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的兄弟姐妹》中有句經典臺詞:
“我們原本是天上飄下來的雪花,落到地上,結成了冰,化成了水,就再也分不開了!”
當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便是這世間,最溫暖的依靠。
人越是上了年紀,就愈發懷念童年時光,那些和兄弟姐妹們一起度過的歲月。那些歡笑,那些惆悵,那些淚水,都已經凝結成生命長河里,最璀璨的珍寶。
只要還能與兄弟姐妹們聯系,親情便有了依靠,人生便不會孤單。
01
有一種幸福,叫“手足情深”。
家中有好幾個兄弟姐妹,是屬于60后、70后和一部分80后的人們的專屬“福利”。
小時候,家家戶戶的經濟條件差不多,尤其是在農村,大人們忙著做農活、打零工,孩子們往往是哥哥姐姐帶弟弟妹妹。
最常見的莫過于:一件新衣,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一點好吃的,哥哥姐姐舍不得吃,都留給最小的弟弟妹妹;上學也好,干農活也好,把弟弟妹妹帶在身邊,背在背上的,也是比他們大兩三歲的哥哥姐姐。
更讓人感動的是,家里無力負擔學費時,大家都會爭相把升學的機會讓給讀書最厲害的那一個,在成績差不多的情況下,哥哥姐姐們常常會選擇把機會留給弟弟妹妹,以自己年長為由,早早地肩負養家糊口的重任。
那時候,如果爸爸媽媽不在家,只要哥哥姐姐在,家就依然在,心就不會害怕。
電影《我的兄弟姐妹》中,當父母遭遇車禍突然離世,哥哥決定將弟弟妹妹們送人收養。為了幫他們找到合適的“寄養”人家,他多方奔走考察,雖然無比忐忑,卻也無比堅定,他不忍心兄弟姐妹們分離,但他實在太小,還無能為力養活比自己更小的兄弟姐妹們。
不管是哥哥姐姐,還是弟弟妹妹,沐浴過手足之情的人,總會比“獨生子女”多一份依靠,多一份篤定。
02
有一種美好,叫“兄友弟恭”。
《三字經》中寫道:“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strong>
一個多子女家庭,遭遇貧困、變故固然令人憂愁,但只要兒女們團結友好,感情篤深,種種磨難反倒成為了粘合劑,在相互扶持、彼此惦念中,感受到濃濃的親情。
在文壇上享有盛名的蘇軾、蘇轍,不僅才華橫溢,佳作頻出,他們之間的兄弟情更讓人們羨慕不已。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宦海沉浮的蘇軾,因為被貶,已經好幾年未曾見到弟弟了,在這“月圓時節”,尤其想念弟弟,便揮筆寫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總歸是有千言萬語,最后匯成千古流傳的佳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span>
人們如是評價:“中秋詞,自此一出,余詞俱廢”。與其說是文采的卓絕超群感染人,不如說是手足情深的至真至純感動了所有人。
晚清重臣曾國藩,同樣是一位重兄弟情誼的人,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最喜歡將自己的所思所得,以寫信的方式,傳導給弟弟們和孩子們,期望他們不要少犯錯、少走彎路。
兄弟姐妹之間,時常能給予對方提醒,力所能及地出錢出力,通過相互幫助,讓一個個的日子都好轉起來,這份感情,就是人生旅途中最純粹、最美好的一份情。
03
當父母老去,常與兄弟姐妹往來,親情才有歸途。
《三字經》中寫道:“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p>
意思是說,把財物看輕了,怨恨怎么會產生,言語間相互忍讓,怨恨自然消亡。一家人要做到兄弟和睦,首先應該把財物方面的貪欲看得輕、放得下。兄弟姐妹相互之間重情意、輕財利,哪里會生出怨恨。
現實中,兄弟姐妹之所以漸行漸遠,多半是“錢財”惹的禍,要么是父母一碗水沒端平,要么是兄弟姐妹中出現了一個“吃獨食”的人。
因為爭奪或多或少的錢財,而葬送了手足親情,是何等的得不償失呀。
當一個人漸漸老去,愈發地想念家鄉,想念熟悉的家鄉美味,想念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莫不是睹物思人,是在想念那些再也回不來的親情?。?/span>
04
結束語:
人,越是年紀大了,越不要忘記,和兄弟姐妹們常常聯系吧。
去對方家里做客,哪怕只是聊聊天,散散步,不必張羅一大桌子飯菜。經常問候一下彼此吧,哪怕只是視頻通話,說些最尋常的家務事。
一起去逛街、去旅行吧,不必去很遠的遠方,就去看看記憶里的那條小河,那座山丘......
兄弟姐妹情誼還在,親情就不會孤單。
作者:如風輕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