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漢書》有言:“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不管是動物,還是人,對于兒女的愛,是無私的。
很多老人,真的愿意把自己買棺材板的錢,都給兒女投資,盼望著兒女能夠興業。
結果呢?往往是老人一廂情愿,兒女要么嫌棄錢太少,要么理所當然地占有錢,也沒有考慮歸還的問題。
看過這樣一句話:“永遠不要踮起腳尖幫別人,重心不穩,撐不了多久。”
誠然,當我們很老的時候,應該穩住自己的重心,而不是拼命托舉兒女的人生。
把自己管好了,不讓兒女操心,就是最大的幫助。此外,幫助兒女,一定要適可而止。
01
踮起腳尖幫兒女,是老年人的災難。
在《二刻拍案驚奇》里,有一個叫高廣的小官,浙江湖州府人,他有三個女兒,都已經成家了。
高廣六十多歲的時候,帶著千兩銀子,告老還鄉。
他想,平時多幫助三個女兒,等自己老了,也會得到他們的孝順,日子不會太難。
三個女兒呢?知道父親有銀子,就隔三差五去父親家,要么哭訴自己的苦,要么討好父親。
有女兒提出:“老屋已經很破舊了,修復的話,開銷不少,還不如搬到我家去住。”
看著三個女兒的難處和孝心,高廣把銀子分成三份,各得一份。
過了一陣子,有女兒忽然發難:“我家住滿 了,怎不到別家去?”
高廣頓悟,自己已經是身無分文的老人了,終于被嫌棄了。之前所有的幫助,已經被淡忘了。
無奈之下,高廣住回了老屋,忍受著四面來的風,還有屋頂漏下的雨。
幸運的是,高廣的一個學生,到本地做官,請他去做文書工作,解決了養老的資金問題。
詩曰:“廣文也有遇時人,自是人情有假真。不遇門生能報德,何緣愛女復思親?”
人老了,錢是最大的底氣。
若是老人把錢都給了子女,可以看到三種不好的情況:一是得到實惠的兒女,不會還錢,還認為是應該得的;二是沒有得錢的兒女,會認為自己被冷落了,不應該給父母養老;三是老人的余生,向誰要贍養費,都要看臉色。
除了金錢上,不能掏空了,去幫助子女,還有體力、房子等方面,也要守住底線。
在體力上,老人費盡周折幫忙帶娃,就會耽誤自己的事情,導致老夫妻的家庭收入減少。尤其是農村的老人、社會底層的老人。
農村的老人,因為要顧著孩子,因此干活的時間少了,農產品也就少了;城里的老人,帶著孫輩去掃大街、拉板車、搬運,就有了顧慮。
最可怕的是,老人帶娃,稍有不慎,還會被兒女責罵,認為“沒有帶好”。兒女絲毫不會想到,老人已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老人把房子很早就分配給兒女了,那么兒女可能會“鳩占鵲巢”,讓老人無家可歸。
人老了,一無所有的時候,就意味著失去了價值,兒女也可能會嫌棄。
02
家庭里,盡力而為是態度,量力而行是智慧。
西漢時,有一個官員叫陸賈。
他很老的時候,帶著所有的錢財,退隱了。
回到老家,他對五個兒子說:“你們每個人得兩百金。但仍舊要努力生產,不能坐吃山空。另外,我在每家住十天,輪著來。若是在哪家過世,隨身的東西,就歸哪家。”
之后,他帶著一口價值不菲的寶劍,坐著馬車,到處去游玩。
因為規矩定下來了,陸賈也給自己留了余地,因此他沒有遇到兒女的“色難”。
現實生活中,父母應該常常對兒女說這樣一句話:“我送你到這,以后的路,你自己去走吧。”
俗話說:“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當我們七八十歲的時候,就像泥菩薩一樣了,還費盡周折幫助兒女,為難了自己,也會害了兒女。
天下沒有任何父母,可以代替兒女去奮斗。就算留下一座金山,也不夠兒女去瓜分和揮霍。
父母的舐犢之愛,是有底線的。并且這樣的底線,只能是父母自己去把握。
歷史學家左丘明說:“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
其一,學會拒絕兒女,這不是冷漠,而是幫助兒女“獨立”。
人逼到絕境的時候,才能觸底反彈,真正適應無依無靠的生活。
誰的中年,不是苦不堪言的?但是再苦再累,也能熬過去,苦盡甘來。
遠遠地看著兒女吃苦,把疼愛放在心中,兒女獨立之后,一定會感激你。畢竟,太多的事情,唯有自己去處理,別人愛莫能助。
其二,把好處留給自己,這不是自私,而是減輕兒女養老的負擔。
父母很老了,生病住院,要去養老院了,這時候,父母一分錢都沒有,兒女就會開始嫌棄。若是兒女正處于負債累累的時候,會很痛苦。
反過來看,父母自己有錢,只要兒女辦理住院、送去養老院,就簡單多了。
讓兒女放心,就是父母老年時,最大的恩惠。
03
想一想,為什么兒女越來越不孝順,是因為你太仁慈了,對兒女有求必應,什么東西都給。兒女認為,你一直是頂天立地的,不需要反哺。
老是無限制幫助兒女,會變成溺愛兒女,養育敗家子的可能性更大。
《周易》中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千萬別忘了,無私幫助兒女,是善良,狠心逼著兒女成功,也是。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