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馬克吐溫說過:“這樣的特質可使友誼維系終身——只要不向對方借錢。”
似乎,越來越多的人,談錢變色。
還錢的期限不對,利息的算法不準,壓根就沒有打算還,沒有能力還錢,都會讓兩個人反目成仇。
其實,借錢是一種智慧,體現了一個人的人品和人脈、人情等。只要稍加利用,不僅能夠幫助自己或者別人應急,還能“借雞生蛋、借花獻佛”。
02
借錢給別人,留下一份真情。
莫言小時候,家里很窮。加上兄弟姐妹多,因此到了青黃不接的時候,吃飯都變成了大問題。
有一年,母親和莫言一起到隔壁大娘家借米。大娘端出一碗米,小心翼翼地壓平了,說:“只有這么多了。”
到了出新米的時候,母親拿出借米時用的碗,裝了一碗堆得很高的米,還給大娘。
母親說:“如果不感恩別人,有困難的時候,又怎么會有人搭把手呢?”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人向你借錢的時候,會提著禮物來。經過一番商議,你把錢借給他了,他會說很多感激的話。
當對方還錢的時候,仍舊會提著禮物來。錢還完了,這份人情仍舊在,對方總是覺得虧欠你很多,需要找機會回報你。
一來二去,原本關系不太好的兩家人,變得特別要好了。
借錢不在乎多少,而是有沒有這份“心”。如果你家很窮,那么你借一百元給別人都行。正所謂,禮輕情意重。
03
向別人借錢,可以做成自己的事業。
晚清富豪胡雪巖說過:“誰都有雨天沒傘的時候,能幫人遮點兒雨就遮點兒吧。”
不管你多厲害,仍舊需要找人合作,單憑你個人的力量,是難以持續做大做強的。
有一次,胡雪巖要做一筆大買賣,但是手頭的錢不夠。他想到了外國商人史密斯,要是史密斯能夠助力,就好辦多了。
當胡雪巖開口借錢的時候,史密斯拒絕了。后來,軟磨硬泡,借到了一千兩銀子。
店里的伙計說,這一點銀子,有什么用?
第二天,胡雪巖讓伙計連本帶息還給史密斯。平白無故就付了不少利息,看起來很愚蠢。但是因此得到了“信譽”。
后來,史密斯一口氣借了二十萬兩銀子給胡雪巖,他的生意也就做成了。
生活中,誰都會遇到難處,也會發現人生的機遇。如果你善于借錢,那么你就擁有了借錢的智慧,也能用別人的錢,做成自己的事業。
比方說,開店的人,可以向銀行和熟人借錢,等生意真正做起來了,再慢慢還錢。本錢還完了,剩下的利潤就歸自己了。
04
有借有還,是誠信經營的體現。
我的老家,在湘南的山窩里。上世紀八十年代,集貿市場開了一家電器店,賣電視機和洗衣機等。
剛開始,店里的生意很差。很多人家里需要電器,但是一時半會湊不齊買電器的錢。因此,只能望洋興嘆。
后來,店里的生意越來越好了。因為老板愿意“賒欠”——電器送回家,先用著,等地里的莊稼收獲了,再給錢。
也有一些人,把電視機買回家之后,分兩年還清貨款。
馬云說過:“誠信是個基石,最基礎的東西往往是最難做的。但是誰做好了這個,誰就可以走得很長、很遠。”
借錢、還錢,看起來是一件很揪心的事情,其實你只要做好了,人格魅力就體現出來了。更重要的是, 你的人品過硬,在一個地方就可以站穩腳跟。
生活中,借錢的原則和規矩很多。有些是約定俗成的,有些是寫在紙上的。比方說,親兄弟,明算賬;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借錢寫借據,丑話說在前面;借急不借窮。
把握借錢的尺度,你的信譽好了,要做大事也就不難了。
05
拒絕或假裝借錢,可以遠離無用的社交。
有一種人,借錢時裝孫子,還錢時裝大爺;還有一種人,喜歡推杯換盞,一談借錢就翻臉......
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如果你交友不慎,就會被對方拖累,甚至帶到泥坑里。
我們常說,要舍去無用的社交。可是,如何舍去,并不能隨時翻臉,也不能用惡毒的話來傷害別人。如果你假裝向他借錢,被他拒絕之后,關系就疏遠了;如果你拒絕借錢給對方,效果也一樣。
既然大家都害怕談錢,那么你就故意談錢,讓社交變得冷清一些。
還有,別人向你借錢,你就少借一些,看對方的態度和眼色,就知道以后還能不能交往了。
“人性總是經不起考驗”,錢是身外之物,但是可以觸及到人心。感情好不好,用錢說實話。
06
老子在《道德經》說道:“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真正聰明的人,有大的格局,懂得往遠處看。在人與人交往的時候,要懂得取舍。適當舍去自己的利益,才會獲得更大的利益。
人生的發展,其實是一個“春種秋收”的過程。如果你是一只鐵公雞,別人怎么會借錢給你呢?如果你樂善好施,又怎么會沒有人幫助你呢?
金錢固然不能買到真情,但是真情一定離不開錢。哪怕是平日的禮尚往來,也體現了錢的好處。
借錢不難,還錢也不難,最難的是“誠信”。
把握了借錢的尺度,掌握了借錢的技巧,擁有了好的人品,人生一路是通途。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