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聞一多曾經寫過一首詩:“我要看家鄉的菱角還長幾根刺,我要看那里一根藕里還有幾根絲,我要看家鄉還認識不認識我,我要看墳山上添了幾塊新碑石......”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越來越思念故鄉,但是回故鄉的次數,卻越來越少了。
之前,父母都住在鄉下,老屋里還有炊煙裊裊,絲毫不覺得冷漠。不管走多遠,逢年過節,總是要回去的。
每次回鄉,父母會準備很多吃的,還會噓寒問暖。回家小住幾日,享受了“五星級”的待遇,絲毫不覺得有多難。
有人說:“父母不在的故鄉,你再去的話,就是一個客人。”
直到父親過世之后,我才覺得,故鄉真的“拋棄”了所有遠游的人。就連村里的那條老黃狗,也沖著你亂叫,要把你趕出去。老人們左瞧右瞧,也不知道你是誰,只有在你說出父母的名字的那一刻,才想起什么來,然后頓悟。
02
得知父親過世的那一刻,我絲毫沒有準備。
大哥打來電話說:“不行了。”
我頓時就蒙了。前幾天還可以談笑風生的父親,怎么就不行了?
匆匆忙忙搭車回家,一路上不敢停頓。左趕右趕,還是沒有聽到父親說的最后一句話。
父親患的是腦溢血,病灶發展特別快,只是一兩個小時,人就沒了。
因為家住偏遠山溝,離最近的衛生院,也有七八里路,要急救,沒那個條件。等村醫到家的時候,已經無力回天了。
一大家人聚齊了,親戚朋友也來了不少。一起商議著,如何處理后事。
父親一輩子都住在農村,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臨死的前一天,還在地里挖土種菜。早些天,還犁地,種了秧苗。
主事的人說:“村里的青壯勞力,都出去打工了。需要等兩三天,才能聚齊。”
因此,父親落葬的日子,安排在了五天之后。
父親的墓地,在一個巨大的山脊上,背靠大山,面朝大山,身下還是大山。生死一生,到底是沒有離開“山”。
03
父親小時候,也是有理想抱負的人。可惜,家里太窮,他只是讀了小學,就回家種地去了。
后來,父親陸陸續續讀了很多小說。《三國演義》《封神榜》之類的書,他看了好幾遍,能夠把里面的故事,講得活靈活現。
有一天,父親說:“諸葛亮,本也是山里人。因為劉備三顧茅廬,才出山,做了軍師,成就了一生。”
言外之意,父親希望兒女能夠像諸葛亮一樣,不要困在山里。沒有遇到劉備這樣的伯樂,就自己努力讀書,飛出山窩變鳳凰。
父親特別喜歡喝酒。尤其是農忙的時候,不喝兩杯,似乎苦日子就沒有辦法熬過去。母親常常勸他,少喝點。他卻非常嚴肅地說,人就這一輩子,吃吃喝喝也要控制,那還活著干嘛?
在兒女們陸陸續續離開大山,去城里謀生的時候,父親笑了。笑著笑著,又哭了。他像個孩子一樣:“這山里的苦,我是吃夠了。你們啊,以后別回來了,別走我的老路了。”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可是,這“山水”哪這么容易“吃”呢?
我曾經有一段時間,去山里當過伐木工。幾百斤的松樹,要從山頂,拉到山腳,沒有一點勞力,是吃不消的。并且,一天的工錢,才十來塊錢,令人心酸。
父親一輩子都和“山”打交道,真不知,他是如何扛起這個家的。
04
鄉愁兩個字,拆開來,就是“鄉”和“愁”。
回想起家鄉,就會發愁。那里沒有辦法賺到很多錢,附近也沒有醫院、學校,連小賣部都顯得特別寒酸。老屋里,手機信號特別差,上網是不行的。
父親過世后,回老家,就更愁了。母親一個人住在老屋里,著實令人擔憂。因此,母親收拾了行李,隨遷到了城里。老屋的門,哐當一聲,就鎖住了,連鎖生銹了,也沒有人管了。
清明節,回鄉給父親掃墓。
當小車翻過那巨大的山坳,村莊就慢慢變得清晰了。
忽然想起魯迅寫過的《故鄉》。
“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只是隔了一兩年時間,故鄉就變得模糊了。當我認認真真看這片土地的時候,又顯得特別陌生了。
老屋門口,野草叢生;推開門,蜘蛛網到處都是。墻壁上,還掛著蓑衣和鐮刀。蓑衣上有很厚的灰塵,鐮刀銹跡斑斑。
撫摸那張八仙桌,還能想起父親大口喝酒的樣子。
同行的大姐,催促:“快點找出鋤頭鐮刀,去墓地看看。要是動作太慢,天黑了也回不了家。”
“家”?什么是“家”?
那一刻,我的心,特別的荒涼。原來,我住了十余年的老屋,不再是我的家。不管我多么思念它,還是要盡快離開,回城去,才是家。
有讀者說過這樣一句話:“故鄉,呆上一天,感覺太短,一切都讓人留戀。 故鄉,呆上十天,又讓人感覺長,眼前的一切,不再屬于自己。 這里,因為沒有了老人,沒有了歸屬感,沒有了根。”
故鄉是什么?就是接納了靈魂,卻容不下肉身的地方;就是心心念念想著,卻又回不去的地方。
故鄉是生命的根,我卻像一片風中的葉子,飄向遠方,不知是否,還能葉落歸根。
時光荏苒,故鄉依舊在,只是漂泊的人,變成了過客。
何時,才能在故鄉,吹一吹晚風?來日吧。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