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的男人,一晃就到了奔五的年紀了,青春不見蹤影了,白發悄然冒出來了。
作為男人,就應該有男人的樣子,頭頂天,腳踩地,別婆婆媽的,像個女人一樣。可是,男人也有扛不住的時候,只是不說而已。
到了奔五的年紀,本以為可以事業有成了,日子越過越輕松。現實告訴我們,奔五的人,依舊是家庭的頂梁柱,也是社會的主梁,還沒有到退二線的年齡。
70后的男人,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不容易啊,可是也沒有辦法改變。小時候,家里窮,沒有過上好日子,長大以后,又是白手起家,想方設法在城里安家,不拼命不行啊。
奔五的70后男人,需要熬過四種苦,才能活好余生。別急,未來的日子還很多,幸福還得靠自己去創造。
01
熬過努力存錢的苦,提前準備好養老需要的開支。
70后的男人,以前努力賺錢,買房買車,供小孩讀書。想好存錢,幾乎比登天還難,如果沒有賺錢的硬本事,能夠買房子就很不錯了。
總有一部分70后的人,快五十歲了,還過著負債累累的生活。我的校友汪俊,今年四十八歲了,但是他還欠房貸三十多萬。以后的日子,要怎么熬下去,汪俊是有苦難言,幸運的是他在體制內上班,起碼不擔心失業的問題。
奔五的人,一晃就奔六了,如果沒有存款,以后退休了怎么辦?如果你沒有養老金,那就更加不知道何去何從了。繳納養老保險要錢,還要想辦法存錢,還要管著一家人的生活開支,細細一算,一年起碼要五六萬吧。在工廠里打工的人,年收入五六萬估計賺不到。
很多70后的男人,身兼數職,一邊工作一邊做副業,雖然很累,但也只能咬牙堅持,等兒女能夠獨立,家里有一筆存款之后,才能夠放松自己。
02
熬過職業已經到天花板的苦,不斷突破現有的格局。
在職場混的人都知道,35歲就是一道坎。過了這個年齡,很多單位都沒有資格去報考了。人到四十歲之后,在職場上也沒有優勢了,在職務晉升方面,會更加困難一些。
70后的男人,想要在職場上混得如魚得水,真的很難。臨近五十歲的人,大部分的單位,都不會考慮提拔的問題了。從受教育程度、年齡優勢、工作精力等方面考慮,70后都比較落伍了。
當然,你也不能輕易跳槽,萬一弄丟了工作,不是鬧著玩的。在我們縣里,一些企業破產倒閉了,四五十歲的員工,想要再就業很難,很多人都去了工地搬磚,或者在街上擺地攤、賣燒烤。
有理想的人,不會輕易認輸,就算自己年齡偏大了,也在堅持學習,保持年輕的心態,敢和年輕人站在一條起跑線上比賽。
70后的男人,需要不斷突破自己,打破人生的格局。不要給自己的年齡和職業設限制,只要努力奮斗,也可以大器晚成。
03
熬過身體走下坡路的苦,確保身體健康。
前些天,我們單位接到了一個大訂單,生產部的員工,連續半個月加班。生產部的副經理老趙說:“哎,我是有些吃不消了。想當年,我在單位上,連續加班兩個月都沒事,現在加班半個月,就腰酸背痛。”
老趙今年四十七歲,在單位工作十多年了。他是一個工作很拼的人,但是現在,他不得不服老,還害怕加班加點。去年夏天,他在加班的時候,累到暈倒,讓家人很擔心。
70后的男人,說起來還年輕,實際上也不年輕了,在工作中常常出現疲勞的感覺,在應酬的時候,也不敢多喝酒。
我們家鄉有句諺語:“人到四十,半截下了土。”也就是說,一個人四十歲的時候,人生就過半了,再往后,就是過下半生了,走下坡路了。
很多人,都是處于亞健康狀態,真的令人擔憂。可是,不努力工作,怎么行呢?健康就是最大的財富,道理很簡單,但是保證每天都活得很輕松,卻不簡單。
被生活和亞健康雙重壓迫的男人,只能咬牙堅持住,也許過了五十歲,家庭負擔減輕了,才能夠專注于鍛煉身體。
04
熬過無依無靠的苦,還要管著父母,顧著兒女。
張愛玲說:“人到中年,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作為男人,就得活成一座山一樣,不僅自己無依無靠,還要成為父母和孩子的依靠。如果你遇到了好妻子,妻子可以和你并肩前行,你會輕松很多,如果妻子能力有限,妻子也要依靠你。
小時候,我們寫作文的時候,常常把父親比喻成山。長大后,自己活成了一座山。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不做父親,不知道什么叫“責任在身”。
奔五的70后男人,依舊還處于中年人的階段,只能咬牙堅持住,不要指望任何人幫助你。這年頭,你要是很窮,別人只是看不起你,根本不會拉你一把。你要是變富有了,身邊自然有人幫助你,他們需要和你合作,一起發財。
學會看清社會事實,努力讓自己成為有利用價值的人,這是一種難言的苦,也只能扛著苦難前行。社會現實,不是你一個人可以改變的。
忽而回頭,那個調皮搗蛋的男人不見了,那個年少輕狂的少年不見了,那個青春活力的年輕小伙子也不見了。
往前看,發現中年也要接近尾聲了,不知不覺就要變成老年人了。當有孩子稱呼自己為“爺爺”的時候,心里酸酸的,不知道要如何回答。
70后的男人,年輕的時候,白手起家,人到中年的時候,苦苦支撐著一個家,到老了,還得靠自己。
70后的男人,堅持住,不能趴下。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