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越來越多的人,追捧獨處,哪怕一個朋友都沒有,也無所謂。其實,人在社會上混,人際關系很重要,懂得經營“關系”的人,在別人的幫助下,順勢而為。
如何搞好人際關系,關鍵是把大道理,有效落實到生活的細節之中。
要懂得,不管和誰在一起,對以下三件事,最好是別管。
02
第一,越界的事,別管,避免好心辦壞事。
人與人交往,失去了距離,就是一場災難。
能夠相處舒服的關系,都可以做到“相安無事”,大家都很自由,沒有束縛。
春秋時期,魯國發動民眾開挖溝渠。
孔子的學生子路,自掏腰包,買了糧食,熬成粥送到工地上,給民眾吃。
孔子知道這件事之后,勃然大怒,跑到工地,把裝粥的碗打爛了。
子路也很生氣,說,老師教會他,要堅守仁義。仁義就是和天下的人,共享自己的利益。送粥,有什么過錯?
孔子說,越過應愛的范圍,叫冒犯;擅自去愛,叫侵權。
這時,魯國的大臣季孫派來使者,責備子路:“這些民眾是在受命服役,而子路卻給他們吃飯,這是要奪取民眾嗎?”
無故去愛戴不屬于自己管的民眾,有奪權的嫌疑,甚至可能籠絡人心,集體造反。
人與人交往,不管關系多好,都不能越俎代庖。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功德和過錯,你需要提示他,但是不能代替他受過,也不能占有他的功德。
每個人的家庭不同,你只管自己的家事,不必去摻和別人的家事。即便朋友和家人鬧得不可開交,也不要隨意插嘴。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婚姻,不要去愛婚姻之外的人。一旦越軌了,對誰都沒有好處。
只有劃清界限的關愛,才顯得干凈,也不會束縛。如果關心過分了,人際關系就搞砸了,真的是“費力不討好”。
03
第二,錢財的事,別管,避免討債難。
關系好的兩個人,是可以談錢的,但是有原則:首先,借急不借窮,看清具體情況,再借錢;然后,借錢之后,就別去催要了,對方有良心,就會及時歸還,對方沒有良心,你催要也沒有用,反而傷了和氣;最后,要明算賬,別留糊涂賬。
不管錢財,并不是鼓吹你,對親戚朋友的災禍,不聞不問,而是幫助要“清清白白”,不能扯不清。
十年前,我的一個同學,向我借五百塊錢。同學在農村開荒種地,家里的拖拉機壞了,連修理費都付不起。
借錢之后,同學一直沒有聯系我。家人提醒我,趕緊打電話催一催,否則錢就要不回來了。
我想,這位同學很老實,如果他有錢,一定會及時還。他沒有還錢,說明他的生活一直很落魄。
去年冬天,同學提著一些家鄉的特產,特意到我家來串門,順便把錢還了。
三毛說:“與朋友之間不要有金錢來往,不要借錢給朋友,要是你借錢給人家,就像胡適先生一樣,我借了,就不要求還。”
錢財的事情,最容易把關系搞砸,一定要謹慎。借錢還錢,都別太當一回事,少放在心上,相處就自然一些。
03
第三,過去的事,別管,避免煩惱不斷。
網絡作家孤雅冰柔說:“成熟的人不問過去;聰明的人不問現在;豁達的人不問未來。”
過去的一切,不管是好是壞,都過去了,你要是抱著不放,就像心里有一塊石頭一樣,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
把過去的恩怨,都放下,你和身邊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好好相處。
仇人,也可以一笑泯恩仇,來日一起合作共事。
《三國演義》里,劉備攻打東吳不成,反而一病不起。劉備死后,諸葛亮不計前嫌,主動和東吳結盟,換來了蜀國的安寧。
春秋時期,管仲為了幫助公子糾登上齊國的王位,用箭射傷了公子小白。后來,小白做了齊桓公,不僅沒有責罰管仲,還讓他做了大臣。齊桓公認為,當時的仇怨,是每個人侍奉的主人不同,管仲傷害他,是因為對公子糾很忠心。
成大事者,有大的胸懷。如果你斤斤計較,注定一個朋友都沒有。人與人交往,哪能沒有過節呢?
放下爛人爛事,活在當下,把每一天當成新的起點,以后的日子,遇到任何人,都是緣分。
05
結束語。
心理學家卡耐基說過:“成功的人際關系在于你能捕捉對方觀點的能力;還有,看一件事須兼顧你和對方的不同角度。”
也就是說,做人要設身處地為對方考慮,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觀察。別人需要什么,你就給予什么,別人不需要的、做不到的,你就不要強加于人、強人所難了。
人心都是肉長的,有溫度,也有脆弱的一面。你對別人的事情,干預太多,把感情看得太重,反而會傷害到別人。
自古以來,君子之交淡如水。
好的人際關系,一定是很簡單的,就像水一樣,干凈透明,并且恩澤萬物,不圖回報。
另外,聰明的人,都在努力奮斗,當自己有了更多的價值,凝聚力就自然提升了,也會交往到一些高層次的人。
在人際交往中,你要做到以上“三不管”,雖然感情淡薄了,但是能夠長久。
古人說:“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大部分的時候,管好自己的本事,管好別人是沒事找事。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