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士農工商,“士”的地位是最高的,讀書人的地位尤其高。不是一般人能讀得起書的,在一個普通家庭里,即便只是考中了一個秀才,那也是受人尊重的。如果家中有一個人做了官,那整個家庭的地位都會有所提高。
在明朝時期,有了功名在身的戶籍,就不用再繳納賦稅。因此,人人都想要通過苦讀圣賢書改變命運。當然,古代的科舉制度不是那么好考的,范進就是一個例子。他一生考了20多次應試,直到54歲才中了個秀才,后來鄉試中了舉人,卻喜極而瘋了。但是在中國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兩千多年來共走出了3000多位官員,是封建社會時期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村。手表回收公司
這個小村莊就是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禮元鎮裴柏村,是裴氏宗祠所在地。裴氏家族自古為三晉望族,也是中國歷史上聲勢顯赫的名門巨族。裴氏家族最繁榮的階段是在隋唐時期。歷經上下兩千年,裴氏家族堅持重視教育,人才輩出。一代賢相裴度,更是世代傳頌,名垂青史。
據《裴氏世譜》統計,裴氏家族在歷史上曾先后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節度使、觀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共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與皇室聯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駙馬21人,公主20人等,因此這個村子也被稱為"宰相村"。
為何一個小小的村莊,卻能走出如此多的官員呢?經過后世研究,認為有兩點原因。很多人認為裴柏村的風水極好,緊靠涑水河,三面環山,坐北朝南,完整又不封閉。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裴氏家族保留著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家規家訓家風在,自然能多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