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俗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給兒孫做牛馬。”
很多老人,在退休之后,對于兒女的事情,就很少管了。一方面是自己年紀大了,需要好好養生、過自由的日子了,一方面是兒女成年、成家了,不需要太操心了。
也有一些退休老人,事事關心,總是把兒女當成孩子來看待。每天打個電話,嘮叨一番,說教幾句;或者和兒女一起居住,做起了免費保姆。
家人之間的交往,最怕的不是“不愛”,而是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
都是一家人,低頭不見抬頭見。把握尺度很重要。幫忙需要有分寸,要善于選擇。
從現實來看,很多老人在退休的前后幾年,會想辦法留下存款,以備不時之需。或者在中年的時候,就省吃儉用,留下一大筆存款。
到底要如何處理好存款?如何在自己養老的前提下,力所能及地幫助到兒女呢?建議你,不管有沒有存款,都要幫兒女“四種忙”。
02
第一,金錢方面:幫助承擔房貸的壓力,但不掏空老底。
很多家庭,兒女在大城市定居,父母毫不猶豫掏錢“付首付”。如果兒女成家了,雙方的父母聚集在一起,把錢湊在一起,只為兒女能夠有一個穩定的家庭,少奮斗幾年。
一線城市、省會城市,要買房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動不動就幾十上百萬,甚至好幾百萬。如果單憑兒女的實力,父母于心不忍。
另一方面,兒女在大城市買房了,父母要不要承擔房貸?根據現實來分析,父母應該考慮自己的實力,適當承擔責任,而不是“鼎力相助”。
比方說,夫妻兩個人都退休了,用一份退休金作為生活費,另一份退休金,資助兒女。在存款方面,盡量不要去動用。
老人能夠承擔房貸,更多是精神上的鼓勵,也能兒女“定心丸”。如果房貸的壓力,全部給了老人,那就會降低生活質量,并且會阻斷人生的退路,不可取。
03
第二,生活方面:幫忙帶孫子,但不把孫子當“兒子”養。
退休了,卷起鋪蓋,去兒女家住。可以享受幾代同堂的樂趣,也能讓孫子享受更好的生活條件,兒女也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工作。這樣的好事,老人們內心很清楚。
老人帶孫子,不是義務,而是一份“真情”。當老人身體健康的時候,把孫子帶在身邊,完全可以做到,并且精神上不會空虛。
但是老人要明白,帶孫子是需要花錢的。生活費、上學的費用、游玩的錢,從哪里來,應該考慮清楚。孫子在學習上的事情,要如何處理?
父母和兒女要分工協作,把日常照顧孫子的事情,交給老人,把學習、錢財上的事情,交給年輕人。
當老人身體抱恙的時候,就應該把帶孫子的事情放下,以保重身體為主要任務。再則,因為年紀偏大,反應遲鈍,等原因,導致不能帶孫子,就不要強求。
04
第三,事業方面:幫忙“做小事”,但不越俎代庖。
和我同住一村的表舅老黃,在去年冬天的時候,去了省城。他開心地說:“給兒子守倉庫去羅。”
老黃的兒子在省城做調味品生意,租了一個大倉庫。
白天,兒子和一班員工在倉庫里忙碌,到了夜里,大家都下班了,倉庫就需要人看守。
作為一個六七十歲的老人,體力活肯定是幫不上忙,但是在一些小事上,可以幫助到兒女。對于創業之初的兒女來說,老人能夠免費做點事情,就能解決很多的問題。
在幫助創業的時候,老人應該注意兩點“少嘮叨、少給錢”。
參與到創業的過程中,肯定會發現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老人要提建議,但是不要強求兒女服從,畢竟,每個人的想法不同,時代的機遇不同。
俗話說:“生姜還是老的辣。”
把經驗告訴兒女,引導兒女去做點什么,這是理所當然的,不要對于兒女的事業,抱著“嗤之以鼻、不聞不問”的態度。
05
第四,社交方面:幫忙識別人性,并且不強求兒女“獨來獨往”。
《菜根譚》里說:“教弟子如養閨女,最要嚴出入謹交游。”
教育兒女,就要像養“大家閨秀”一樣,對于他交往的人,要過問,要約束社交的圈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兒女結交了無惡不作的朋友,老人還認為是“威風凜凜”,那就是滋長歪風陋習。需要馬上醒悟過來,并且想辦法拉著兒女加入好人的圈子。
平時,對于兒女的錯誤,要進行分析。小錯誤要包容,大錯誤要指出來。不符合道德的事情,一律不做。
父母到了退休的年紀,不管有沒有巨大的成績,在職場社交、朋友交際方面,有了很多的經驗。能夠更加精準地識別人。因此,當老人退出自己的原有的社交圈的時候,要關注到兒女的社交圈,避免兒女“走自己錯誤的老路”。
當然,在吃吃喝喝方面的開支,父母不要去管。如果兒女拿著父母的錢去吃喝,很容易出現“奢靡之風”。
06
退休之后,和兒女相處,最好的原則,應該是:幫忙而不添亂;資助而不敗家。
親情是一份血溶于水的情感,任何時候,都不能掐斷。如何讓情感持續,往往會“左右搖擺”。
兩代人,情感、金錢上,都會有交集,但是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能融為一體。
兒女長大了,成家了,就是另一戶人家。
幫忙是情分,不幫是本分。守住本分,給予情分,就最好不過了。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