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酷暑,夏日炎炎,每當此時,就會推出“萬能神藥”——藿香正氣。
【能否治療中暑?】
以廣告宣傳而言,藿香正氣和“中暑的靈丹妙藥”是劃等號的。而網上有人指出,中暑一定不能用,有可能會加重病情。那么,究竟孰是孰非呢?
我曾對藿香正氣進行過論述,不過,并沒有特別地對“中暑”進行詳細地分析,只是以藿香正氣的角度,對常見的中暑情況的。
(此處有刪減。對“中暑”的相關解釋過于專業化,因于篇幅所限,故予以省略。)
綜合來看,中暑應該分為兩大類:一種是急性的昏厥,即陽暑;另一種是相對而言慢性的不適癥狀,即陰暑。
對于長期夏日暴曬的人來說,陰液虧虛而內熱,煩勞陽張則氣耗。此時,應立即轉入陰涼處,防止暑邪繼續侵襲,以存陰津陽氣。降低體表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溫差,減少蒸發水分;同時,通過降低環境溫度,使身體熱量降低。必要時,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紊亂,應補液、給予葡萄糖生理鹽水。經急救之后,后期應根據氣血陰陽盛衰狀態,仍需調治。
對于陽暑而言,以滋陰清熱為大法。外界寒冷則不生暑病,此外因之所引;天氣炎熱則陰虛氣虧者易觸之,是其內因所在。雖暑病為外因,而眾人皆同在夏日之下獨此人患病,是其內因之缺陷,茍氣陰不虛亦不致此。故而在用藥方面,滋陰較祛暑更為重要。例如:滋陰清熱的知母配以清熱止渴的石膏,再加上粳米、甘草,組成白虎湯;又加人參,既可補氣,又可養陰生津。張仲景論及此病,凡口燥而渴者,每于白虎湯之中加人參。
現代人陰暑較多。夏季甫至,涼拌菜、冷飲冰糕不絕于口,長期處于空調溫度較低的涼環境,身體內寒、外亦寒,于是,身體內的熱量留居于皮下腠理,難以散發而出。夏季并非不可吃喝涼物,而且也應該開空調以解暑,但應適度。無論寒熱哪個方向,勿矯枉過正,切記過猶不及。
在這種病機下,就會表現為發熱煩悶、腹瀉嘔吐等表現。藿香正氣散,由《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所收錄,其組成為:藿香、紫蘇、厚樸、白芷、白術、白茯苓、半夏曲、陳皮、大腹皮、苦桔梗、甘草。此方用于外感寒邪、內傷生冷。
體虛、年老者,雖陰居避暑、飲食溫熱,亦有中暑者,此亦屬陰暑。然而,素體虛弱、年邁衰老不可獨認作陰暑之必然,臨床上亦見夾雜,不可拘于病名,必當詳辨其因。
(此處有刪減。對中暑的醫案舉例過于專業化,因于篇幅所限,故予以省略。)
陽暑不可誤作為陰暑治之,陰暑亦不可錯當作陽暑處理。對于夾雜情況亦當根據其輕重緩急,隨證治之。
陰暑的情況中醫亦稱中暑,卻并非指昏厥之急癥。此與西醫定義的名稱對應關系有所出入,中醫的陽暑相當于西醫的熱射病、熱痙攣、熱失神、熱疲勞,而陰暑則根據表現不同,大多診斷為胃腸型感冒、腹瀉等單純的胃腸道疾病、發燒,或是因此致心慌氣短、血壓升高而表現為其他疾病,抑或是尚無明確病理性指征,暫不診斷為疾病,繼續觀察待定。因此,當中醫說藿香正氣治療中暑時,有些人不懂其中的涵義,生搬硬套地將藿香正氣與中暑急癥混為一談,而大呼虛妄,實則圓鑿方枘。
那么,藿香正氣能否治療中暑呢?答案是:視情況而定。不是所有的中暑都可以用藿香正氣,同時,也并非中暑絕對不可用。
另附醫案:
2019年07月19日。姥姥年逾八十,該日頭昏蒙、體乏力、心悸、憋悶,口干渴。血壓不甚高,心率較平素快。自謂未曾暴曬,常于空調室內。診其脈浮數而滑,且有力。手邊并無他藥,見藿香正氣水,輒姑飲一支。酌量用之以化其濕、解其表,亦未嘗不可。服后則寐,醒后其癥減輕。翌日,又擬人參白虎湯,另加鮮薄荷葉數片,以熱藥汁沖泡。一劑乃愈。
蓋暑濕之天氣,以及避暑之寒氣,錯雜以襲人。暑為陽邪,傷津耗氣,濕邪散布,津液失常,二者疊加故口干渴。陰暑之辛溫化濕與陽暑之滋陰清熱,一前一后,熔于一爐,看似毫無道理,然畢竟收獲療效,誠為無理之理。
【含有生半夏成分,還能吃嗎?】
有些人指出,藿香正氣里含有生半夏成分,該成分存在劇毒,服用后對身體有嚴重的危害。真的嗎?
是真是假,切不可妄執一辭。應該有科學的精神,通過實驗研究以及臨床觀察得出正確的結論。
《中藥不良反應與臨床》沈丕安編著(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7年):
?、潘逡簾o毒 生半夏有毒,制半夏無毒。生半夏、制半夏在常規劑量內水煎服沒有不舒反應。長期水煎服或大劑量水煎服一般情況下也沒有明顯不良反應。
生半夏水煎服絕大多數患者30g水煎服,沒有發現有明顯的不良反應,說明生半夏有毒成分在生藥飲片內,基本不溶于水。僅有少數年老體弱者有惡心和發麻反應,因此,年老體弱者劑量應減半。
?、扑幵卸尽∩胂暮王r半夏的藥渣有毒。曾看到有一中學生咀嚼新鮮半夏一顆,即刻出現了口麻、咽麻、惡心等中毒反應,及時吐掉后,又喝了大量冷開水,聲音啞了4個小時左右,才得以恢復正常。生半夏水煎后的藥渣仍然有毒。因此,生半夏決不可以吞服。
據研究,半夏的刺激性成分可能是3,4-二羥基苯甲醛[1],也可能是半夏蛋白[2]。實驗證明,其中的這些刺激物質不溶或難溶于水,不易被加熱所破壞。因此,生半夏不可直接吞服,其水煎液中的毒性微乎其微,刺激性物質經煎煮后仍存于藥渣之中。
另外,還有大量的藥理實驗,對半夏進行毒性分析試驗。
生半夏浸膏給小鼠腹腔注射LD50范圍為325mg/kg。生半夏混懸液給小鼠灌胃LD50范圍為42.7g/kg。生半夏混夜毒性最大,漂、姜浸及煎蒸制毒性次之,礬浸及煎劑毒性最小。[3]
生半夏粉末混懸液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0.55±0.058g/kg,姜制半夏LD50為1.23±0.032g/kg。[4]
我曾親自試毒,嘗過生半夏,如綠豆粒大。其表面的刺激性物質脫落,附著于舌后、咽部,隨即疼痛,吞咽更痛,如同感冒時引起的咽喉疼痛。大約三小時后,疼痛感逐漸消退。
生半夏出現在藥品說明書上,是使用者應有的知情權,只是履行法律上的規定而已。其實,在商品中并不乏此現象,不必嘩然。含有大豆的食物,應予以標注,以防對大豆過敏者食用,并非因此指出該食物有害;屬于蛋白的疫苗制劑,應予以標注,以防對蛋白質過敏者注射,同時對該蛋白所產生的其他影響預先予以提示告知,并非因此指出疫苗是有毒的。
含有鋇元素的物質往往有毒,而用作消化道檢查的硫酸鋇(即鋇餐),由于不溶于水,也不會被身體所分解,因此才不表現為毒性,可以放心使用。事實證明,生半夏的刺激性物質是不溶于水的,因此,即便是生半夏,其水煎劑毒性也是相當低的。如果藿香正氣中的生半夏有很強烈的毒性的話,誰自殺還會去買一整瓶安眠藥呢?而且農藥、老鼠藥等也可以因此減少,用點藿香正氣就行了唄。顯然,這些都是不可能的。
綜上所述,通過諸多藥理學實驗以及大量臨床事實證實,除了少數人對半夏過敏的情況之外,在正常使用方法下,藿香正氣中的半夏不會產生不良反應,更不會入口即死。
【藿香正氣中含有酒精成分,不可以同時服用哪些藥物?】
有很多驚爆眼球的文章“藿香正氣出事啦!”“藿香正氣很危險!”“藿香正氣會喪命!”諸如此類的文章,點進去之后,只見說了藿香正氣中含有酒精成分,此后再也不談及藿香正氣了,只談論乙醇如何如何。實在是……這是輔料乙醇的問題,和藿香正氣這個藥劑關系并不大。
藿香正氣本是為夏月傷寒所設,外以辛散、內以化濕。如果在其中酌加酒精,則可增加溫性以助溫藥之力,且可加速血液循環以輔體表散熱。如果不加,其實也是可以的。
加入酒精第一點不好的是,對于曝曬而中暑的患者而言,本就是陰液不足的陰虛,尤其表現為口干渴,本當補液滋陰。而酒精在飲用之后,會加重陰虛的表現,導致機體脫水。這是不是非常不好?確實是非常不好!原因是:辨證選方錯了!你的中醫知識一定是看網絡小編寫的偽科普段子看來的吧!對于嚴重脫水的陽暑患者,都已經說是陰虛證了,那怎么還能選用辛溫的藥方呢?連藿香正氣都不能選,還談什么加不加酒精呢?簡直是亂來!
還有一點不好的是:可能會因為藥物使用失當,與酒精相互作用后,產生雙硫侖樣反應。雙硫侖本是一種戒酒藥物,以此命名,該反應亦稱為戒酒硫樣反應。雙硫侖在與乙醇聯用時可抑制肝臟中的乙醛脫氫酶,使乙醇在體內氧化為乙醛后,不能再繼續分解氧化,導致體內乙醛蓄積而產生一系列中毒反應。許多藥物具有與雙硫侖相似的作用,用藥后若飲酒會發生乙醛化反應,表現為面部潮紅、眼結膜充血、視覺模糊、頭頸部血管劇烈搏動或搏動性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喉頭水腫、出汗、口干、口唇紫紺、胸悶胸痛、心率增快、血壓下降、幻覺、恍惚、呼吸困難,形成心肌梗塞、急性心衰、急性肝損傷、過敏性休克、驚厥,甚至死亡。
可能會與酒精產生雙硫侖樣反應最常用的藥物是頭孢類藥物。一項調查分析顯示:飲酒后5天之內,吃頭孢類藥物都可能發生雙硫侖樣反應。那么,應該如何使用呢?其實,絕大多數人選用頭孢類抗生素是盲目的。比如說:炎熱的三伏天,趕上親朋結婚喜宴,一路上還挺熱,到了地方,室內空調溫度開得很低,席上又吃涼菜、又喝冷飲,回家感到有些發熱,又頭蒙,而且還拉肚子。有些人認為得吃些“消炎藥”,消一消炎唄!于是就開抽屜找到頭孢類藥物吃……首先,頭孢類藥物不是消炎藥,它屬于抗生素類。既然是抗生素,那么就針對的是細菌感染性疾病。目前頭孢有四代,而且不同種類的頭孢所抗的菌種是不一樣的。那么,您做化驗了嗎?在吃錯藥的情況下,頭孢的不良反應就會明顯地表現出來。諸如過敏體質者不宜使用,糖尿病患者可能會引起一些試驗結果出現假陽性,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會加重腎損;對于普通患者都應該遵醫囑服用,特殊情況的患者則更應該遵醫囑,不可盲目使用。而且如果在喜宴上喝過酒,您還能再吃頭孢嗎?其實有很多其他的藥物可供選擇,中藥西藥那么多,何必冒著如此大的風險非得吃這么麻煩的頭孢呢?對于暑季傷寒感冒,大多不太適合服用頭孢,藿香正氣就是最直接、最便捷可以解決該疾病的藥物,如果連藿香正氣都效果不顯的話,則應尋求醫生,查明真正的病因再對癥用藥。夏天傷暑不適,服用藿香正氣是可以理解的,但沒有進行醫學檢驗就吃頭孢,如同盲人夜行。
還有個不好,其實還是酒精的問題,非要讓藿香正氣給背鍋。曾經有種說法,用棉花蘸藿香正氣,然后敷在肚臍上,可以退燒。暫且不說這個偏方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就說小孩子用這個方法進行退燒,是不可取的。想必大家都知道原因,還是酒精惹得禍。《藥物不良反應(第三版)》(人民衛生出版社):“將乙醇涂于皮膚,短時間內不會造成皮膚損傷,但如果時間太長,則會刺激皮膚?!彼葬t生找病因就像警察抓小偷一樣,倘若把原因歸咎于藿香正氣上,就太過于片面了,顯然是缺乏醫學知識的表現;你今天說是藿香正氣的問題,明天他用棉花蘸二鍋頭去了,后天他蘸老白干去了,大后天他蘸茅臺去了……做醫生、做醫學普及,必須得抓住問題的本質才行。
為什么從始至終都只說“藿香正氣”,而不提劑型,因為劑型有很多?!稗较阏龤馑币话闶呛幸掖汲煞值?。有一種叫做“藿香正氣液”的,一般不含乙醇。還有劑型是“藿香正氣軟膠囊”、“藿香正氣水丸”等,這些都不含乙醇成分。
【藿香正氣中含有酒精成分,服用后會不會算酒駕?】
加入酒精之后,還有個問題就來了:司機喝過含有酒精的藿香正氣水之后,還能開車嗎?口說無憑,通過公式計算證實。
體內乙醇量=0.78945×飲酒量(毫升)×酒精度×血量÷(74.0109375±24.6703125)。
(此處有刪減。本公式經數步推算,其中數據皆為嚴格測定值,因于篇幅所限,故予以省略。)
根據生理學提供的數字,正常成年人的血量相當于體重的7%~8%,那么60公斤的成人估算血量為4.2~4.8升。血量可取4.5升。
根據藿香正氣說明書的標注,酒精度為40%~50%,則酒精度取45%。
藿香正氣每支10毫升。如果飲用1支,即飲酒量為10毫升。
將上述數據帶入到公式中,得0.162~0.324mg/ml。如果飲用2支,則在0.324~0.648mg/ml的范圍之間。
根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局發布的《車輛駕駛人員血液、呼氣酒精含量閾值與檢驗》(GB19522-2004)中規定:飲酒駕車是指車輛駕駛人員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駕駛行為;醉酒駕車是指車輛駕駛人員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駕駛行為。
由此可看出,如果服用1支藿香正氣,判定“飲酒駕車”的標準,恰好處于計算出的可能范圍之內;是否構成,取決于血液乙醇吸收率與體內血量。如果服用2支的話,必然會構成“飲酒駕車”,但尚未構成“醉酒駕車”。
如果司機需要服用藿香正氣,可以:
1、待酒精代謝后再開車。
乙醇清除率為2.2mmol/(kg·h)[100mg/(kg·h)],對于60公斤體重的成人而言,每小時可清除6克乙醇。血中乙醇濃度下降速度約0.43mmol/h[20mg/(dl·h)]。
那么,每支10毫升的藿香正氣,所含酒精量為10毫升×45%×0.78945克/毫升=3.552525克。
當飲用后,血中乙醇濃度于20分鐘至1小時后達峰,然后再過大約半小時,就可以代謝掉1支藿香正氣水中的乙醇。
2、可以選用不含酒精的制劑。
【結束語】
藿香正氣既非夏日的萬能神藥,亦非不可觸碰的危險品。要么夸大其辭,要么危言聳聽,大可不必如此。每種藥物都有其特定的優勢,每種方法也都并非萬能。如何能夠避開缺陷而達到最佳效果的目的,完全取決于是否能夠以正確的方式選擇使用。
我不得不說:藿香正氣,你咋那么麻煩呢?還讓不讓人踏踏實實喝了?
參考文獻:
[1]Suzuki et al. Arzmeim-Forseh 1969, 19 (8): 1307
[2]《中草藥成分化學》林啟壽(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年)
[3]《實用有毒中藥臨床手冊(第三版)》高淥紋(1995年)
[4]吳浩,等. 半夏姜制對動物刺激性及毒性的影響. 中國中藥雜志, 1993, 18(7):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