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巴金曾說過:友情在我過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盞明燈,照徹了我的靈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點點光彩。
成長的歲月里,總有人陪著我們走過了一程又一程,等到我們一回頭,有的人,已經走散了,有的人,雖然還有聯系,可也很久都沒有碰面了。
遇到人生的大喜大悲,不再像從前那樣,隨時都能找朋友傾吐一番,翻看這通訊錄里,能夠毫不猶豫就撥打出去的聯系人,真的沒有幾個了。
時間在流逝,一切都在變化著,真正的朋友,越來越少。
走著走著,方向不一致了。
人們總是習慣懷念過去的美好,幼年的玩伴便是揮之不去的記憶。
孩童的世界心性單純,沒有功利觀念,小孩總是很容易玩在一起,可時過境遷,昔日最親密的玩伴,也會形同陌路,令人唏噓不已。
小時候,學過課文《閏土》,作者是民國時期大作家魯迅先生。故事的主角閏土,少年時是與魯迅年齡相仿的有趣的玩伴,時隔二十年再見,早已物是人非,閏土已經成為一個受生活壓迫而木訥的中年人。
在那個年代,一對兒時好友因為身份地位的差別,而走上了迥異的人生,固然有著特定的時代悲劇色彩。可其中卻也揭示出一個不可忽視的“真理”:
方向不同,見識不同,收入不同,慢慢地就有了隔閡,再也回不到過去了。
不管是我們,還是我們的父輩,抑或我們的孩子,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像閏土一樣的兒時玩伴,抑或我們自己也是別人記憶里“有趣且無所不知的閏土”。
可后來,有人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有人通過打工改變命運,不同的選擇,讓彼此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多年以后,有人功成名就,有人一無是處;雖然心有憐惜,想要奮力拉對方一把,可終究,幫得了一時,也幫不了一世。甚至,人各有志,為了相互尊重,互不打擾,才是最后的溫柔。
真正的朋友,是錦上添花,更是患難與共。
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稱之為朋友。
職場上,誰身居高位,誰的身邊,就不乏吹捧熱絡的各路朋友,一旦卸任或調離,便很快就歸于“門前冷落車馬稀”,甚至于再提及對方的名字,都會引來不少嗤之以鼻。
那些將平臺當本事的人,漸漸深諳了這種上任時的“炙手可熱”和下任時的“人走茶涼” 。每次酒桌飯局上的稱兄道弟,各種臺面上的相互捧場,都不過是逢場做戲,打的是“感情牌”,交換的是利益。
一旦觸及彼此利益底線,隨時就能撕破臉皮,成為你死我活的競爭對手。
想要在同事、合作伙伴中,找到真正的朋友,簡直可遇不可求。
如果在某個時間段內,有那么幾個能說到一塊、想到一塊、做到一塊去的人,無非都是利用共同體,相互利用,等價交換,僅此而已。
當人們認清了這個扎心的現實,也就對于真正的朋友,少了幾許期待。
真正的朋友,是人品相近,靈魂相依的人。
人生如逆旅,你我都是行人。每個人都是孤獨的,終其一生,都在尋覓那些能夠與自己同頻共振的人。
網上有一段關于“什么是真正的朋友”的論述,似乎說到了人們的心坎里:
互損不會翻臉,疏遠不會猜疑,
出錢不會計較,地位不分高低,
成功無需巴結,失敗不會離去。
奮斗的時候搭把手,迷茫的時候拉把手,
開心的時候干杯酒,難過的日子一起走。
真正的朋友,說到底,就是遇到了那個更好的自己,人品相近、三觀一致、靈魂相依。
靜默的時候,就算不說話,也不會覺得尷尬,在同樣的氛圍里,有著同樣的心境。
喧鬧的時候,就算秉燭夜談,也不會覺得厭煩,把想說的話一字不差地說盡,才會讓一方舒心,另一方安心。
可是,時間在變,環境在變,一切都在變。有時候,不是兩個人不再真誠以待了,而是,各自都有了新的改變,有些話,再也說不到一塊去;有些事,再也想不到一塊去了。
當朋友轉身離去,甚至來不及好好地說再見,不必過于悲傷,更不必耿耿于懷。
感謝他們曾經陪伴著我們,走過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旅程,帶著這份溫暖的記憶和滿滿地感動,奔赴下一個人生階段,便能無懼無畏。
作者:如風輕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