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過庭在《書譜》中說:“真以點畫為形質, 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痹诳瑫校瑢c畫的要求是很高的,這關系到楷書的書寫質量。而在草書中,更為重要的是使轉部分,點畫是一種情性的表現。
方折與圓轉
▼
在楷書中,筆畫與筆畫之間的關系往往是通過折的方式來體現的,折的審美意味就體現在方的感覺;而在草書中,為了強調流變性和舒暢感,筆畫之間乃至字與字之間的關系往往用轉的方式來表現,轉的美學意味體現為圓融感。
孫過庭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使轉不暢則顯得遲滯,一味的圓轉則易顯得流俗。
方折
方折是楷書筆法在草書中的延續。一味地、不加節制地使用圓轉的方法,而缺乏方折的對比,就會顯得缺少節奏。正確而合理地運用方折的筆法在草書中還是十分必要的。
孫過庭草書中的方筆,由轉折時提筆調鋒后筆鋒接觸紙面時“切”的動作來表現,如“觀”、“顧”、“改”、“除”、“謂”、“陶”、“使”、“尼”等字第一次轉折處的方筆。
圓轉
圓轉,是從篆書的筆法中演變而來的。草書流變、秀美、通暢、多姿的筆畫形態的形成,很大程度上都是借助了使轉的方法。
具體寫法是在寫到轉折處略加以提筆,但沒有頓挫動作,即為“暗過”。有頓挫勢 必會形成方角和轉鋒的動作,而“暗過”指的是在轉彎時略提后用弧形的動作一帶而過,同時筆畫和筆畫之間沒有很明顯的粗細變化。
《書譜》中比較單純的轉筆,如“向”、“可”、“如”、“南”等字。
比較復雜的轉筆,即連續的轉筆,如“尋”、“驚”、“將”、“獨”、“帶”、“稱”等字。
《書譜》 中也有類似懷素《自敘帖》中婉轉流利的圓筆,如“遂”、“遠”、“安”等字。
所不同的是,懷素的轉筆多用中鋒,筆畫粗細比較一致,孫過庭草書中的轉筆則一般有粗細變化。無論是哪一種轉筆,都要把筆鋒理順,不能產生絞鋒,這里就有一個筆法的問題,只要提按和使轉準確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
當然,孫過庭草書使轉處更多的是方圓并用, 因為轉與折本是針對同一個筆畫的兩種不同表現方式。
如“好”字左邊右下部分的轉筆處,并非一轉而過,而是轉中帶折;
如“知”字一筆而就,轉中帶折,方圓兼備;
“假”字的最后一筆,也是方圓并用。
這些方圓結合的曲線是草書中最難以掌握的,孫過庭的處理方法主要有兩點:一是靠線條粗細的變化,一是靠行筆方向的改變。這種改變非常巧妙,所以能產生節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