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子不教,父之過。”
父母作為孩子的“終身”老師,言行舉止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性格、成長和出路。
每一個望子成龍的父母,其實都不愿意自己成為孩子糟糕的榜樣,最不希望看到,孩子延續(xù)了自己的缺點。
尤其是步入老年,才發(fā)現(xiàn),期待孩子能擁有“你養(yǎng)我長大,我陪你變老”的理念,很是孝順自己,其實是有條件的。
01
父母自立自強,兒女引以為傲。
有句話說,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
主持人董卿也曾說過:“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自己就要先成為什么樣的人。”
很多父母深諳此道,時時處處言傳身教,以期為孩子樹立為學為人為業(yè)的榜樣。
被譽為晚晴中興名臣的曾國藩,出生于一個耕讀之家,秉持著“耕作傳家久,讀書濟世長”的家訓。父親曾麟書,趕考十七次,終于在四十三歲時,考取了功名。曾國藩也曾六次落第,但在父親的感染和鼓勵下,仍舊苦讀,終于在第七次趕考時,以倒數(shù)第二名的成績考取了進士。
此后,曾國藩步入仕途,開啟了他的傳奇人生。
但這份植入了骨髓的“耕讀”家風,讓他在繁忙的公務之余,一直對家中父母無限掛牽,父親去世,他悲痛之余,修建了“思云館”,以寄托“望云思親”之情。
他將父親對他潛移默化的家訓,通過1500多封家書,傳承給兄弟子侄,告誡他們在求學、為人、處世中的應當遵循的“大道”,引導他們勤儉、尚學、忠誠、勇毅。曾家后輩也沿襲了這一家風,人才輩出,頗有建樹。
由曾國藩這一家族的繁衍興盛,不難看出,想要子女孝順自己,自己率先垂范,有所成就,就是最好的家教。
而真正的孝順,也不是晨省昏定,陪伴在側(cè),而是各自努力,發(fā)奮成才,延續(xù)父輩榮光,光耀家族門楣。
02
父母民主開明,兒女率性成長。
作為“公車上書”的維新派領(lǐng)袖梁啟超,雖然未能讓晚清政府實現(xiàn)“新民之夢”,卻讓他的九個子女成為了“新民”。
他重視與子女的溝通,鼓勵他們中西兼學。寫給海外留學子女的數(shù)百封家書充滿了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卻又時常提醒:“爹爹雖然是摯愛你們,卻從不肯姑息溺愛,常常盼望你們在困苦危險中把人格磨煉出來。”他一旦發(fā)現(xiàn)子女有學習、生活上的問題,就及時引導、幫助。
得益于他的開明民主和諄諄教誨,梁氏九個兒女中,出現(xiàn)了三位院士,其他兒女也有一定的學術(shù)造詣和成就。
這樣的父母,是為人父母的楷模,歷來不乏追隨者和效仿者。
對于很多“新手”父母來說,當孩子還只是嬰兒時,那份奶爸奶媽的喜悅幾乎是無處不在的。可孩子一旦步入學堂,開始有了學業(yè)的壓力,慈父慈母的形象便碎了一地。
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或者在“中途”掉隊,多少父母淪為了孩子學習的“陪讀人”,恨不得將自己咀嚼過的知識,直接灌輸?shù)胶⒆拥念^腦中。
而這種做法,極大地損傷了孩子的自主能動性,他們漸漸習慣于父母安排的一切,如同算盤上的珠子,被人扒拉一下,就動一下。
長此以往,孩子們便漸漸活成了父母的影子,按照父母想法,讀他們想讀的專業(yè),實現(xiàn)他們的理想。一切看起來都“穩(wěn)穩(wěn)當當”,可孩子身上卻總是少了一股子“激情”。
這樣的人生,是父母所期待的孩子的人生,但未必就是孩子自己想要的人生。
說到底,父母對孩子最真切的愛,是發(fā)自內(nèi)心尊重孩子做為一個獨立的人存在于世界,是循循善誘,引導他們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率性成長,而不是橫加指責,粗暴干涉,一切都要按照自己的設(shè)定的框架走。
唯有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選擇,才能讓他們掌握屬于他們的命運之舵,也才能在年老時,收獲來自兒女的感恩和陪伴。
03
父母溫柔敦厚,兒女如沐春風。
親子教育專家說:“擁有一個情緒穩(wěn)定的母親,是孩子最大福氣。”
那些高興時對孩子百依百順,生氣時對孩子大吼大叫的父母,猶如一顆“隱形炸彈”,指不定什么時候就“爆炸”。
久而久之,孩子如履薄冰,為了迎合父母,他們不得不學會偽裝情緒,當面一套背后一套,那份“有條件的愛”,也讓他們懷疑自己是不是值得被愛,那種深深的不安全感,將要用一生去治愈。
與之相反,父母溫柔敦厚,總在循循善誘,明確規(guī)定哪些底線不能觸碰,溫柔而堅定地執(zhí)行。那么,就算孩子一再犯錯,一再“踩坑”,他們也終會在某一天,幡然醒悟。從此步入人生的“正軌”。
電影《東京塔》講述了一個單親母親,用自己開酒館的辛勤勞作,撫養(yǎng)兒子長大成人的故事。
母親每天忙于打理小店的生意,身心疲憊,卻始終對兒子報以期望,有求必應。兒子卻并不體會母親的艱辛,青春期的叛逆,初入社會的迷茫和放縱,他一樣都沒落下。
幾十年過去,母親成為兒子的“提款機”,直到她身患重病,生命開始進入倒計時,兒子才突然意識到,自己愧對了這份綿綿深情。
他終于將母親接到了自己求學和工作的都市東京,雖然還是租房子住,工作也不穩(wěn)定,但他終于扛起了“兒子”的責任和義務。母親看到了兒子的轉(zhuǎn)變,在生命的最后時光,度過了她一生中最為愜意的時光。
父母子女之間,就是一場付出愛和回饋愛的傳遞,我們唯有在點點滴滴的生活瑣碎中,如春風化雨般地傳遞對子女的愛與期待,才能收獲整個春天。
04
結(jié)束語:
佛說,你是你自己的因,你是你自己的果。
在變老的路上,不要一味苛責他人能對我們做點什么,更要緊的是自己付出了多少真情、汗水和智慧。
愛出者愛返,福來者福往。
只有自己付出了,才能有收獲。
作者:如風輕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圖片源自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