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呂氏春秋》里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弟子從遠方來,孔子拿著手杖問:“你的祖父還好吧?”
又問:“你的父母沒病沒災吧?”
還問:“你的兄弟姐妹好吧?你的妻子、孩子好吧?”
書里說:“孔子以六尺之杖,諭貴賤之等,辨疏親之義?!?/span>
通過問候,體現了家人關系的等級、親疏,也算是教導了弟子。孔子把教學,貫穿到了生活的全過程,令人佩服。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際交往越來越頻繁,很多老規矩,也被人嗤之以鼻。大家都覺得,聚散隨緣,最自由。
孩童可以童言無忌,年輕人可以口無遮攔,但是老年人不能“沒大沒小”,畢竟要引領家風,樹立社會形象。真的要避免“為老不尊”。
從現實來看,喜歡串門做客的人,多半是老年人,因此在這里給大家提個醒,問話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盡量做到以下“五不問”。
02
第一,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問學習成績,避免互相對比。
在想象中,一走進家門,就能看到墻壁上的獎章。父母喜歡通過掛獎章的形式,來體現孩子的成績,也帶著炫耀的心思。
大家看到獎章,馬上就能“嘖嘖稱贊”,主人也臉上有光彩。
事實上,很多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常常拿獎章,到了小學、初中,就拿不到獎章了。還有一些孩子,不希望父母炫耀自己的獎章,他們希望得到尊重。
關愛孩子的想法很可貴,但是詢問成績,要謹慎。尤其是遇到成績不太好的孩子,因為老年人總是在點評成績,導致內心很受傷。
當老年人把幾個孩子的學習成績放到一起來對比的時候,成績差的孩子,難免會生氣。
要記?。骸白鹬睾蛺圩o孩子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
被總是認為自己年紀大了,經驗豐富,就在孩子面前擺出居高臨下的態度。要把孩子當成同等級別的人。
03
第二,不問大齡單身青年的愛情情況,避免揭開婚姻的傷疤。
很多老人,恨不得自己家的兒女馬上成家,看到別人家的兒女單身,馬上就想起“介紹對象”,也沒有搞清楚,兒女們為什么單身——是沒有找對象,還是戀愛多年,一直不結婚,還是結婚了又離婚了。
在老一輩的眼里,三十歲之前,必須結婚,離婚是不可以的。但是在年輕人的眼里,四十歲結婚也沒有關系,遇到合不來的人,就離婚。不同的婚姻觀,怎么可以放在一起討論呢?
有時候,問大齡青年的婚姻,無疑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04
第三,不問中年人的收入,避免他們提起尷尬的收入。
有句話說得好:“別談錢,談錢傷感情?!?/p>
中年人是一個家庭的頂梁柱,必須去賺錢,但是礙于能力有限,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賺大錢。
也有一些中年人,費盡周折,但是收入很低。他們不是好吃懶做,而是能力有限。如果老人對他們的收入進行點評,難免會打擊他們的積極性。
如果是中年人主動談起收入問題,老年人可以搭話,提建議。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還是少問為好。畢竟,捉襟見肘的日子,會讓中年人臉上無光。
《青島日報》報道,2016年春節前,記者隨機抽取了200名受訪者,有72%和69%的人表示最反感別人詢問工作、收入的話題。
以此可見,“錢的問題”太敏感,少問為好。就是老年人討論家庭存款、退休金多少,也會引起“對比之后的失落感”。
05
第四,不問已故長輩的情況,避免戳中家人的悲傷點。
過年的時候,我的嬸嬸問:“小美,你的父親留下了什么東西給你???”
小美是我的一個表妹,去年八月份的時候,父親意外過世。失去了夫妻的她,連續一段時間都在痛哭。
嬸嬸的問題,顯然是戳中了小美的痛處。緊接著,我們看到了小美眼里的淚水。
有親戚搭話:“小美,你過來......”話題迅速得到了轉換。
對于親人的過世,我們總是心有余悸。對于親人的情分,需要牢記,但是內心的悲傷,需要慢慢淡化——最好的辦法,就是少談、少想。
06
第五,不問禮物的價格、禮金的多少,避免用金錢來衡量感情。
串門做客,免不了要送禮物。如果是主人請了幾個親戚朋友一起來吃飯,那么送禮的人就會接踵而至。
一個老年人,把別人送的禮物當成“寶貝”,等來了貴客、特別的日子才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有道是,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禮物的價格不重要,重要的是情感。如果你糾纏價格問題,對禮物的“質量、檔次”反復詢問,肯定會帶來不愉快的因素。
遇到很普通的禮物,一旦拆穿了價格,送禮的人會弄丟面子,收禮的人會覺得“不被重視”。家庭的氣氛,馬上會變成尷尬,甚至因此把一段感情弄丟。
07
也許,大家會疑惑,串門的時候,這不能問,那不能問,大家問什么?談論什么呢?
建議你談論以下幾個話題。
其一,給主人家的孩子點贊,發現孩子的優點,避開孩子的缺點。如果對孩子不了解,就簡單地問候,打個招呼。
其二,說一些和周圍的人都沒有關聯的趣事,給大家帶來快樂?;蛘哧P心社會上的大事。
其三,發展一些高雅的興趣愛好,增加共同話題。比方說,喜歡繪畫的人,一起談繪畫技巧,討論一些名畫的來龍去脈,奇妙之處。
其四,談一談老年人的養生經驗,一起關心健康問題。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串門,聚會的地點在餐廳或者公園等。但是話題的選擇,仍舊要謹慎,相機而動。
串門是客套,問話要客氣。千萬別口無遮攔。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