在了新能源汽車的安全問題上。事實上,新能源汽車起火在全球范圍內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了,也曾經造成過重大的人員傷亡。那么新能源車作為未來的發展趨勢,為何頻繁自燃?這到底是因為科學技術的瓶頸還是說商業利益的牽絆?
為什么會起火?
說到電動車自燃起火的原因,其實是相當復雜的。但總體來講問題一定是出在電池,首先最容易出現的無非就是電池內部短路,比如車在震動下,電池極板的正負極涂敷上的材料脫落以后而出現電池內短路。由于這種電池內部短路比較難以控制,是最有可能引起自燃的原因之一。
但是在我們看來這次特斯拉起火的事故絕不僅僅是短路這么簡單,專家對這件事進行了研究之后,找到了背后更加深層的原因,那就是鋰電池的“熱失控”。熱失控的鏈式反應,就好比多米諾骨牌,鋰電池一旦發生熱失控,整個電池組能夠釋放出的能量是驚人的。由200節帶電量200Ah的電芯組成的電池組,失控能量達到480000000J,約合114公斤TNT炸藥!所以自燃事件里的特斯拉在幾秒鐘內就發生了爆炸并燃起大火就一點也不令人意外了。
熱失控背后的故事
至于是什么導致了這臺特斯拉的動力電池發生了熱失控,也就是這個誘因是相當重要也很難說得清楚的了。熱失控的誘因大致可以分為機械電氣誘因、電化學誘因和熱誘因。其中機械電氣誘因起碼可以先排除掉,因為這輛的電池在當時并沒有受到任何的物理外力。剩下的兩種誘因則與特斯拉的整個車輛的電池管理系統以及充電邏輯都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了。
早在2016年,美國一輛特斯拉Model S在充電時就發生了自燃,當地過低的氣溫可能使得電池管理系統檢測到的電池狀態與實際狀態不吻合,進而發生了過度充電的情況,此時電源單元內正極過渡金屬溶解,負極析鋰,電解液氧化分解,從而導致溫度加速上升,電池膨脹直至破裂,內阻隨之快速增大,進而發生熱失控,最終導致自燃。
所以,電動車的電池管理策略(BMS)以及熱管理系統顯得極為關鍵。電池的剩余電量、實際輸出功率、電池壽命等等,都需要BMS系統進行計算,包括發生熱失控后的管理辦法等等,可以說是直接關乎到電池的安全性。但是消費者在平常的駕駛的過程中卻難以察覺到背后這套強大的安全系統。那么特斯拉以及其他曾出現產品自燃的廠商在這套關乎安全性的電池管理系統的研發投入是否足夠呢?其中又是否存在重大的安全漏洞?答案我想只有他們自己清楚了。
商業利益的牽絆
受自燃事件的影響,截止到美國東部時間2019年4月22日收盤,特斯拉股價跌了3.85%,報262.75美元/股,總市值456.42億美元。根據相關研報顯示,特斯拉產業鏈相關A股汽車零部件公司中,動力電池系統零部件有兩家上市企業參與。一家為熱管理組件的三花智控,一家為傳感器原件的均勝電子。說三花智控和均勝電子都是特斯拉的供應商,但實際上,他們各自的主營業務并非是動力電池系統。
三花智控是全球最大的制冷控制元器件和全球領先的汽車空調及熱管理系統控制部件制造商。而另一家均勝電子的主營業務為電子業務、安全業務與功能件業務。均勝電子更是已向特斯拉供應超過20萬件新創的電池和電路保護系統,然而這些保護系統真的保證了車輛的安全嗎?
總結:
其實最后分析下來我覺得,就電動車自燃這件事無論是技術瓶頸也好,受商業利益牽絆也罷,問題都是客觀存在的,但是發生重大的安全事故甚至傷亡事故毫無疑問是不可原諒的。如果在技術上可以更加保守穩健一些,在商業的利益牽絆下可以更負責任一些,我們相信一定不至于導致事故頻發,甚至很多人都葬命于此。在未來,特斯拉以及眾多新能源車企如何在安全性上給公眾和市場一個滿意的答復,我們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