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的規則,成王敗寇。
勝任者,年齡、性別、學歷、工作經驗都不再是“門檻”;無法勝任者,任憑工作態度再誠懇踏實,也會因無法創造價值被嫌棄和排擠。
中年人在職場,對此有著更深切的體會,前有“標桿”,后有“追兵”,想要在夾縫中求生存,唯一能拼的,就是實力。
保持“隨時離開”的能力,是中年人縱橫職場最硬的“底氣”。
01
中年人在職場,學習是每天的“必修課”。
時代滾滾向前,放在十幾年前,人們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卻成為最稀松平常的存在。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早些年,拿著照相機玩攝影,是一件很專業的事情,而如今,一部手機就是一個相機,只要足夠熱愛,人人都能秒變“攝影師”。
同樣,職場上,也時時涌現出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能,能否跟上節奏,及時調整、轉變、掌握、應用,將直接決定了一個人的去和留。
比如,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大家還覺得很是陌生的“無紙化辦公”,現在早已普及,不懂“電腦”,不學習辦公軟件的人,要么淪為跑腿打雜的邊緣人,要么早就被淘汰出局。
而那些闖過了“第一關”的人,仍舊必須面對辦公軟件的一次次升級,一次次更新,需要學習的專業知識,也與日俱增。
除了這些看得見的必學“技術”之外,更需要學習借鑒的,是更加高效、便捷的互聯網思維,它將顛覆很多傳統的商業業態和模式。
所以,中年人在職場,千萬不要被“平靜如常”的表面所迷惑,而要看到“平靜的湖面”之下,暗流涌動。
保持隨時隨地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才能讓自己與當下的工作要求深度磨合,才會形成默契,才能無懼任何“挑戰”。
02
中年人在職場,經營“副業”是“必選項”。
一位職場達人曾經錄制視頻勸告職場新人:不管你的工作多么順暢,都要為自己準備一個備用方案,以防萬一。
畢竟,時代的一粒灰,落到個人的頭上,就是一座足以將自己壓垮的山。
如同教育培訓行業的巨大變化,受制于政策因素影響,一大批教育機構不得不“轉產轉業”,一大批教育機構培訓人員不得不走下講臺,為謀生再另辟蹊徑。
他們有的走進直播間,一邊傳授知識,一邊推銷產品;有的加入考編大軍,從前是幫助學員“上岸”,如今卻是為自己能夠“上岸”;還有的索性豁出去自己創業,一路跌跌撞撞,柳暗花明又一村。
雖說萬事開頭難,但若是此前有著良好的積累,有一個“備用計劃”,從頭再來,也就不會是真的從零開始,而是借用從前的資源,換一種方式生存而已。
不妨在做好主業的同時,根據興趣愛好,根據主業的“延伸鏈條”,為自己謀一份“副業”,哪怕一開始,純屬于當作是一種學習,一種激勵自己不斷成長的挑戰。
孔子就曾說過:“君子不器。”意思就是君子不應該如同某個器具一樣,只會固定地做某項工作。就他自己而言,“禮、樂、射、書、數”無一不精通,即便他不當老師,也可以勝任其他職業。
當一個人在主業之余,開啟一個“全新賽道”,當然要耗費大量的業余時間,占用很大一部分的精力和心思,必定也會經歷很多煎熬,但越是難熬,越是說明自己在走“上坡路”。
當一文不名的“副業”不僅能成為修身養性的“后花園”,還能帶來經濟收入,甚至超過“主業”收入時,在職場上如履薄冰的中年人,也就有了一條穩妥的退路。
這份十足的底氣,將會讓職場上的中年人多一份瀟灑淡定,少一分提心吊膽,靠著放松的心態,將手頭工作做得更加出彩。
03
中年人在職場,保持“隨時離開”的能力是“必勝技”。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段話:“牛人越來越不需要企業,而企業越來越需要牛人。”這就意味著,在這個信息發達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代言,樹立個性鮮明的品牌。
保持“隨時離開”的能力,就是一種高級的活法,一種自我強大、自我挑戰,成為他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一道靚麗風景。
比如,單位里,那個常年給領導寫材料卻始終得不到提拔的中年人,不顧家人反對辭職了,眾人覺得他放棄“鐵飯碗”,十分可惜。但他卻擁有了大把屬于自己的時間,仍舊發揮“會寫”的特長,成為專職作家,實現了“賣字為生”的夢想。
再比如,憑借高學歷優勢考入縣城公務員的“高材生”們,一邊放下身段,接受現實生活的磨礪和考驗;一邊沉下心來,繼續“備考”,用兩到三年的時間,實現“跳躍”式發展。
中年人想要“隨時離開”,看起來似乎太難,有家庭羈絆,有年齡劣勢,但歸根到底的阻礙,來源于自己是否甘愿接納如此平庸且每況愈下的生活。
只要答案是否定的,就要鼓勵自己、相信自己,與命運抗爭到底,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會太難。
04
結束語:
人在職場,只要還未到退休,就隨時有可能被排擠出局。
如何讓自己“保值增值”,其實,秘訣就是保持“隨時離開”的能力。
如同一位教授所說:“人要保持隨時走的能力,才可以保持尊嚴。你不一定要跳槽,但你必須要具備隨時跳槽的能力。你不夠強,就得看人臉色。”
所以,不斷地強大自己,才是職場永恒的修行。
作者:如風輕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