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
作為70后,小時候多半是吃苦的人。那些年,大多數的人出生在農村,家家戶戶都很窮。還有一部分出生在城里的人,家庭條件好一些,但是相對現在來說,依舊是比較窮困的家庭。
讀書,是跳農門的捷徑。為了改變命運,我們想方設法多讀書,但是讀書的條件并不太好。
很多人,一邊讀書,一邊干農活。喂豬、放牛、插秧、割稻子、砍柴之類的活,生在農村的人,幾乎都做過。
還有,父母動不動就說:“要是讀書成績差,讀完初中,就去打工吧。”
有的家庭,因為兄弟姐妹較多,父母無力供所有的孩子上學,只能讓學習成績差一點的孩子輟學,或者讓體格健壯的孩子輟學,幫助家里干農活,或者盡早出去打工賺錢。
父母的格局,就是孩子的未來。
如果父母對讀書不重視,那么孩子也沒有辦法好好讀書。可是在當年,在家境不夠寬裕的情況下,父母的格局,怎么能夠很大呢?作為兒女,只能盡量去理解父母,而不是埋怨父母。
一晃就過去了多年,70后的我們,都是奔五的人了,有的人已經五十多歲了。
人到中年萬事休。當我們慢慢變老的時候,忽而回頭,才知人與人的生活,是有層次的。作為低層次的人,想要往高處走,真的好難。
知識是一塊敲門磚,會讓你敲開很多領域的大門,也會讓你得到一個更高的位置。可是,很多人確實是缺少這塊“敲門磚”。
如果有人問我,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我會告訴他:“沒有好好讀書。”
02
讀書和不讀書的人,差別很大。
去年夏天,同學老萬從江西回來了。他在江西開了一家職業培訓機構,他親自給學生上課。
趁此機會,我和老萬邀了十多個同學一起小聚。
老萬說:“越來越發現,讀書太少,做什么都被人欺負。”
老萬初中畢業之后,就去了東莞打工。他在廠里做了三年模具工,還通過成人考試,拿到了大專文憑。可是,他的文憑沒有含金量,拿著文憑去找工作的時候,別人都用怪怪的眼神看著他。
再后來,老萬輾轉去了江西,和朋友一起開培訓機構。朋友講理論,他講實踐操作。主要課程就是模具制作。
再看看其他同學,有人在當老板,有人在事業單位上班,有人在企業打工,還有人在農村種地,也有兩個跑貨運的。
我們都是70后,但時隔多年,人與人的層次就拉開了,并且距離不是一點點。
第一,把握機遇的能力差別很大。“藝高人膽大”,當你對某件事很有把握的時候,你就可以放心大膽去做,而不是猶豫不決。
任何一次機遇,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那些毫無準備的人,就是抓住了機遇,也還是會錯過機遇,因為能力有限,不得不放手。
第二,經濟收入上的差別很大。趙樹理說:“讀書也像開礦一樣。”賺錢,不能靠蠻力,而是要用巧勁。如果你長得魁梧,但是沒有文化,那么你就只能干體力活了。不管你多努力,也難以賺到大錢。
能夠賺大錢的人,往往是那些有文化的人,一方面通過工作賺錢,一方面可以自己做理財。很多人,靠“錢生錢”,賺錢更輕松了,并且收入比普通人更多。賺錢的方法不同,決定了一個人的收入多少。
第三,精神面貌不一樣。三毛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讀書會讓一個人變得更有氣質,能夠精神飽滿。
書是精神食糧,如果一個人總是不讀書,那么就會被社會上的陋習感染,失去辨別能力,自己也會養成很多不好的習慣,毀掉自己的形象。
第四,人生的前景不一樣。我們常說,未來可期。可是,一個人不讀書的人,哪有未來?不讀書,靠什么和別人競爭?
讀書和不讀書的人,在格局、家庭、交友方式、思維模式、心態等方面,都有區別。
拉開人與人層次的,不是金錢,而是精神。貴氣的人,精神飽滿,學識豐富;萎靡不振的人,不學無術,走投無路。
03
混得好的70后,一直都在讀書。
常常聽人抱怨:“當初,要不是我的父母攔著我,我一定會上高中,考大學。”
父母的家境貧寒,沒有創造讀書的好條件,似乎成為了很多人抱怨的根源。可是,此一時彼一時,很多東西,只能說是“今非昔比”。抱怨昨天,真的毫無意義。
混得好的人,走進社會之后,讀的書更多。
就說我的同學老萬,他只有初中文化,但是他卻能當好老師,并且這份工作,讓他變富了。
老萬走進社會之后,拿到了大專文憑,這是第一步。第二步,他在培訓學員的時候,不斷積累知識,把自己的實踐經驗寫成書,把自己的教學經驗寫成論文。
讀書的成績,成為了老萬闖社會的一張名片。
文憑是一塊墊腳石,求學的韌性,是另一塊墊腳石。終生讀書,才不會被社會淘汰出局,才能有更廣闊的天地。
也許,在你身邊,有很多文憑很低的人,混得風生水起。你別羨慕他們的收入,你要學習他們堅持讀書的毅力。
記得,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能夠考上中專的人,就很了不起了。可是,現在的中專文憑,真的不值錢了。
但是,你認真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很多中專生,通過深造,已經變成了研究生,還有人成為了大學教授、著名醫生等。
04
讀書,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很多人在宣講讀書無用論的時候,會說:“很多大學生,在給小學文化的老板打工;很多研究生,都在送外賣。”
可是,小學文化的老板,社會知識豐富;外賣平臺的擁有者,都是高學歷的大人物。
有人問董卿:“如果讓你帶三件東西在荒島上生活,你會帶什么?”
董卿回答:“第一要帶一本書;其次是一粒種子;最后帶一個愛人。”
書中自有黃金屋。有了書,才有了改造世界的本領,才有了改造命運的機遇。
70后,很多人都是爺爺奶奶了,但是仍舊要努力讀書。任何時候開始讀書,都不會太晚。
70后,出生貧寒,但是內心一定要富有。吃過很多的苦,好不容易擠進了城市,但是要在一個地方扎根,還需要另想辦法。
70后,好好讀書,辦法總比困難多。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幾句話,與君共勉。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