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小說中,頂尖高手基本上都是死人。達摩死了,黃裳死了,獨孤求敗死了,林朝英死了,王重陽死了,前朝太監(jiān)死了……這些人各自傳下神奇的武學,但是他們的境界究竟如何,誰也沒見過,誰也不知道。
但有兩位高手除外——《天龍八部》中的掃地僧,《倚天屠龍記》中的張三豐。
居士我曾分析過,掃地僧的武功有多高。此人神通廣大,佛法無邊,三尺氣墻無人可破,曾被少林高手認為是菩薩化身。不過掃地僧是金庸寫來救場、解決劇中矛盾的,所以他只出現過一次,來無影去無蹤,神龍見首不見尾。懶貓試玩
金庸對于張三豐則有很多描寫,此人堪稱武學宗師、泰山北斗,縱觀整個金庸小說,張三豐都算是一位頂尖高手。
一
張三豐的武功高在哪里?
要知道金庸小說中,武學水平高到一定程度后,比的不是武功,而是境界。如果境界不高,一輩子也只是個二流高手,到不了頂級。
比如掃地僧是救度眾生、割肉喂鷹的境界;獨孤求敗,那是“無劍勝有劍”的境界;東方不敗,是“天人化生、萬物滋長”的境界。
王重陽也曾說,如果少了救世濟人的胸懷氣度,哪怕一生苦練武功,也不可能達到絕頂境界。
張三豐是什么境界?那叫“道法自然”,幾乎是道家的最高境界了。張三豐是陸地神仙,修仙之人,你想他武功牛不牛?
二
為什么說張三豐是“道法自然”呢?
因為張三豐所會的武功,除了最基礎的少林羅漢拳已經殘缺的《九陽真經》,其余大多都是他從自然中悟出來的。張三豐只學過最基本的少林羅漢拳,以及不足十分之一的《九陽真經》,然而他卻以這兩種武功為基礎,從自然界中領悟出了極高的武學道理。相當于學了小學數學,自己發(fā)明微積分!
比如《倚天屠龍記》中說,他在武當山中閑游,仰望浮云,俯視流水,突然頓悟了武學里以柔克剛的至理,創(chuàng)出了震古爍今的武當武功。
張三豐北游寶鳴山,看到有三峰挺秀,卓立云海,他在武學又有新的領悟,所以自號“三豐”。
張三豐創(chuàng)立武當派后,一日見到真武大帝神像前龜蛇二將,想起長江和漢水之會有蛇山、龜山。張三豐心有所感,連夜趕至漢陽,凝望蛇龜二山,從蛇山婉蜒之勢、龜山莊穩(wěn)之形中,創(chuàng)了一套精妙無方的武功。這套武功森然萬有,包羅極廣,一人施展不了,而是一套陣法,最多七人同使,便是赫赫有名的真武七截陣。
張三豐一百多歲時,自創(chuàng)太極拳和太極劍的功夫,實是開辟了武學中從所未有的新天地,跟自來武學之道全然不同,講究以靜制動、后發(fā)制人。太極拳、太極劍雖然不是從自然中悟出,但也符合自然之理,更符合“柔弱勝剛強”的宇宙大道!
道家鼻祖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張三豐發(fā)明的武功,無不是效法萬物自然而然的大道,所以登峰造極,威力極大。張三豐不僅是習武,而且是修道,武學境界冠絕金庸小說,無人匹敵。
三
金庸書中的大宗師,無不是自創(chuàng)武功。
達摩創(chuàng)《易筋經》,黃裳創(chuàng)《九陰真經》,斗酒僧創(chuàng)《九陽真經》,獨孤求敗創(chuàng)獨孤九劍。
然而,沒有誰像老張這樣創(chuàng)了這么多武功,而且?guī)缀醵荚谖鋵W理念上有所突破。
比如真武七截陣,兩人同使威力大增,三人同使相當于四位高手,四人相當于八位高手,五人十六位高手,六人三十二位高手,到七人同使已是相當于六十四位當世一流高手!每多加一人威力便增長一倍,指數式增長,非常恐怖。
還有太極拳劍,讓張無忌先學會再忘記,類似于獨孤九劍的“無招勝有招”。楊逍和韋一笑將太極拳劍評為能與九陽神功、乾坤大挪移相提并論的武學。
四
金庸書中的人物,對于張三豐的評價都是極高的。
比如,殷梨亭覺得自己能有張三豐兩三成功力就能打敗楊逍;俞蓮舟感覺自己越練武功就離張三豐的境界越遠,好像自己每天都退步了一樣;楊逍和韋一笑將張三豐贊為學究天人;張無忌學得一身神功,卻感覺張三豐深不可測。
張三豐曾帶著少年張無忌去少林寺求取少林九陽功,沒想到被少林僧人拒之門外。少林寺的人并不怕張三豐,因為他們認為,如果少林寺內的千百個和尚一擁而上,張三豐未必能把少林寺滅了。聽聽,多露臉啊。
后來《俠客行》中的白自在,更是將張三豐與達摩并列。
張三豐對于武學的理解已臻化境,所以在他的調教下,張無忌也進步神速。
當日在武當山上,張無忌在鹿杖客、鶴筆翁的合擊之下受傷。但是幾個月后到了大都,張無忌已能在幾十招內晚上玄冥二老了。當時圍觀的楊逍和韋一笑想到,張無忌留居武當數月,向張三豐請教武學中的精微深奧,終致九陽神功、乾坤大挪移、再加上武當絕學的太極拳劍,三者漸漸融成一體。所以二人心中對張三豐是一個大寫的“服”字,暗贊張三豐學究天人,稱得上“深不可測”四字。
綜上所述,張三豐絕對是震古爍今的大宗師,金庸小說中數一數二的大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