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道經》中有一段富有哲理的話:“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 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
知道他人怎么干,可以作為參考,形成智慧;知道自己怎么干,結果如何,可以不斷進步,致富的邏輯,就在這里。
不管具體用什么方法得到財富,萬變不離其宗,就是“凡事靠自己”。
每天超越自己一點點,假以時日,你會超越一大批人。
01
研究“財源”,找到自身的優勢。
財源是社會提供的嗎?好像是的,社會的風口浪尖,就是財富的源頭。
財富是他人提供的嗎?也好像是的,遇到貴人拉一把,給你做買賣的機會,你就發大財了。
但是你深度思考,社會、他人為什么要給你財源,而不是給別人。因為你本身有價值。
俗話說:“為有源頭活水來。”
花一點點心思,找到自己的優勢,然后進一步推進,你就會變成有價值的人。
有一份祖業,這是你先天的優勢。比方說,祖上是做木匠的,你就把工具箱找出來,也跟著父親學一學。很快你也變成了木匠,算是技術工了。
很多人對祖上的東西,推陳出新,就做起了百年老店。這財源,子子孫孫都用不完。
有一張文憑,這是你后天的優勢。讀一本書,你不會覺得富有了,但是你多讀書,一直讀,就富有了。書中自有黃金屋,這道理值得相信。
取得很高的文憑,就可以到賺錢更容易的平臺。就算你能力不特別突出,但是你有了一張入場券。
有一種愛好,這是你持續的優勢。興趣愛好是最好的老師,也是讓人深度挖掘某種技能的積極動力。
如果你把愛好變成了錢,說明你財源滾滾 來了。比方說,寫詩的農民,通過自媒體展示自己,也會有一些收入。
有一個好妻子,這是男人的優勢。好女人旺三代,這樣的事情,落到誰家,就富了誰家。夫妻一起努力,白手起家都不怕。
我們對他人,常常是因材施教,因人設崗,為什么對自己不能呢?多思考,你肯定會發現自己有比他人更有優勢東西。
千萬不要總是隱藏自己的優勢,在短板上死磕。如果優勢不明顯,你多學習,積極打造自己,就好了。
02
研究“財路”,找到自己的方向。
一個人 的財源有很多,到底在哪一方面持續用力呢?
如果每一樣都用,就變成了“猴子掰玉米”:一會兒喜歡玉米;一會兒丟掉玉米去追兔子,結果一無所獲。
富商金維純說過:“對一個人而言,比能力、智商和情商更重要的,其實是他的愿力。所有的心想事成,都是愿力的修煉?!?/p>
也就是說,你最愿意干的事情,也最容易干成功。哪怕這件事,是他人認為最難的事情。
就拿金維純來當例子。他的父親早亡,母親帶著他在臺灣生活。
母親為了謀生,把他寄養在隔壁的老太太家。
后來母親改嫁,金維純才有了讀書的機會。母親一次次告誡:讀書乃唯一晉身之路。
把讀書當成唯一,他就考上了臺灣國立政治大學。在研究生期間,迫于學費,就半工半讀,但從不言放棄。
到職場,他做雜志上編輯,很快引起了老板的注意,28歲擔任專欄主任, 29歲成為主筆。還被譽為臺灣新聞界“第一才子”。
毫無懸念,他變成了雜志界的大亨。
他寫了一本書,叫“人生只有一件事”。
一條錯誤的路,走下去,一條路上走到黑。一條對的路,走下去,黑夜過后是黎明。
你研究自己,到底走哪一條路,是最長久的路。那么你的財路,就有了。
也許你三四十歲都沒有什么起色,但是你五六十歲肯定有起色,大不了是大器晚成。
當然,選擇財路,需要把自己的優勢,和時代的風口結合,而不是盲目地固執己見。
03
研究“聚財”,找到自己的存款。
很多人沒有富起來,不是他沒有賺到錢,是他花錢太快了。
花錢的速度比賺錢的速度快,不僅不會致富,還會變窮。
因此我們要研究聚財的方法。針對自己、自己的家庭,找到存錢的方法。
看過銀行雇員提供的一個存錢方法: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存一塊錢。第二天存兩塊,第三天存四塊。
一年下來,保證可以有幾萬元存款。
也看過一對打工夫妻,他們共用一個“記賬本”:每個月的收入,每一天的開銷,每月的預算,都清清楚楚的。如果有意外的開銷,那還得另外商議。
夫妻到了月底,總是有結余。
當然存錢,不是單純地節儉,而是注重量入而出的道理。
提升自己的德行,對社會的善意,可以讓你少損失。比方說,人與人有摩擦,你主動示好,就不會互相攻擊,帶來損失。
學會錢生錢,你的存款方式,也會帶來不同的利息。你還可以做小投資。
給自己一份養老金,到老了,可以退休。這是長期的存款方式。
04
當一個人對自己都沒有搞明白的時候,就去抓社會的風口,這是徒勞的,也會被反噬。
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正確的事情,占有最好的機會,那才是順勢而為。
人窮不可怕,就怕一直盯著他人,還仇富仇官,或者抱怨社會。
靜下來,一日三省吾身,自己就是一塊金子。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