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莊子》里有一段對話。
南郭子綦靜靜地坐著,似乎精神已經游離在形體之外了。
他的學生子游問:“一個人的外形,可以如枯木一樣安靜,難道內心也能如死灰一樣沉寂嗎?”
南郭子綦回復了很長一段話,其中有這樣幾句:“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span>
有大智慧的人,豁達寬廣,有小聰明的人,斤斤計較;宏達的言語氣勢恢宏,絮絮叨叨的話瑣碎煩人。
誠然,“心靜如水”,是人生的大智慧。智者,看似一動不動,又能審時度勢,不變應對萬變。
02
心靜,則萬物靜。
有一天,子路問孔子,什么是鬼神?
孔子說:“人的事情都沒有搞清楚,談什么鬼神?”
子路又問,生死是什么?
孔子說:“生的事情沒有搞清楚,談什么死?”
生活中,我們常??謶?、煩躁,總是擔心有什么事情要發生。就在走路的時候,都懷疑背后有人跟著。“杯弓蛇影”的悲劇,我們從未擺脫過。
有道是,心若不動,風又奈何?
從前,白云守端禪師和楊岐方會禪師一起打坐。
方會問:“你還記得一首偈嗎?”
白云守端說:“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
方會聽后,大笑,起身離開了。
那一夜,白云守端怎么也睡不著,不知道“大笑”代表什么意思。因此,熬出了黑眼圈。
第二天早晨,方會又笑了。
原來,一個人最應該放下的,不是金錢、生死觀,而是“想不通、看不透”。
心靈之外,總會有雜音。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聰明的人,一聽而過,愚昧的人,聽入人心。
當你靜下來,能夠把一切雜念放下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已經到了很高的境界了。
比方說,有人笑話你太窮,衣服上有補丁,你再也不會覺得丟人,而是發現樸素之美;有人在背后指指點點,你會覺得“指別人”。
人生就是百年時光,真的不必把所有的聲音都放在生命里,也不要讓煩惱占據太多的時間。
03
心靜,則能不動聲色地成事。
戰國時期,詭辯學者公孫龍做了平原君的門客。
公孫龍的話,讓人無法反駁,讓平原君很驚訝,從而敬佩不已。
孔子的六世孫孔穿,拜訪平原君。公孫龍說:“仆人有三只耳朵......”理由很充分,言語很有邏輯。
孔穿沒有回答,就告退了。
第二天,平原君問:“孔穿,你認為公孫龍的智慧如何?”
孔穿說:“人會長三只耳朵嗎?”
平原君啞口無言。然后,他不再信任公孫龍。
俗話說:“事實勝于雄辯?!?/p>
孔穿的話很少,甚至沉默了很久,但是他卻贏了。正所謂,此處無聲勝有聲。
生活中,我們都想走到高處去,都希望站在舞臺上發聲。一開口,舞臺下的人,都會使勁鼓掌,這樣的時刻,真的很美好。
女作家劉繼榮寫過一篇文章《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文章大概意思是說,一個女孩的成績,穩定在23名左右,因此被大家取了個小名“23號”。
為了提升女孩的成績,父母想了很多辦法。輔導班沒有少上,平時的訓練越來越多,但是效果不佳。父母沒轍了,索性任由女孩成長。
女孩不再為成績發愁,因此變得樂于助人,內心充滿陽光。全班同學,都很喜歡她。
父母忽然感悟到,女孩長大了,會成為一個好妻子,好母親,未嘗不是成功?
路邊的野草,因為沒有人管理,所以聽風沐雨,長勢喜人;懸崖上的小樹,因為環境惡劣,因此使勁成長;缽盂里的花苗,因為有人拔草、施肥、澆水,因此遇到熱烈的太陽,就蔫了。這,不得不讓我們反思啊。
想要成事,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成功?學習好,收入高,工作地位高,家庭很和睦,早一點遇到心愛的人......這是正常的思維邏輯。
但是大部分的人,都很普通,工作有煩惱,成績很一般,家庭吵吵鬧鬧。
換一種角度看,“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木在林中,風也無奈。”再換一種角度,疾風過,才子樹木毀,野草生。
靜下來,接受一切,你就贏了第一步;順著自然規律去思考、行動,你就贏了每一步。
04
心靜,則百毒不侵。
有一個小故事。
月亮禪師喜歡繪畫,更喜歡賣畫。錢就是他的最愛。
一個女士說:“這個禪師的畫,有銅臭味,只配裝飾我的裙子?!?/p>
禪師收好錢,默默離開。
多年后,人們發現,禪師一直在資助受災的人。當所有的人都去感激禪師的時候,發現禪師退隱山林,不知所蹤。
外界鬧哄哄的,而你心如明鏡。說明你真正保持了人的天性——善良。
但凡能一直安靜的人,是因為“問心無愧”。內心深處是慈悲的,柔軟的,因此可以接受一切的力量——誤解、誹謗、辱罵、羞恥、臉色、蠻橫......
黎明時,把一縷陽光請進心上;傍晚時,掬一捧月光放在胸懷,人生哪有什么陰暗。就算是一瓢臟水倒過來,也不能讓玷污自己。
我們都以為,世事無常,不過是“心隨物轉”。若能靜下來,那就是萬變不離其心。
05
我有一顆心,心房分四間。
一間慈悲,一間月色,一間清風,一間湖水。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過得幸福,可是幸福卻從來沒有統一的標準。
有人說,腰纏萬貫就好了。
有人說,事業有成、夫妻和睦就行了。
還有人說,去了北上廣深就成功了。
事實上,成敗皆由心生。心靜如水,萬物倒映其中,哪有什么得不到,哪有什么舍不得?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心安了,福就來。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