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點真誠,少一點套路。
這是近年來比較火的一句網絡語言。
人們都希望生活在一個真誠、純凈的社會圈子中。
道教典籍中,多見有對真、誠的推崇。
《邱祖全書》中說:“大道極平常,不作奇特想。只要心真,何事不辦?”
長春真人邱處機認為,沒有什么奇異的神通,大道是極其平常的。只要心意真切,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
《長春真人西游記》中,邱祖亦說:“人以至誠感上真,上真必以誠報人。”
祈禱的人,如果本性虛偽不真,怎么會感格上天?
《玉樞寶經》言:“道者, 以誠而入。”
同樣在強調做人要真心、實在,否則便入不了道。
然而,我們如何去做才能真誠呢?
內在的氣質是最寶貴的。
一個真正懂得與他人相處的人,絕不會因場合或接觸對象的變化而放棄自己的內在特質,不會盲目地迎合、隨從別人。
保持一個真實的自我,并不等于要使自己與別人格格不入、標新立異,甚至明明知道自己錯了而固執不改。
而是保持自己區別于他人的那些獨特、健康的個性。
那些具有個性的人,也具備一定的魅力。
《論語 · 為政篇》中,記錄了孔子批評其弟子仲由的一段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訓斥仲由,“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要分得清楚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這才是知道”。
不懂裝懂的人是令人厭煩的,特別是在長輩、知識淵博的人面前,更不要班門弄斧,以免貽笑大方。
即使是身份顯赫的專家學者,對自己不懂的東西或學問,就算是在地位不高的基層人民面前,也要不恥下問。
《論語 · 衛靈公篇》中有一句名言:“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意思是:有過錯卻不加以改正,這才是真正的過錯。
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錯了,卻硬著頭皮不認帳,甚至還要為自己爭辯,致使矛盾得不到解決,彼此的隔閡不能消除,相互之間的交往是談不上了,還讓人覺得此人蠻不講理,像個無賴之徒。
如果犯錯了就要承認,及時悔過。
真誠的眼睛坦蕩如水,平靜地注視,不用躲躲閃閃或目光垂下、不敢直視。
真誠的舉止自然大方,從容不迫。
真誠的微笑充滿暖意,皮笑肉不笑、故意擠出的笑,都缺少真誠。真誠的稱贊要發自內心,否則就是奉承討好了。
真誠待人,并不是為了別人也以真誠回報,如果動機是以自己的真誠換取別人的真誠,這本身已不夠真誠。
真誠的反面是虛偽。
有時,我們受到了別人的欺騙,這是生活在告訴我們:哪些人是真心實意,哪些人是虛情假意。
真誠,有時會使我們受到損害,即使如此,我們的心卻是安寧的,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人。
真誠的人,會感到身心都很輕松;而虛偽之人,常常會感到精神的疲憊。
所以,真誠不是靠看出來的,而只有經過時間的考驗、積累才能體會出來的。
真誠地對待別人,真誠地生活,讓人感到安全感和信賴感。
在人生的路上 我們總是忙于汲汲營營地 追求滿足物質上的欲望, 卻忘記生而為人的真正意義; 我們常常忙著左顧右盼地評斷別人, 卻忘了應先審視自己、認識自己。 我們又當, 如何獲得幸福、成功、圓滿的人生? 道法的智慧,提供我們認識自己的方向, 并為探尋時所升起的疑惑, 提出最切實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