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煌
黃煌
江蘇省名中醫、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大柴胡湯是“心下按之滿痛者”的必用方,我把這個意思抽出來,希望大家記住。
大柴胡湯在臨床上運用非常多,像胰腺炎、膽石癥、膽汁反流性胃炎、支氣管哮喘、高脂血癥、高血壓、膽道感染等等我都會用。
推薦博文:民間驗方集合(不斷更新中)
但是我并不是盲目的用,張仲景是怎么說的?“按之心下滿痛者,為實也,當下之,大柴胡湯主之。”現在很多中醫沒有觸診,也不摸脈,就靠問診,從頭問到尾。
瀏覽更多博文請點擊:blog.sina.com.cn/wneldbk100
張仲景當時看病要摸肚子,那個人痛的不得了,一摸肚子,發現上腹部“按之滿痛”,這時就用大柴胡湯,非常有效。
所以我們在用大柴胡湯的時候,一定要讓病人躺下來,再按一按他的上腹部。
當我們醫生手指存一種抵抗感,患者感到疼痛,甚至拒按的時候,我們就考慮用大柴胡湯;但反過來如果肚子軟軟的,像按在棉花枕頭上一樣,我們使用大柴胡湯就要注意了。
有時候中醫是非常簡單的,并不復雜。古代有很多技術因為簡單所以要保密,要故意把它玄化,不能讓你輕易學到,如果方法過于復雜也不需要保密的。
所以張仲景用大柴胡湯就有這個訣竅。我在臨床上就按照這個訣竅用,例如說現在得個胰腺炎3萬、5萬醫療費是小事,多的甚至幾十萬。但是古代的治療就是用大柴胡湯,很有效。
有一個青年人慢性胰腺炎反復發作,有時一年要住幾次院,痛苦不堪。后來經人介紹到我這里,我一摸肚子繃繃緊,人也非常壯實,舌苔厚膩。我用的就是大柴胡湯加減,柴胡、黃芩、半夏、枳實、枳殼、赤芍、白芍、大黃、姜、棗,就這幾味藥,吃下去原來的腹脹就沒有了,噯氣、腹痛、大便秘結、口臭,這些癥狀全部消失。
而且他一直吃下去,我就問他,我說你長期吃,還有什么難受啊?他說挺舒服,吃了以后身體變的輕快,腦子也靈活了。他是2007年來看的,經常不間斷的吃大柴胡湯,后來再也沒有復發過。
這種病例很多,胰腺炎可以用,膽石癥也可以用。剛開始學醫的時候,我碰到膽石癥經常用金錢草,結果不是那么有效。
后來我發現有一個老中醫擅治膽結石,但他只給病人藥,不給方。我后來一查是什么,大黃、枳殼、柴胡、黃芩……就是大柴胡湯。
這個老中醫有個特點所有的病人喝藥之前吃油煎雞蛋或者紅燒豬蹄,吃了以后病人就痛啊!痛了以后再吃他的藥。這時大便里面就能跑出很多小石頭來,病人就不疼了。為什么?我說這是個“人工大柴胡湯證”。
人為的制造了一個大柴胡湯證,因為膽結石患者如果上腹不痛,用大柴胡湯是沒有效的,只有“心下按之滿痛”這種情況用才有效,這就是“有是證用是方,有是證用是藥”,這也是我們用經方的原則。
個經驗對我很有啟發,后來我就專門在臨床上觀察,像膽石癥、膽囊炎、膽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他們臨床表現不一,有的是“燒心”,有的是腹脹,有的是吐酸水,但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心下按之滿痛”,用大柴胡湯效果要比“嗎丁啉”好的多,它就是的個天然的胃腸動力機,促進腸蠕動,把實邪積聚排出去病就好了。
另外,我還發現大柴胡湯可以用于支氣管哮喘的治療。支氣管哮喘我們一般都用麻黃治,但是有很多情況哮喘不但沒有緩解,反而加重了,其實很多支氣管哮喘患者存在有大柴胡湯證,我按他們上腹的時候都是繃硬,兩脅下也硬,是不讓你碰的,而且也有很多患者吃過東西以后就腹脹,一腹脹就發哮,大部份患者大便都很干結,脹氣多,大柴胡湯治療就有效,我非常推崇胡希恕先生的經驗,胡希恕是現代中國非常著名的經方大家,他治療支氣管哮喘的經驗就是大柴胡湯加桂枝茯苓丸,非常有效。
我的太太就是一個支氣管哮喘患者,現在經常服用大柴胡湯加桂枝茯苓丸,哮喘基本上得到了控制。
另外高血壓患者也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高血壓患者不一定都是肝陽上亢啊!我們辨證總是“肝陽上亢,肝陰不足,水不榮木”,其實現在很多高血壓患者是符合大柴胡湯證的。
這些患者大多形體壯實,上腹部按壓滿痛,同時有的人伴有膽石癥,如果你再用珍珠母、龍骨、牡蠣、羚羊角,一概無效。他有這個腹證,“上腹部按之滿痛”,就用大柴胡湯。
口干、口苦,舌苔微燥,心跳偏快的加黃連,大柴胡湯加黃連就是大柴胡湯合三黃瀉心湯,因為大柴胡湯里面有大黃、有黃芩,再加上黃連就有三黃瀉心湯了。這個方子清熱瀉火,降壓效果比倍他樂克(美托洛爾)好的多。
高脂血癥患者也能用,很多高脂血癥的患者也是上腹部飽滿,他們大多是一些中年男士,喝酒吃肉,體型肥胖,上腹部按壓滿痛,就可以給他用大柴胡湯,兩個月后你再去測他的血脂,大部份都能下降,尤其是三酰甘油高的患者效果更好。
方子里面不僅僅是大黃的作用,枳殼、柴胡都有作用,方里面的芍藥我們用赤芍,還能降低血脂黏度。大柴胡湯用來治療膽道感染更是百發百中,膽道感染臨床表現為全眼睛發黃、惡心、嘔吐、發燒,這種情況下要合上茵陳蒿湯或者是梔子柏皮湯,退黃的效果加強。
這些疾病共有的特征就是心下按之滿痛,張仲景很聰明,他在大柴胡湯臨床應用的關鍵詞中明確標述八個字:“心下按之滿痛”,同時還滲透著什么思想?
腹診。所以我在這里呼吁大家,不要過度的強調脈診,切脈是需要的,但為什么我們不研究切腹呢?我們診所里面放的診察臺不是做樣子的。
但是我們現在條件不太允許,診室狹小,學生又多。所以我讓病人坐在那里給他按壓,也有作用。
我在日本交流的時候,有些人說你們中國人沒有腹診。我說你錯了張仲景就講腹診,“心下按之滿痛”,大柴胡證;“少腹急結”,桃核承氣湯證,這些都是按腹的,腹診不是日本漢方的專利,我們中國古代就是這樣診病的。
我的祖師爺看病是要摸患者肚子的,如果肚臍下跳的厲害的,就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所以我們運用經方的時候,一定要把腹診利用起來,經方不是空泛的陰陽水火,不是空泛的理論,它是在人身上能找到實實在在的作用部位的。
如果我們搞一個經方的人體教學模型的話,可以在模型上貼很多紙條,心下這個地方就可以貼一個大柴胡湯,很直觀啊!所以中醫并不難學,你們不要只想到《周易》是如何重要,要把《周易》搞的多么熟,你還要回到具體的方上去,同到具體的人上去,我認為這個比較實在。
當然五運六氣學說、易學是中國傳統文化里面非常重要的部份,是需要學的,但是作為一個中醫更應該把這些技術性的東西學好。所以我講大柴胡湯,先不去講方義怎么樣,妙在某一味,君臣佐使怎么樣,而是先把方證搞清楚。方證之間要抓客觀存在的指征,也就是看的見摸的著的指征。大柴胡湯為什么放在第一個講,就是這個癥狀非常實在。
在臨床上,經常用大柴胡湯還能消一些中年女人的肚腩,這個方有減肥作用。但是方里面有幾個藥很重要,一個就是大黃要多用,我一般用10g左右,其實10g也不是很多。還有枳實也要重用,可以用到30g,甚至是40g。
有人考證張仲景用的枳實就是現在的枳殼,為什么這么說呢?張仲景用枳實的時候要把它剖開去瓤,實際上剩下的就是枳殼了。
另外我們從藥材的質量來看,枳實是黑的,枳殼是黃的,枳殼香味撲鼻,枳實的香味不如枳殼,所以我現在用到枳實的話都是枳殼來代。經常服用以后,很多人大便暢通了,胃也不脹氣了。
很多中年女性的體型都有一個特點,上腹飽滿像一個蘋果型。經常月經之前乳房脹痛,大便干結,有的人食欲是好的,但一吃東西就脹,這些情況都適合用大柴胡湯。
如果她還有子宮肌瘤,有附件炎,或者痛經,皮膚干燥,舌紫暗,就可以配桂枝茯苓丸。大柴胡湯配桂枝茯苓丸可以使血脂、血壓、體重全方位下降。
很多人能夠穿上年輕時的衣服,這對女性來說是很興奮的事情。但是我們還是要腹診,如果肚子軟軟的,下肢浮腫,臉色發黃,這就不能用了。一般用大柴胡湯的人精神都很飽滿,或者說營養狀況比較好,上腹部繃硬,經常大便秘結,我稱這種體質為“大柴胡湯體質”。
大柴胡湯不僅僅是治療幾種病癥,它調理的是一種體質狀態。因為這次會議是跟呼吸系統有關,剛才講的大柴胡湯可以治療支氣管哮喘,如果伴有呼吸道感染而出現吐黃黏痰的患者,用大柴胡湯合小陷胸湯是很有效的。
小陷胸湯是什么藥物組成,黃連、瓜蔞、半夏,也就是說我只要在大柴胡湯的基礎上加全瓜蔞(瓜蔞皮、瓜蔞仁),再加上黃連,就是大柴胡湯和小陷胸湯的合方,很多病人會講到服藥后拉出來的大便里面有黏液,上面的黃痰量有所減少,我發現只要感染有黃濃痰的情況,瓜蔞、黃連合用祛痰屢試不爽。
另外我還經常在用大柴胡湯治療支氣管哮喘的同時,叫病人服用一張小方,是《金匱要略》上的一條方,叫“排膿散”,共三味藥,枳實、芍藥、桔梗。一提到膿大家不要以為一定就是我們外科感染的那種癰疽的膿,這個膿是指分泌物黏稠,發黃的膿,所以我把這個方子移過來治療支氣管哮喘或者是喘息性支氣管炎所出現的濃黏痰,因為大柴胡湯里面已經有枳實、芍藥,我只要放進桔梗就是這個合方了,更多時候我把枳實、芍藥、桔梗7味藥作散劑,打成粉讓病人沖服,或者用稀飯稀粥調理后吞服,或者用開水泡,拌茶喝,這都有利于痰液的稀釋和排出,效果一點都不輸于沐舒坦。
排膿散就是中醫的沐舒坦,枯梗有利于痰液的稀釋,枳實、芍藥能夠舒張支氣管平滑肌,有利于痰液的排出,尤其是很多人咳不出來,需要反復拍背的患者,用這個方子最有效。
這個不起眼的小方都如此有效,老祖宗的經驗大家一起來享用多好!如果能做成片劑、膠囊劑、顆粒劑怎么樣,這樣更方便,我看這都是值得研究的。
但還是不要忘記摸肚子,只要肚子是緊繃的不讓你碰的時候才可以用。這就是我經驗的第一條。接下來,我要講的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這也是我臨床常用的方。
黃煌經方一百首:大柴胡湯
組成:柴胡10~15g、黃芩6~10g、芍藥6~20g、半夏6~10g、生姜3~6g、枳實6~10g、大棗6~10枚、大黃5~10g。
用法:水煎,分三次服。
方證:
1、發熱或寒熱往來。
2、胸脅苦滿,上腹部拘急疼痛,局部肌緊張。
3、便秘,尿黃,或下痢,或嘔吐,或黃疸,或頭痛。
4、舌苔黃白且干燥,脈滑數。
現代應用:
1、以“心下急”、“心下痞硬”、“按之心下滿痛”為特征的疾病。如急慢性胰腺炎、急慢性膽囊炎、膽道蛔蟲癥、膽石癥、急性胃炎、胃十二指腸穿孔、胃潰瘍等疾病都可表現為肋弓下上腹部的脹滿、疼痛、拒按,與經文相符合。
2、許多代謝性疾病如肥胖癥、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脂肪肝以及由此引起的陽痿、中風等,其人體質肥壯,頸部粗短,肋角呈鈍角,腹部按之有力,均有較多的應用機會。
3、傳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腸傷寒,流感、猩紅熱、瘧疾等也有應用的場合。
經驗參考:大柴胡湯在發熱性疾病中的應用很多,不過在初診時往往想不到本方證而走了彎路。如《傷寒九十論·證十四》載許叔微以本方治身熱、目疼、鼻干不眠、大便不通、尺寸俱大,已數日,兩服而愈。
另載治蔣某,其初心煩喜嘔,往來寒熱。醫初以小柴胡湯不效,診之脈洪大而實,認為熱結在里,與大柴胡湯,二服而病除。
又如王淑華治何某,男,32歲。持續性低熱4月余,屢服解熱抗炎之中西藥均未效。確診為功能性低熱。證見形瘦神疲,少氣懶言,心煩喜嘔,四肢不溫,溺赤便秘,自汗時作,舌微紅,脈沉遲。
檢查:體溫37、9℃,其他常規檢查及胸透均無異常。診為“內傷發熱”,擬東垣甘溫除熱之法予治,3劑,藥后諸證有增無減,體溫波動在37、9~38、1℃之間,細審其證乃外邪未解,邪正交爭于表里之間,人里化熱成實,為少陽陽明合病所致。改投表里兼顧之大柴胡湯:柴胡10g、黃芩15g、白芍10g、法夏10g、川軍10g(后下)、姜、棗各3g為引。2劑后,溲便自調,熱減(體溫37、6℃),改川軍5g(后下),再3劑,體溫正常,后予補氣和營之劑調治1周,諸證悉除,痊愈出院。
本方對于哮喘病也大有用武之地。如胡希恕治康某,男性,36歲,三年前因食青辣椒而發哮喘,久治不效。冬夏皆作,始終離不開氨茶堿。半年來多服補肺益腎之劑,證反有增無減。近日哮喘發作,晝輕夜重,倚息不得臥,伴胸悶腹滿,口干便秘,心悸眠差,苔薄白,脈沉緩。屬少陽陽明合病,間夾瘀血而現大柴胡湯和桂枝茯苓丸方證,故與之:柴胡12g,黃芩15g,生姜10g,枳實10g,炙甘草6g、白芍10g、大棗4枚、大黃6g、桂枝10g、茯苓10g、桃仁10g。上藥服2劑,諸癥減輕。三劑后大便通暢,哮喘未作,停用氨茶堿等。但因仍有口干,原方再進三劑遂愈。經兩年半隨訪未復發(《經方傳真》)。
大塚敬節治64歲婦女,數年前因支氣管喘息而痛苦。體格健壯,血色佳,脈沉實,從心下部至季肋下有抵抗壓痛,即有胸脅苦滿,咽干渴,喘息多在夜間發作,大便日—行,與大柴胡湯(大黃1日1g),大便通暢,身體輕快、身疼痛已除,喘息發作減輕,服藥4個月后未發而終上服藥(《漢方治療年》)。這些經驗提示我們,治療哮喘發作應該跳出“麻黃為喘家專藥”的習慣性思維。
為了對大柴胡湯的應用有深刻的理解,很有必要從體質和腹證上對相關方證作些鑒別。—是和小柴胡湯證比較。—般來說,適合大柴胡湯的患者其體質較壯實,但亦有較虛弱者,這種虛弱,部份是原本身體虛弱,而更多的址原本壯實之體因病遷延不愈而致虛,其體雖虛,而邪仍實,所謂大實有羸狀,但兩脅下或腹部必有壓痛拒按等癥。肥胖者抵抗感在深部,而瘦者則腹直肌多呈棒狀,觸之緊張堅硬。而適合小柴胡湯的病人具體質相對要弱,腹診則無明顯的壓痛拒按。小柴胡湯證胸脅苦滿的他覺癥狀較輕,大柴胡湯證胸脅苦滿的他覺癥狀則明顯。柴胡類方中唯大柴胡湯腹證最劇烈,病勢也較急:二是和大承氣湯證相比較。本方證病位在上腹部,大承氣湯證則是以臍為中心的腹部膨滿充實,緊張而堅,按之切痛等。
相比之下大柴胡湯證病位較高而大承氣湯證病位較低。腹證上的差別就是臨床選方的重要依據。臨床上凡出現大柴胡湯方證者,病情一般較重較急,故藥量宜較大,取速戰速勝之意,待病情穩定后即可改方調治,不宜久服此方。觀日本漢醫常用小劑量久服甚至達數月之久,對于急重證未必適宜。倘若治療禿發、高脂血癥等病悄較緩者則尚可。仲景大柴胡湯諸條文,未言及脈象,驗之臨床大多為弦脈或滑脈,亦偶有沉遲無力之脈,此必為邪甚血脈受阻不暢,此正張錫純所謂邪能瘀脈。見這種脈象時,必有胸脅滿痛等癥為據,當舍脈從癥而治。否則僅見虛弱之脈不可貿然使用此方。
在用藥方面也有值得探討的地方。大柴胡湯與小柴胡湯相比無參草補益之品,故其證一般實而不虛,若遇因病致虛,出現虛實夾雜邪甚正虛的情況,可先用此方1~2劑,待邪有所退,出現正虛邪衰時,再加扶正藥。在脘脅疼痛為主的而呈虛羸之象疾病中,可酌加甘草,使方內寓含芍藥甘草湯葸。關于大黃,《傷寒論》中大柴胡湯無大黃,而《金匱要略》大柴胡湯有大黃,歷代醫家爭論頗多,臨床應用時不必拘泥,所治病證若有大黃證、大黃舌并見時即可用,反之則可以不用。當然如今大黃的應用已十分廣泛,遠遠超出了瀉熱通便的范圍,特別不能局限于便秘一證,當根據疾病的種類及證候特點來取舍。反之亦不可僅憑大便硬而用大黃,細觀《傷寒論》第148條及《金匱要略》小小柴胡湯條文則義理自明。大柴胡湯的臨床應用范圍卜分廣泛,具體運用時可根據病情特點調整劑量,或適當加減。治療以發熱為主的疾病,可加重柴胡、黃芩用量。以疼痛為主的疾病可重用芍藥,用量可達100g之多,凡舌苔厚及便秘為主的疾病可重用大黃。若證見口舌干燥多飲,可加生石膏。除了加減外,也有較多的合方機會。如合并有臍腹脹痛,合承氣類方;合并瘀血時合用桂枝茯苓丸;下焦蓄血合桃核承氣湯;血虛水停則合當歸芍藥散。
原文點睛:
1、太陽病,經過十余日,反;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忌,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103)
2、傷寒十余日,熱結在—里,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136)
3、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165)
4、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金匱要略·服滿寒疝宿食病·第十二條》)。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生姜五兩(切)、枳實四枚;(炙)、大棗十二枚(掰)、大黃二兩。上七味以水一斗;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服一升,日三服。
注論精選:
吳謙:柴胡證在,又復有里,故立少陽兩解之法。以小柴胡湯加枳實芍藥者,解其外以和其內也,去參、草者,以里不虛也,少加大黃,所以瀉熱也;倍生姜者,因嘔不止也(《醫宗金鑒》)。
湯本求真:大柴胡湯之胸脅苦滿,比小柴胡湯尤甚,常由肋骨弓下左右相合而連及心下,所謂心下急是也,其余波左右分歧。沿腹直肌至下腹部,所謂腹直肌之結實拘攣也(《皇漢醫學》)。
成無己:是知大柴胡為下劑之緩也(《傷寒明理論》)。
喻昌:柴胡,大黃之藥,升降同劑,正見仲景處方之妙,柴胡升而散外邪,大黃降而泄內實,使病者熱退氣和而自愈(《尚淪后篇》)。
柯韻伯:此方是治三焦無形之熱邪,非治胃府有形之實邪也,條文中并不言及大便硬,而且有下利癥,仲景不用大黃之意蹺然。大小柴胡,是兩解表里之劑,大柴胡主降氣,小柴胡主調氣(《傷寒附翼》)。
《相關博文:百合固金丸——潤肺是養元氣的根本痰少的干咳、肺陰虛 》
《相關博文:保和丸——積食、胃脹、惡心、嘔吐、厭食 》
《相關博文:補中益氣丸:一個給人提氣的藥 》
《相關博文:大山楂丸——不可小覷的中成藥 》
《相關博文:二陳丸養肺先化痰,有痰就用二陳丸 》
《相關博文:二妙丸白帶多、陰道炎、陰囊濕癢、宮頸糜爛、濕疹、腳氣、陰囊濕疹、生殖器皰疹、帶狀皰疹、手癬、膿皰瘡、腳癬、下肢急慢性濕疹、皮炎、肛門搔癢癥、老年瘙癢癥、酒糟鼻。 》
《相關博文:防風通圣丸——皮膚病、感冒、便秘、肥胖、中風、牛皮癬、蕁麻疹、瘙癢癥、濕疹、蝴蝶斑、瘡癤、扁平疣、斑禿 》
《相關博文:附子理中丸胃痛、腹瀉、減肥、陽虛便秘、腳癬、慢性盆腔炎、小兒多涎癥、痛經、手足不溫、醉飯癥、濕疹、急性胃腸炎、潰瘍性結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小兒慢性腹瀉、男性不育癥、腳氣 》
《相關博文:歸脾丸——滋補心脾的妙藥 》
《相關博文:腎氣丸(桂附地黃丸)腰痛、哮喘 》
《相關博文:桂枝茯苓丸痛經、卵巢囊腫 、 乳腺增生、乳腺增生、zǐgōng肌瘤 》
《相關博文:金匱腎氣丸腎陽虛導致的慢性腰腿痛、前列腺增生、女性卵巢早衰、男女性功能低下、老年性尿失禁、糖尿病 》
《相關博文:人參歸脾丸:心脾兩補 》
《相關博文:如意金黃散——乳房結塊、乳腺炎、甲溝炎、疔腫、跌打損傷、流行性腮腺炎、疥瘡、黃水瘡、潰瘍、風濕性關節炎、下肢丹毒、靜脈炎 》
《相關博文:參苓白朮丸,補脾養中氣 》
《相關博文:天王補心丸——心陰虛、失眠、健忘 》
《相關博文:五苓散腹瀉、口渴、肥胖、小便不利、慢性腸炎、保肝降脂 》
《相關博文:香砂六君丸的妙用:為滋補身體開路 》
《相關博文:香砂平胃散——肝氣不舒胃疼、脾濕胃疼 》
《相關博文:錫類散——潰瘍、咽喉腫痛 》
《相關博文:逍遙丸——肝氣郁結、肝氣不舒的妙藥 》
《相關博文:銀翹解毒顆粒——風熱感冒 》
《相關博文:玉屏風散:補元氣,防外邪,為人體筑起萬里長城 》
《相關博文:中醫中藥:白芥子 脂肪瘤、肩周痹痛 》
《相關博文:中醫中藥:白芷眉棱骨痛、痛經、消腫止痛、祛暗斑、美容、解蛇毒、長肌膚退疤色、乳頭皸裂 》
《相關博文:中醫中藥:柴胡氣機郁滯咳嗽、氣郁耳鳴、脫肛、疏肝解郁、解表退熱 》
《相關博文:中醫中藥:蒼耳子鼻子不通、風寒濕痹、頭風、疔瘡惡毒、鼻流涕水不止、婦人風瘙癮疹 》
《相關博文:中醫中藥:蒼術健脾、水濕、祛濕、胃下垂 》
《相關博文:中醫中藥:蠶沙 蕁麻疹 》
《相關博文:中醫中藥:蔥白耳聾、耳聾、二便不通、痢疾、傷寒頭痛、跌打損傷、通乳汁,散乳癰、瘡癰 》
《相關博文:中醫中藥:當歸月經不調、便秘、夜咳久咳、痢疾、補氣補血、氣虛血瘀、產后大出血、肩周炎 》
《相關博文:中醫中藥:獨活風濕痹痛、腰背疼痛、齒根動痛、風熱牙痛、子宮肌瘤》
《相關博文:中醫中藥:防風感冒、脾氣虛、老年便秘、瀉肚、帶下、咳嗽 》
《相關博文:中醫中藥:桂枝風冷頭痛、痹痛、夢見陰邪鬼怪 》
《相關博文:中醫中藥:黃芪癰疽敗瘡、妊娠氣虛水腫、脫肛、中風后遺癥、腎炎水腫 》
《相關博文:中醫中藥:火麻仁 便秘 》
《相關博文:中醫中藥:桔梗咽喉紅腫熱痛、肺癰、痰濁、痤瘡、便秘 》
《相關博文:中醫中藥:漏蘆乳房脹痛、通經下乳、腮腺炎、癰瘡 》
《相關博文:中醫中藥:麻黃風寒、抑郁癥 》
《相關博文:中醫中藥:木瓜濕重腳氣、風濕痹痛 》
《相關博文:中醫中藥:羌活受風頭痛、扁桃體發炎、頸椎病、痛經 》
《相關博文:中醫中藥:桑葉發散風熱、潤肺燥、清肝明目、紅眼病、脫發、盜汗、頭暈目眩、高血壓 》
《相關博文:中醫中藥:生姜燙傷、腹瀉、痢疾、生發、跌打悶傷 》
《相關博文:中醫中藥:菟絲子安胎、便秘、類風濕 》
《相關博文:中醫中藥:香薷暑濕感冒、止血、治水腫 》
《相關博文:中醫中藥:胡荽(香菜)開胃消食、風寒感冒初起、感冒鼻塞、皮膚濕疹瘙癢、解魚蟹毒 》
《相關博文:中醫中藥:辛夷花鼻塞、鼻炎、鼻竇炎、鼻塞、不知香味 》
《相關博文:中醫中藥:紫蘇體虛感冒、田螺中毒 》
《相關博文:關于健忘、提高記憶力的驗方與食療方法 》
《相關博文:關于白內障的偏方 》
《相關博文:關于鼻塞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鼻炎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扁平疣的偏方 》
《相關博文:關于便秘的中醫療法 》
《相關博文:關于脖子上“小肉球”的偏方 》
《相關博文:關于腸梗阻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老人轉筋(抽筋)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打呼嚕的偏方 》
《相關博文:關于帶狀皰疹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膽結石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膽囊炎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蛋白尿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蛋黃油的偏方 》
《相關博文:關于盜汗的偏方 》
《相關博文:關于耳鳴、耳聾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飛蚊癥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肺癌的偏方 》
《相關博文:關于肺感染(支氣管擴張)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肺氣腫的偏方 》
《相關博文:關于風濕性骨髓炎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婦人臟燥癥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肝腹水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肝硬化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預防感冒的偏方 》
《相關博文:關于感冒的驗方 》
《相關博文:倪海廈感冒治癥簡易圖表及治療經方 》
《相關博文:關于高血壓的偏方 》
《相關博文:關于高血脂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睪丸發炎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肛漏的中醫療法 》
《相關博文:關于骨刺、骨質增生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冠心病的中醫療法 》
《相關博文:關于喉嚨阻塞的處理方法 》
《相關博文:關于滑膜炎、膝關節積液水腫的偏方 》
《相關博文:關于滑膜炎、膝關節積液水腫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膝關節積液的保健方法 》
《相關博文:關于膝關節疼痛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清除雞眼的偏方 》
《相關博文:關于甲溝炎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甲狀腺結節的偏方 》
《相關博文:關于肩周炎的中藥治療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腳后跟裂口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腳氣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結腸炎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結膜炎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解藥毒的偏方 》
《相關博文:關于近視的中醫療法及民間偏方 》
《相關博文:關于靜脈曲張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頸椎病的偏方 》
《相關博文:關于酒糟鼻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口臭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口瘡的偏方 》
《相關博文:關于口腔潰瘍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風寒咳嗽的偏方 》
《相關博文:一咳嗽就尿失禁,是身體哪塊出了問題,怎么治? 》
《相關博文:關于闌尾炎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老花眼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老年癡呆的診斷與治療 》
《相關博文:關于老人斑(老年斑)的中醫療法 》
《相關博文:關于類風濕關節炎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麥粒腫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泌尿系結石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腦梗塞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尿毒癥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尿路感染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尿失禁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皮膚瘙癢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前列腺炎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青春痘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乳腺增生的偏方 》
《相關博文:關于腎結石的偏方 》
《相關博文:關于腎小球腎炎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濕疹的中醫治療方法 》
《相關博文:關于失眠的保健方法 》
《相關博文:關于失眠的鍛煉方法 》
《相關博文:關于失眠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濕氣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手掌脫皮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手上透明小水泡的治療方法 》
《相關博文:關于水腫的偏方 》
《相關博文:關于糖尿病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燙傷、燒傷的中醫療法及偏方 》
《相關博文:關于胃潰瘍的偏方 》
《相關博文:關于胃潰瘍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胃炎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退化性膝關節炎秘方 》
《相關博文:關于洗肺的秘方 》
《相關博文:關于下肢血管堵塞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心臟疾病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心臟疾病的自救方法 》
《相關博文:關于心臟衰弱的偏方 》
《相關博文:關于牙痛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堅固牙齒的偏方 》
《相關博文:關于咽炎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腰背疼痛的偏方 》
《相關博文:關于腰部疼痛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腰椎間盤突出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幽門螺旋桿菌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抑郁癥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清除體內瘀血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早搏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脂肪肝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脂肪瘤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子宮肌瘤的驗方 》
《相關博文:關于止痛、止血、生肌(金創藥)的中醫療法 》
《相關博文:關于中風的治療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