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讀史書,至武帝朝,把那一朝的宰相傳逐一細細讀去,忽然覺得脊背發涼,原來在武帝朝當宰相,可實實在在是個高危職業啊。漢武帝劉徹于公元前140年登基,公元前87年去世,在位長達54年。在他漫長的執政時期,共任命了十三位宰相,可是這些宰相大多下場悲慘,得善終者寥寥,而且是平均每四年就換一個宰相,這換宰相的頻率也實在是太高了。讓我們把武帝朝的那些宰相們,先來個大集結,按照當宰相的先后順序,依次是:衛綰、竇嬰、許昌、田蚡、薛澤、公孫弘、李蔡、莊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田千秋。這十三個宰相,在位的時間有長有短,長的有十二年之久,比如田千秋;短的也就兩三年甚至一年不到的,比如竇嬰、衛綰。先說好的,最后得終于相位的,是石慶、公孫弘、田千秋;然后是因罹禍主動求死或被逼自殺的,是李蔡、莊青翟、趙周;最后是用各種方法被處死以及慘死于獄中的,是竇嬰、公孫賀、劉屈氂。另外,還有一個死因比較特殊,是田蚡,他是因驚懼成病,最后發瘋而死。同樣是當宰相,讓人不得不感慨,宰相和宰相的差別,咋就這么大呢。人常說,種什么因,得什么果,這句話,在這十三個宰相身上,同樣適用。如果把這十三人,在宰相之位時的行為品格、個人表現,逐一細細分析比較,我覺得他們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因為各自不同的當官目的和行為表現,他們的人生結局,因此大相徑庭。首先我們來看身為宰相卻不作為的,他們是:衛綰、許昌、薛澤、趙周、石慶。一般來說,為官不為,要么是才力不逮;要么是為求避禍活命。這五人中,有的也確實是能力欠缺;有的則純粹是為求茍活,主動不作為。在宰相屬于高危職業的武帝朝,他們的主動不作為,也大多因此得以保住一命;不過也有例外,他們中有一人因為不作為,最終也丟了性命。這衛綰,可以說是三朝元老。漢文帝時,他是文帝的駕駛員,有高超的弄車之技;漢景帝時,做過三年宰相。他還是武帝的老師。衛綰從開始當官直至位居相位,始終沒有建樹也無過失。所以皇帝們都認為他敦厚老成,對他很是尊重信任,賞賜也多。年輕的武帝即位后不久,就想大展抱負,下詔'舉賢良方正能言直諫之士'。這時,衛綰提出在所舉的賢良文學方正之中,罷除法家和縱橫家這兩個學派的學者。雖然衛綰沒有像董仲舒那樣,直接提'罷黜百家',但依然引發竇太后的不滿,幾個月后,找了個借口說,當初景帝臥病之時,官府中多有無辜受冤的囚犯,當時身為宰相的衛綰,未能負責替他們申冤。衛綰因此被免去相位。不過,禍福相依,衛綰也因此得以善終。司馬遷在《史記》里對衛綰的評價是:醇謹無他,綰無他腸。衛綰之后,竇嬰和田蚡爭奪相位。竇嬰是竇太后的侄子,田蚡是王太后的弟弟。這個時候,還是竇太后實際掌握著大權,竇嬰因此得到了相位。因此可以說,竇嬰能當上宰相,是因為竇太后。但他頗有抱負,也倡導儒家那一套,這惹惱了倡導黃老無為之治的竇太后,將其拿下。然后便是許昌,在竇太后的授意下,接替竇嬰做了宰相。因為是竇太后直接任命的,所以許昌在職時,當然是惟竇太后馬首是瞻。竇太后又是秉承黃老之術無為而治治國理念的,所以許昌更不可能有什么作為。建元六年,竇太后死后,宰相許昌也就順理成章被免了職。竇嬰田蚡兩虎相爭,竇嬰最終因“偽造圣旨罪”被斬首。因竇太后去世才好不容易掌握大權的漢武帝,對于母親王太后頻頻干涉自己而不滿,舅舅田蚡便成為漢武帝的打擊對象。最終,田蚡在漢武帝的手腕下,嚇得瘋了,并很快死掉。許昌被罷免,田蚡被嚇死后,武帝本來準備任命行宰相事的御史大夫韓安國為相,結果韓卻出了車禍,摔成重傷,走了狗屎運的薛澤,就這樣在元光四年,被任命為宰相,直至元朔五年被免職,他前前后后,竟穩穩當當做了七八年的太平宰相。雖然毫無作為,卻僥幸安穩老死于溫暖的家中。后來司馬遷評價他說:為丞相備員而已,無所能發明功名有著于當世者。也就是說,他只是丞相備胎,是上一任和下一任宰相之間的過渡期、空窗期。御史大夫張湯和宰相莊青翟,在朝堂之上用盡心機,拼死爭斗,最后兩敗俱傷,一個拔劍自刎,一個仰藥自盡。然后趙周于元鼎二年二月,被武帝任命為相。三年后的元鼎五年九月,朝廷要祭祀宗廟,列侯都要貢獻黃金,后來因獻給朝廷祭祀宗廟的黃金成色不足、分量不夠,由此犯下大不敬之罪,而被奪去侯爵者多達六百人。而趙周,因為被人控告明知列侯所獻黃金不足卻不上報,最后也被捕下獄,在獄中自殺身亡。趙周,是不作為五大宰相中,唯一一個因為不作為而鋃鐺入獄,最后還丟了性命的人。他是西漢以孝謹無比聞名于世的萬石君石奮的小兒子。這一家子的家風,用一句俗語形容就是,小心使得萬年船。廣為人知的石慶數馬的故事說,石慶做太仆時,有一次為皇帝駕車外出,皇帝問駕車的馬有幾匹,石慶用馬鞭一一仔細清點后,才舉手示意說:“六匹。”這一家子,伴君如伴虎、為人處事的膽戰心驚、小心翼翼,簡直像患上了強迫癥。元鼎五年的秋天,趙周鋃鐺入獄,御史大夫石慶被任命為宰相。他在職的九年,連匡正時弊的正常言論都不敢說,更不要說干點實事了。大約連石慶自己也覺得一年又一年的,就這么尸位素餐,實在不好意思,所以有一次,他竟大膽向皇上諫言,要求懲辦天子身邊的酷吏所忠、咸宣等人,結果非但沒能讓他們服罪,自己反因此獲罪,最后好不容易才出錢贖了罪。經此一朝被蛇咬,石慶愈加信奉“不干己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的人生哲學,后來雖一輩子窩窩囊囊,倒也在太初二年得以壽終正寢。說完了不作為的,我們再來看亂作為,最后下場也悲慘的。這兩個人是要放在一起說的,因為他們都是皇親國戚,最后,狗咬狗一嘴毛,一個最終被處死,一個被嚇得發瘋而死。魏其侯竇嬰,是竇太后(文帝之妻)的堂侄,而武安侯田蚡,則是王太后(景帝之妻)的同母異父的弟弟。竇嬰因鎮壓七王之亂有功,后來以軍功被封魏其侯。他為人耿直,但脾氣暴躁、沉不住氣,所以景帝朝時,寧可任用沒有任何長處的衛綰做宰相,也不用相對來說優秀得多的竇嬰做宰相。景帝死后,武帝朝時,因為婆婆(竇太后)比媳婦(王太后)地位高,所以建元元年,衛綰被免職后,竇嬰便做了宰相,田蚡做了太尉。我們前面說了,竇嬰因竇太后的原因得以擔任宰相,但其心卻不在黃老之治,而是響應武帝的儒家之治,惹得竇太后大怒,將其去職。竇太后死后,王太后為大,宰相之位空缺后,田蚡便順理成章做了宰相。竇嬰失去相位,又沒了竇太后這座大靠山,便只有靠邊站了。于是,原先依附巴結諂媚竇嬰的那些小人,又紛紛站隊到了田蚡那邊。這灌夫,本姓張,因父親張孟曾為潁陰侯灌嬰家臣,后賜姓灌。吳楚七國之亂之時,灌夫率領一千人跟隨父親灌孟從軍,以勇猛聞名,曾立下赫赫軍功,被封中郎將。景帝時還曾任命他為代國宰相。灌夫為人剛強直爽,不喜歡當面奉承人,又愛使酒耍性。成語“使酒罵座”說的就是他。武帝元光四年夏,田蚡大婚,迎娶燕王的女兒為夫人,因為有王太后的詔令(有太后詔,如列侯宗室皆往賀),在竇嬰的勸說下,灌夫也勉為其難同他共赴婚宴。在婚宴上,田蚡敬酒時,“眾皆避席伏”,給足了當朝宰相又是皇親國戚的田蚡面子。但等到竇嬰給眾人敬酒時,“獨故人避席,余半膝席”,除了幾個老朋友,其他人直接不給已失勢的竇嬰面子。按說人走茶涼,這也是官場常態、人之常情,忍也就忍了,但是碰到灌夫這個爆炭一樣的性子,如何忍得了?等灌夫敬酒敬到臨汝侯灌賢的時候,“賢方與程不識耳語,又不避席”,灌夫一腔怒火無處發泄,趁機一石數鳥,大罵灌賢道:“生平毀程不識不值一錢,今日長者為壽,乃效女兒占囁耳語。”翻成白話就是,“你這個家伙平時說程不識不值一錢,今天你大爺我給你敬酒,你卻像個娘們一樣在那兒同程不識咬耳朵說悄悄話!”灌夫自稱為灌賢的長輩,其實不對的,因為其父張孟作為灌嬰的家臣,才被賜灌姓,而灌賢是灌嬰之孫,二人實乃主仆,何來是你的晚輩之說?但他借酒發瘋,最受不了的還是主人田蚡,以灌夫不滿太后旨意(喜事是太后下旨辦的)的借口,將之下到大獄。真是一醉酒成千古恨,灌夫做夢也不會想到,這次使酒罵座,給他帶來了滿門抄斬的嚴重后果。為救灌夫一命,竇嬰想盡了各種辦法,最后他甚至上書漢武帝,為灌夫鳴冤叫屈,認為灌夫酒醉失言,罪不至死,還搬出了景帝'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的遺詔,請求武帝的再度召見。這時候,王太后也出手了,她以絕食的方式,給皇帝兒子公開施加壓力。最后的處理結果是,不但灌夫全族按原定罪行滿門抄斬,連竇嬰也以偽造先帝遺詔罪,被斬首示眾。灌夫、竇嬰慘死后,漢武帝再接再厲,打壓頻頻染指權力的母親王太后,田蚡因此驚懼成病,時常厲聲尖叫,說親眼見到灌夫和竇嬰的鬼魂前來索命,隔年也一命嗚呼了。說完了竇嬰田蚡這對生死冤家,再來看一個亂作為的,是李蔡。說起李蔡,很多人都不知道是誰,但是如果說到他堂哥李廣,那就眾所周知了。李廣李蔡兄弟倆憑借高超的騎射武功和勇猛斗志,年少時均以良家子身份從軍擊胡,在戰場上大顯身手,立下赫赫戰功。李蔡后來還與衛青一同出兵朔方,擊敗匈奴右賢王,俘獲民眾一萬五千余人。李蔡在這次戰役中,更因立下顯赫戰功,被武帝封為樂安侯。漢武帝元狩二年,宰相公孫弘去世后,李蔡因擊戰匈奴有功,被任命為漢武帝的第七個宰相,從此棄武從政。李蔡在職的四五年間,政績卓著,尤以協助漢武帝在治吏、改幣、統禁鹽鐵等國家大事中立功最著。所以說,李蔡不但是將才,也是相才,文武雙全,如果他再有石慶那樣的小心謹慎,嚴守規矩法度,無疑是人生的最大贏家了。可惜,李蔡的最終人生結局卻是:漢武帝元狩六年夏,因私自侵占漢景帝園寢的空地而被問罪。李蔡不愿接受審問,自殺而死。其實,當時漢武帝已經賜給他20畝墓地了,可是他又多貪占了三頃地,還倒賣了40多萬錢,被揭發后便畏罪自殺了。一世英名的李蔡,就因為這三頃地,生生晚節不保,實在讓人惋惜不已!說莊青翟,就不能不說張湯,這個一心要對其相位取而代之的御史大夫,為了這個宰相之位,最終和莊青翟同歸于盡,雙雙自殺身亡。話說御史大夫張湯,自李蔡畏罪自殺后,自認為自己在朝中威望最高,宰相之位非己莫屬,誰知武帝竟任命太子少傅莊青翟為相。更讓人受不了的是,這個莊青翟還直受不辭,就這么大喇喇接受了,未嘗相讓,更讓張湯覺得這個莊青翟,也太目中無湯了。作為酷吏的代表,張湯一生中辦過的兩件大事不得不說。一是奉命審理陳皇后巫蠱案,最終將陳阿嬌廢除后位,幽禁長門宮。二是奉命審理淮南王、衡山王謀反案件,此案將皇親貴族及其門客近乎一網打盡,甚至連武帝都打算赦免的淮南王著名門客伍被、嚴助,最終也在張湯的堅持下,被依法處死。張湯為人處事之嚴厲、不留情面、不留后路,由此可見一斑。他也因此得罪了大批權貴,最終也直接導致了他個人的人生悲劇。元鼎二年,張湯扳倒莊青翟的機會來了。這一年,漢文帝陵園內陪葬的錢幣被人盜掘,武帝聽說后勃然大怒。莊青翟約張湯一起入朝謝罪,但等到了朝堂之上,張湯因為知道巡視皇帝陵園是宰相的責任,這件事應由莊青翟負責,所以便故意站在朝堂之上,一動不動。莊青翟見狀,連連向他遞眼色,他也佯為不知。莊青翟不得已,只好自行上前謝罪。武帝于是便命張湯審理此案,張湯不但將責任全部歸到莊青翟頭上,還以見故知縱罪對莊青翟進行了處罰。莊青翟受到處罰后,自然憤怒抓狂到極點。人在憤怒至極的時候,就會失去理智,一心只想報復。莊青翟也不例外。這三個人,我們今天大概只知道朱買臣。覆水難收的故事,因為搞笑電影《花田喜事》而廣為人知,其實說的就是朱買臣。這三長史,因為張湯多次以權勢打壓過他們,自然和他積怨既深且久,他們直接找到莊青翟,煽風點火道:“始湯約與君謝,已而賣君;今欲劾君以宗廟事,此欲代君耳。吾知湯陰事。”然后是莊青翟和這三人通過周詳謀劃,在武帝面前,大爆張湯與商賈暗相勾結的猛料黑料,說張湯從中牟利,“居物致富”,同時又搜集證據,分條羅列出張湯的八大罪狀。但張湯均一一堅決予以否認,“湯具自道無此,不服。”所謂三人成虎,聽有關張湯的壞話多了后,武帝也忍不住有點信了,“上以湯懷詐面欺”,便派了張湯好友趙禹去做張湯的思想工作,讓張湯能夠早點主動認罪。也不知道這趙禹咋想的,找到張湯一番長談,言外之意卻是勸張湯一死了之:“君何不知分也!君所治,夷滅者幾何人矣!今人言君皆有狀,天子重致君獄,欲令君自為計,何多以對為?”(你這些年辦理的案件,被夷滅家族的有多少人呢?如今人家告你的罪狀都有證據,皇上難以處理你的案子,想讓你自己想法自殺,何必多對證答辯呢?)張湯自殺后,劇情開始出現神翻轉。他自殺前的一紙遺書,還有他死后,他母親的一番高明智慧的作為,直接將三長史以及宰相莊青翟置于死地。湯乃為書謝曰:“湯無尺寸之功,起刀筆吏,陛下幸致位三公,無以塞責。然謀陷湯者,三長史也。”遂自殺。湯死,家產直不過五百金,皆所得奉賜,無它贏。昆弟諸子欲厚葬湯,湯母曰:“湯為天子大臣,被惡言而死,何厚葬為!”載以牛車,有棺而無槨。上聞之,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乃盡案誅三長史。丞相莊青翟自殺。簡單翻一下:張湯自殺前,寫信給武帝謝罪說:“我張湯沒有尺寸之功,起初只是個文書小吏,是陛下您寵幸我,讓我位列三公之位。有人誣陷我來抹黑陛下,我只能以死謝罪。陰謀陷害我的罪人是三位長史。”寫好后,張湯就自殺了。張湯死時,家產總值不超過五百金,都是所得的俸祿和皇上的賞賜,沒有其他的產業。張湯兄弟和兒子們仍想厚葬張湯,他母親說:“張湯是天子的大臣,遭受惡言誣告而死,何必厚葬呢?”于是就用牛車拉著棺材,沒有外槨。武帝聽到這情況后,說:“沒有這樣的母親,生不出這樣的兒子。”然后窮究此案,把三個長史全都殺了。丞相莊青翟也自殺。可以說,在這場血雨腥風的朝堂斗爭中,沒有勝利者,只有為了一相之位、一己之私、睚眥之仇,迷失心智的枉然赴死者。這讓我想到莊子的故事,還有李商隱的那句詩: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鶵竟未休。只是,在這場五個人的斗爭中,每個人都是鴟,沒有一個是視功名富貴如腐鼠的鹓鶵。大家一通亂作為后,紛紛赴死。說公孫賀亂作為,其實真有點冤枉。他有一個坑爹的兒子公孫敬聲。正是這個公孫敬聲的胡作非為,最終將全族之人送上斷頭臺。公孫賀之父公孫渾邪,因參與平叛吳楚七國之亂有功,被封平曲侯。年少的公孫賀也因多次從軍有功,且為平曲侯之子,故被選任太子舍人,屬于陪武帝一起長大的人。在當宰相之前,公孫賀曾多次奉命出擊匈奴,但基本上都是無功而返,只有一次,在元朔五年,公孫賀跟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在與匈奴的交戰中,公孫賀擒獲匈奴王,因此被封南奅侯。不過,元鼎五年九月,列侯因獻給朝廷祭祀宗廟的黃金成色不足、分量不夠,由此犯下不敬之罪而被奪去侯爵者共計六百人,南奅侯公孫賀也在其中。也就是說,這好不容易憑自己本事掙來的功名,又得而復失。其實,公孫賀是典型的夫以妻貴,他的妻子是衛子夫的姐姐衛君孺,而且媒人就是武帝。太初二年,宰相石慶死,武帝欲詔公孫賀續任宰相之位。 因為親眼目睹李蔡、莊青翟、趙周的因罪自殺,前任石慶雖秉承嚴謹家風,最終也差點小命不保,所以對于宰相之位這個燙手山芋,公孫賀極力推辭,惟恐惹禍上身,不得善終。無奈,命里有禍躲不過,漢武帝見他堅辭不受,非常生氣,“天子之怒,伏尸百萬”,公孫賀萬般無奈,只好拜受。公孫賀升任宰相后,他的兒子公孫敬聲也隨后被擢升為九卿之一的太仆。但這公孫敬聲可沒他父親那樣謹小慎微,以為喊武帝姑父就能胡作非為,于征和元年擅自挪用軍餉1900萬錢,不久被人揭發,由此鋃鐺入獄,按律當斬。為了替兒子贖罪,公孫賀便向武帝提議,希望能通過抓捕陽陵大俠朱安世,來換取公孫敬聲的性命,得到了武帝的同意。這陽陵大俠朱安世,據說和司馬遷私交甚好,猜想后來司馬遷寫《游俠列傳》,或許也有為知己朋友立傳傳名之意。話說這朱安世,有命案在身,屬于梁山好漢這一類人。他在江湖上朋友甚多,所以官府布下天羅地網,也無法將他捉拿歸案。因此公孫賀才攬下這件大活,為朝廷分憂解難,更為救兒子一命。然后是公孫賀也開始放大招,他將朱安世的所有親朋好友,全部抓了起來,對他們嚴刑拷打,逼問朱安世行蹤。按說,事情進展到這個地步,對公孫賀一家來說,是最好不過的結果了。可是,誰能想到,公孫家族的巨大劫難,才剛剛拉開序幕。朱安世被捕后,像一個惡毒女巫一般,對公孫賀笑道:“丞相禍及宗矣。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辭,斜谷之木不足為我械。”于是他在獄中上書,聲稱公孫敬聲與武帝女兒陽石公主私通,且在皇帝專用馳道上埋藏木人以詛咒皇帝。按說,一個滿嘴跑火車的江湖大盜的話,是完全不用理會的,無奈人老,又在病中,最愛疑神疑鬼,成天胡思亂想,即使英武如漢武帝也不例外。于是乎,看誰都像投毒整蠱的,表面上滿臉堆笑,一個轉身,就要在木偶人的心口處,惡狠狠扎上三針,讓他痛不欲生。江充奉命徹查巫蠱案,他用酷刑和栽贓迫使人認罪,數萬人因此喪命。衛子夫的兩個女兒諸邑公主、陽石公主,衛青之子衛伉,均牽連進此案被處死。李廣之孫李禹也被誣陷勾結已投降匈奴的李陵,旋被處死。甚至太子劉據也受誣陷,憤而殺死江充,率兵反抗,兵敗后和母親衛子夫相繼自殺。劉據妻妾子女,全部死于混亂中,唯有襁褓中的孫兒劉病已躲過一劫。后來《漢書》直言不諱寫道:巫蠱之禍起自朱安世,成于江充,遂及公主、皇后、太子,皆敗。誰能想到,當初只為避禍,對宰相之位一再堅辭,后來為了兒子的一次亂作為,救子心切做出的一次倉皇錯誤的決定,以朱安世作賭注的這一場豪賭,最終賠上了衛氏、公孫氏兩大家族,還有數萬無辜者的性命。公孫賀被捕下獄后,劉屈氂由涿郡太守升任左丞相。這劉屈氂是根正苗紅的王子王孫,他是漢武帝劉徹哥哥中山靖王劉勝之子。之前任涿郡太守,在“巫蠱之禍”中迅速崛起,由太守直接升任宰相,一步登天。征和三年,貳師將軍李廣利率兵出擊匈奴,劉屈氂設宴為他餞行,送至渭橋,臨別之際,兩人又開始密謀勸武帝立昌邑王劉髆為太子事。說到李廣利,或許很多人不知道,但是提到傾國傾城的李夫人和他的兄弟李延年,就無人不知了。這李廣利,正是李夫人的長兄。李夫人死后,李家很快失寵,李廣利的兩個弟弟均被滅族,而李廣利,當時因為正率軍遠征3500公里外的大宛,僥幸躲過一劫。李廣利的女兒,是劉屈氂的兒媳,他們是兒女親家,所以都一心想立昌邑王劉髆為太子。奉命追查“巫蠱案”真相的主審官員,對內者令郭穣等人嚴加審訊,郭穣為求生,便告發劉屈氂的夫人指使巫師詛咒武帝。還說劉屈氂和李廣利共同禱告祭祀,希望讓昌邑王劉髆順利當上皇帝。主審官員不敢怠慢,迅速將此事稟報武帝。很快,劉屈氂在長安東市被腰斬,劉屈氂的妻子也被押赴華陽街斬首示眾。李廣利的妻子兒女也被收捕入獄。李廣利聽到這個消息后,直接投降了匈奴,其宗族隨即被全部處死。征和四年,李廣利投降匈奴一年后,也被匈奴單于殺害。李廣利死后,匈奴接連數月雨雪不斷,家畜大量死亡,百姓疫病不斷,種植的黍穄也顆粒無收。單于惶恐,于是為李廣利立祠祭祀,以慰亡靈。從最初的巫蠱案發跡,到旋登相位,又得隴望蜀,開始卷入立儲斗爭,卻怎知,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不知收斂、不識進退、欲壑難填的劉屈氂,最終給自己及家族帶來了滅頂之災。為官只為一己之私,為非作歹、作奸犯科,最終身敗名裂、族滅家亡,當然是為己不值、為人不恥;為官只為活一己之命,三緘其口、明哲保身,雖最終保妻全子、死得善終,卻于國于民無望,又何異木偶頑石?既于國于民有功,又能全身而退,實在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難就難在時機的把握、分寸的拿捏、火候的掌控,難就難在一個“巧”字上。所以武帝朝的這十三宰相,在位時,既有功于社稷國家,退位后,依然能榮華富貴在身,全身而退頤養天年的,自然是鳳毛麟角。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武帝朝笑到最后的兩大宰相。公孫弘年輕時,曾在家鄉縣城當一個基層小公務員(薛縣獄吏),后來犯了事,又去海邊給人放過豬,可見是個能屈能伸的主。四十歲的時候,他才開始研讀儒家經典,然后六十歲的時候,以'賢良'之名被菑川國推薦給朝廷,從此步入仕途。接著,武帝派他出使匈奴,因復命之言不合武帝心意,武帝又認為公孫弘沒有才能,他就順坡下驢,稱病辭官后回了家鄉。十年后的元光五年八月,朝廷再次下發舉賢詔,這一次菑川國,又一次推薦了公孫弘,因為他的學問在菑川國已無人能及,又恭謙謹慎的孝順后母,還在后母去世后為之守孝三年,所以在菑川國,他早已盛名在外。十年后再度來到長安,公孫弘先是在太常官所待命,然后是參加考試,作文題目是論天人之道。起初,閱卷老師對公孫弘答卷給出的得分是不及格,直接列為下等。但最后卻來了個神反轉,等武帝閱過公孫弘的答卷后,將他的文章列為第一等。元朔五年,薛澤被免職。武帝欲任用公孫弘為宰相。然而,按照漢朝制度,宰相之職一直選用列侯擔任,公孫弘卻沒有侯爵,于是武帝下詔封公孫弘為平津侯,公孫弘遂成為以丞相封侯第一人。在他的一再諫言下,漢武帝停止了勞民傷財的西南夷、蒼海郡邊疆建設工程。他反對任用酷吏,所以武帝欲起用酷吏寧成為太守,被他成功阻止。他還制定了一整套以儒家經典為標準的升官、補官辦法。比如他的競爭對手主父偃被誅滅九族,就和他向武帝極力諫言有關。還有,膠西王劉端兇殘蠻橫,害死過數位朝廷派去的國相,公孫弘卻故意向漢武帝推薦自己的競爭對手董仲舒,說只有董仲舒這樣的大儒,才能夠勝任膠西王相之位。有趣的是,后來董仲舒去了膠西王那里,并未被殺害,反而很受膠西王敬重。每次上朝之前,他們幾個同事,事先商定好了統一意見,但等到了朝堂之上,公孫弘卻又順著武帝旨意,當面反悔,讓汲黯很不爽,當著武帝的面直接地域歧視說,你們齊地人真狡詐虛偽,說話不算數。武帝詢問此事,但見公孫弘氣定神閑,做了一個高明無比的回答: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為官為相之后,公孫弘家仍然蓋布被,每餐只吃一個葷菜,汲黯也受不了,當著武帝的面譏刺道,你丫太作了,都當這么大官了,還故意這么省吃儉用,沽名釣譽!(弘位在三公,奉祿甚多,然為布被,此詐也。)就差像華妃那樣帶看不看,冷冷來一句,賤人就是矯情!這一次,公孫弘的回答是,汲大人你說的太對了。陛下我要恭喜您,如果沒有汲黯這樣的忠臣,您哪能聽到這樣忠誠的話啊。這一句馬屁真是拍的左右逢源、滴水不漏、八面玲瓏,已臻化境。淮南王、衡山王謀反時,公孫弘病重無法處理政事,后來又認為諸侯謀反是自己為相不稱職的原故,因此上書請辭宰相之職。武帝自然不允,還賜給他許多牛酒布帛,讓他安心養病。過了幾個月,公孫弘身體康復如初,又回朝處理政務。元狩二年春三月,做了數載安穩宰相的公孫弘,安然死于任上。這一年,他八十歲了。四十始讀書,六十入朝堂,七十為官作宰,八十終于相位。公孫弘這如姜尚般,大器晚成傳奇勵志的一生,于個人而言,不可謂不精彩、不圓滿。時人、后人抑他貶他者,都說他奸詐虛偽。其實還是明朝于慎行對他的評價最公允:世徒以其曲學矯情,薄其相業,而不錄其功,亦非通論哉!你也可以叫他車千秋。漢昭帝時,田千秋因為年齡大了,行動不便,皇上于是特許他坐私家車出入宮殿,大家便都叫他車丞相,后來他的子孫便以車為姓。如果說公孫弘為官為人巧而詐、巧而偽,讓人瞧不上,鄙其為人,那么這個壓軸出場的田千秋,不但當了十二年的太平宰相,還為人老成持重,樸實敦厚,為國為民,曾在始元六年成功主持召開鹽鐵會議;開鳳元年,平定燕王劉旦之亂。真是要人品有人品,要人緣有人緣,要功業有功業,最后還和公孫弘一樣,富貴安然的老死于宰相之位,實在是人生最大贏家。他原先是漢高祖陵寢的守墓人,在漢武帝晚年,有一天上書武帝說,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白胡子老人(明眼人一聽就知道,他編瞎話說的是漢高祖)對他說:子弄父兵,罪當笞;天子之子過誤殺人,當何罷哉!意思是,兒子動老子的兵,確實應當被打一頓;皇帝的兒子因為過錯殺了人,有什么啊,毛毛雨啦。武帝正后悔殺了太子劉據呢,但又不好說殺錯了。這一番話,既巧妙的替太子鳴了冤;又維護了武帝的面子,于是漢武帝大悅,立刻召見了他,并給他封了個大鴻臚的官。數月后,劉屈氂被腰斬,武帝旋拜田千秋為宰相。從一介守墓人,到得登宰相大位,田千秋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這火箭一般的升官速度,真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田千秋當了宰相之后,還曾上書武帝,希望他:施恩惠,緩刑罰,玩聽音樂,養志和神。意思是,陛下您已經為國勞苦多年,現在年紀大了,該享享清福啦。后元二年二月,漢武帝病逝,太子劉弗陵即位,是為漢昭帝。繼位的少帝對田千秋,愈加禮遇敬重。他又為人謙遜,不貪名利,所以自然得以壽終正寢。縱觀武帝十三相各自不同的人生悲喜劇,還有他們為官作宰之后,在為與不為、亂為之間的人生抉擇,讓人不得不感慨,身處朝堂之上,處處江湖兇險、如履薄冰。做官難,做宰相更難,做武帝朝的宰相,難上加難。忽然想到和莊子有關的一則故事說: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于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這句話的意思,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我會根據外部環境來表現自己的才能。即在有用無用兩者之間隨機應變。若將武帝十三相的故事質之莊子,想必先生定會翛然一笑道:周將處乎為與不為之間。只是,這為與不為,很多時候,并不是自己能做得了主的。我們能做到的,或許只有,心系社稷百姓,為所當為,即使因此身亡家毀,亦九死未悔、萬死不辭!
01、衛綰 (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年)-建元元年(前140年)
02、竇嬰 建元元年(前140年)-建元二年(前139年)
03、許昌 建元二年(前139年)-建元六年(前135年)。
04、田蚡 建元六年(前135年)-元光五年(前130年)
05、薛澤 元光四年(前131)-元朔五年(前124年)
06、公孫弘 元朔五年(前124年)-元狩二年(前121年)
07、李蔡 元狩二年(前121年)-元狩六年(前119年)
08、莊青翟 元狩六年(前119年)-元鼎二年(前115年)
09、趙周 元鼎二年(前115年)-元鼎五年(前112年)
10、石慶 元鼎五年(前112年)-太初二年(前103年)。
11、公孫賀 太初二年(前103年)-征和二年(前91年)
12、劉屈氂 征和二年(前91年)-征和三年(前90年)
13、田千秋 征和三年(前90年)-(昭帝)元鳳四年(前77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