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于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繪于北宋末年的《晉文公復國圖》采用連環繪圖的形式,詳盡地描寫了晉文公重耳被他的父親放逐在外十九年所發生故事。懶貓試玩
重耳逃亡時,狐偃、介子推等隨行。到宋國,宋襄公贈以馬二十乘;到鄭國,鄭文公不禮;到齊國,齊國國君將女兒嫁給了重耳,重耳貪享富貴,不再考量回歸晉國,而齊國公主和隨行大臣設計將重耳灌醉偷偷送出齊國,此后重耳又到楚國,楚國大臣子玉欲殺之,而楚成王卻敬為上賓。
六十二歲時,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成功返回晉國,成為晉國國君,晉文公的時代終于開啟。晉文公即位之后,迅速把握機會,整頓內政,發展生產,晉國由此強盛,而晉文公同樣奉行尊王攘夷的政策,使晉國迅速成為新的霸主。
公元前635年,周王室內訌,王叔帶勾結狄人伐周,剛剛即位的晉文公果斷采取大臣狐偃“求諸侯莫如勤王”的建議,親率大軍護送周襄王回到王城,并協助周襄王殺掉了王叔帶,徹底解決了周襄王多年來的后顧之憂。這一“尊王”的行為使晉文公名聞天下。
晉文公繼續奉行“攘夷”之策,當時南方的楚國仍是中原的最大禍患,公元前633年,強大的楚國向宋國發動了猛烈的進攻,宋國危急,向晉文公求救,晉文公整頓戰備后,于公元前632年率大軍迎戰楚軍,雙方在城濮展開激戰,最終戰勝了楚國。
踐土之盟
城濮戰后,晉文公召開踐土之盟,定下了同心協助王室,互不侵害的盟約,此次會盟周襄王親自到會,策命晉文公為侯伯,表明了周王室對霸主的認可,表明著春秋初期,諸侯尊王的政治手段越來越成為一種表面上的形式,靠實力說話逐漸成為春秋時期的主旋律,王室制定的周禮馬上就會被各諸候國踐踏于紛亂的戰爭中。
在晉國稱霸期間,霸主最終取代周王成為真正的天下共主,春秋大國爭霸的過程,也是諸侯兼并的過程,通過戰爭,齊先后滅了三十余國,成為東方大國;秦并十余國,成為西方大國;中原一直是爭霸的中心,隨著尊王攘夷的進程,以周禮為核心的中原文化認同感得以加強,中原文化向四周播遷,華夏觀念最終形成。
楚莊王年輕即位,當時楚國處于內憂外患,為了觀察朝野的人心向背,也讓別國對楚國放松警惕,當政三年不理政務,沒有發布一項政令,禁止任何人勸諫,荒誕三年之后,大臣上書進諫,他們出了個謎語說“南方有一種鳥,它落在土崗上,三年不展翅,沉默無聲,這只鳥叫什么名呢?”此時,楚莊王明顯察覺出舉國上下要求富國強兵的心情,于是說出震驚天下的話語:“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之后楚莊王整頓朝綱,重振君威,成為中原之外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國勢日盛的楚國隨后開始覬覦中原。
公元前597年,楚國與晉國展開邲之戰,晉軍大敗,其霸主地位遭到致命打擊,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魯、秦、宋、陳、衛、鄭、齊、曹等中原諸侯在蜀(今山東泰安西) 會盟,最終確認了楚國的霸主地位,西周春秋以來,一直被視為蠻夷的楚國,終于被中原諸侯承認,成為霸主。
楚國建立霸政的過程中,晉國并不甘心失去霸主的地位,經過多年整修。公元前575年,晉國向楚國挑戰,兩國為爭奪霸權再次展開大戰,雙方主力在鄢陵一較高低,經過鄢陵之戰,晉國重新成為霸主,但楚國并沒有受到嚴重傷害,國力依然強大,始終對晉國虎視眈眈。公元前546年,在宋國大臣向戌的邀請下,晉、楚、衛、曹等14個諸侯國的代表,在睢陽會商,這次會議被稱為弭兵之會,會議約定各國間停止相互攻伐,奉晉、楚兩國為共同霸主。
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喪失,西周的禮儀制度正逐漸被拋棄,取代周天子實際地位的霸主們,賴以維系權勢的是強大的國力,春秋霸主政治本身就是對西周宗法制度的顛覆,社會的變動洶涌而至,隨著由列強爭霸演變為諸侯兼并,一個無比復雜而又無比精彩的戰國時代即將到來,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將更加慘烈,華夏文化的核心凝聚力已經牢不可破,戰亂中的民眾渴望著重新統一,中國將由此進入一個由大分裂轉向大統一的歷史進程。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