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不知不覺,70后的人,也奔五了,一晃就要退休了。最令人揪心的是,父母老了,甚至再也見不到了。
曾經,父母在老家,逢年過節的時候,我們會想辦法回去。一頓團圓飯,一道風景,令人溫暖。
當父母過世之后,大概只有清明節才會回故鄉,放一掛鞭炮,隔著時空,和父母說幾句話。內心涌動著一陣酸楚。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自己也要面對“養老”的選擇了——步入了父母的后塵。即便,沒有人愿意變老,但是時間不管那么多。
認真想一想,你還會回到故鄉嗎?用什么方式回到故鄉呢?應該是以下幾種方式吧。
02
第一,衣錦還鄉:帶著錢財回鄉,過頤養天年的生活。
林語堂在“社會十大惡俗”里指出:“腰有十文錢,必振衣作響。”
炫耀是不對的,很低級的,但是我們仍舊樂此不疲。畢竟,有錢了,說話有底氣,做人有面子。如果不亮出自己的“錢”,一輩子默默無聞,就沒有生趣了。
因此,從古至今,很多人都希望“衣錦還鄉”。一方面是顯擺,一方面是過著幸福的生活。
唐僖宗時期,臨安石鑒鄉有一個叫錢镠的人。小時候家里很窮,父母還百般嫌棄他。幸好本村的一個婆婆,收留了他。
錢镠長大之后,常常喝酒賭牌,不學無術。后來,他在南方一帶,平定了黃巢起義,被封為吳越王。
錢镠回鄉的時候,周圍的群眾,都來慶祝。歷史記載,“為牛酒大陳,以飲鄉人。镠起勸酒,自唱還鄉歌以娛賓。”
作為70后的我們,如果使勁折騰,并且方向對了,就能在異鄉賺到錢,變成“大人物”。就算是堅持打工的人,也能如愿退休。
帶著錢財,開著車,回到故鄉,還有小洋樓可以居住,余生就安定了。
03
第二,被迫回鄉:年紀大了,在異鄉無法謀生,只能回鄉種地。
我的一個同學,大學畢業之后,去了廣州謀生。經過幾年的努力,他在某單位混到了中層。但他越來越感覺身體吃不消,不得不辭去工作,回到故鄉。
他對身邊的人說,希望回老家,過慢生活。顯然是一句“托詞”。
失去了工作的他,在老家養雞,勉強維持生計。
在我們身邊,常常有一些外出打工多年的鄉親,因為年紀大了,找工作很難;沒有一技之長,無法在單位立足;一直沒有穩定的工作,不得不回鄉,重新開始。
依托家鄉的山水,可以養活自己,但是要闖出一條路,是很有難度的,尤其是手里沒有錢,也沒有任何技術的人。
04
第三,主動歸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尋找發展機遇。
陶淵明厭倦了官場,因此回家種地,讀書寫文,讓自己的文學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現在,也有一些有理想的人,放棄了大城市的生活,回到家鄉,做起了大買賣。
《泉州晚報》上,有一個叫郭煒蘭的女人,大學畢業之后,在泉州市的一家公司上班。但是她覺得,回鄉創業,才是長久的辦法,因此果斷辭職,回到家鄉蓬華鎮。
這些年,她靠做搟面,實現了發家致富的夢想。她親自設計了包裝盒,還記錄了做搟面的全過程,展示家鄉的特色。
捫心自問,70后的我們,是否想過,要在故鄉做一番事業呢?很多人,有想法,沒有行動,因為害怕失敗,手里也沒有資金。
當我們五六十歲的時候,就不得不面對“回鄉”問題。因而,抓住機會,做一個大器晚成的人,也未嘗不可。
年輕的時候,因為家里窮,想做任何事情,都沒有辦法。當積累了一定的資金之后,再回鄉,情況就不一樣了。更重要的是,家鄉一直在發展,道路、基礎設施都得到了改善,為創業夯實了基礎。
種菜、開墾果園、養魚、旅游等,我們可以加入其中,也能夠樂在其中。
05
第四,一生漂泊:偶爾回故鄉,常常把異鄉當故鄉。
有人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還有人說:“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
如果一個人習慣了低調做人,那么他在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活得很自由。抱著隨遇而安的心態,在城里也能感受到家鄉的風景。
我的朋友在南方打工,中秋節的時候,發朋友圈說:“此刻,月亮是故鄉的,也是異鄉的。”
是啊,月亮彎彎照九州。在南方看到的月亮,與北方沒有什么區別,大小差不多,亮度也差不多。
我們是一個普通的人,總要接納自己的“俗氣”,牽掛是不能避免的,但是不能逃避生活。
總有一些人,六七十歲的時候,還要漂泊。為了幫助兒女,成為了孫輩的保姆;因為家鄉過于偏僻,沒有奔頭,只能選擇一輩子漂泊;因為異鄉有心愛的人,因此要長相廝守。
心回到了故鄉,身體偶爾回故鄉去感受一下,也算是“回鄉”吧。
06
70后,別說自己還小,歲月已經在你的人生里,留下了滄桑。
白發、皺紋,蹣跚的腳步,都會接踵而至。
小時候,故鄉的泥土養育了我們,一把青菜、一棵稻子、一顆老梨樹、一條小溪......都給了我們無盡的力量。
這些年,我們漂泊在位,故鄉的風景,在腦海里,故鄉的老屋,在等待著我們。葉落歸根的想法,越來越強烈。
來日并不方長,總得提前考慮養老的問題。
其實,回鄉的路一直都在,人生卻不知歸途。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