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認為,長城從一開始就是擺設,完全沒在歷史當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長城的由來、構成以及運行的原理講起了。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后,為防御匈奴修建的長城,史稱秦長城
一:長城的由來
長城是怎么來的?秦始皇修的,秦始皇為什么要修建萬里長城?
打古人自中原立國以來,北部邊患,即北方少數襲擾中原帶來的麻煩,就一直是個令歷代王朝頭疼的問題。
厲害點的,有夏朝的山戎,獫狁,葷粥;商朝的畎夷,戎夷;周朝的綿諸,犬戎,緄戎,翟等等,歷經千年時光,不但未能徹底解決,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
前771年,犬戎攻進鎬京,致使西周滅亡,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而且后世這種事兒也屢有發生,僅春秋時期,前664年,山戎攻打燕國;前660年,北狄滅亡衛國、刑國等等。
可問題是,北方少數為什么那么厲害,為什么總是跟中原過不去?
農耕文化是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
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沖突?這個答案顯然過于籠統,具體點說,大的方面,毋庸置疑,中原比北方條件好,發展快,有錢,對北方而言,是一塊可以開張吃三年的肥肉,沒法不讓人眼饞。
小一點的,中原以農耕為主,農耕的基礎就是土地,土地是不動產,古語云:有恒產者有恒心。什么意思?
人們依賴不會移動的土地生存,就意味著,老百姓故土難離,就會以血緣為紐帶,形成一個個的村落,大家伙兒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扎堆兒一塊過日子。
而這種村落,里面有百十戶人家就很了不起,規模較小,位置還比較分散,很難形成有效的戰斗力。
而北方少數呢,逐水草而居,意味著他們的生活方式是流動的,沒有那么多壇壇罐罐,隨時能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群體上又是以部落或者部落聯盟為主,而部落,天然就比村落大,又因為是游牧,號稱能走路就會騎馬,致使部落里的部民,拿起馬鞭就是牧民,拔出彎刀就成了戰士,全民皆兵,很容易形成強大的戰斗力。
邊患,邊境遭到侵犯的禍患
二者一比較,差距就能有這么大,試想,在這種差距下,中原有錢而且分散、好欺負,人家不欺負你,欺負誰呢?
因此,在與北方少數的爭斗當中,靠地方百姓自發抵抗,多半是靠不住的,即便有個例,也不能當做長久之計,最穩妥的辦法,就是依靠王朝的軍隊。
但王朝的軍隊,抵抗他們也是個比較頭疼的事,為什么這么說?
拋開戰斗方式上的優劣,單從戰略上講,人家逐水草而居,游牧為生,天生就有強大的機動性,強大的機動性就能導致,他們可以出現在任何一個對他們有利的地方。而中原王朝的軍隊,單純的應對,根本趕不上他們的速度;單純的防御,兵力有限,地方又那么大,況且孫子也曾說過,處處防御就等于處處空虛。
所以,必須得有個一勞永逸的方法,可以永久的解決邊患,于是呢,在這種背景下,長城就應運而生了。
秦末漢初河套附近地區邊界示意圖
二:長城的構成
我們現在所說的長城,通常指的是秦始皇修建的萬里長城,當然,長城也不完全是在秦始皇時期修建起來的。
春秋乃至戰國時期,燕國、齊國、秦國以及后來的魏國也先后修建過一段長城,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后,為了更充分的利用長城,解決北部邊患,于前210年,即派大將蒙恬,率軍30萬,開始督造修建長城。
當時修建長城的原則是“因險制塞”,根據地形,將各國修建的長城連接,構成一個整體 ,以便于充分利用起來,大約用時10年之久,修建了一條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綿亙萬里,被后世稱之為“奇跡”的萬里長城。
而且,這還是一套巨大的系統軍事工程,為什么說它是系統呢?別以為長城就是那道由方城、城塹、亭嶂、烽火臺等要件構成的超大超長的城池,它的內容還多著呢,而其內包含的古陣法,就在這套系統之中。
秦三十六郡示意圖
那么,萬里長城之長城,除了“城”還有什么?
傳聞秦始皇修建長城之前,請上古仙人王敖老祖出過主意,當然,這種說法是不可信的,然而傳說歸傳說,修建長城,動了很大的腦筋是毋庸置疑的。
簡單點說,除了那道城墻之外,長城還有兩個構成要件,一個是,秦始皇在北地,即本屬匈奴的河套地區設置的九原郡,九原郡下設三十余縣,這種郡縣,雖然其后遷移了不少中原百姓填充,但本質上講,還是一種軍事要塞,可以以長城為依托,對匈奴形成震懾之勢;
除此之外的第二個要件就是,修建了一條咸陽至九原的直道,一但前方吃緊,中原可迅速運兵北上。
九原郡、長城、咸陽至九原的直道,以上三個要件,才構成真正的長城,真正的長城系統,這套系統究竟如何發揮作用呢?
對來犯之敵形成包圍之勢
三:長城運行的原理
簡單點說,在咸陽的協調下,北線部隊可以聯動起來,依托長城控制河套,將北方少數,即當時的匈奴,趕至漠北,使之遠離中原農耕區,保障邊境安全,減少防御的成本。
怎么依托長城呢?
沒有長城之前,對于北方少數,需要全線守御,有了長城之后呢,在河套地區的三十多個縣,也就是三十多個據點上,一旦某一方向發生敵情,可以倚仗長城迅速運兵增援,也可以倚仗長城,從任何一個或者多個有利的方向,切斷匈奴后翼,對來犯之敵形成包圍之勢,而且,我方有長城做依靠,可以完全不用了考慮側后方,用兵上,一方面能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大節省軍力,將好鋼用在刀刃上。
而匈奴方面呢?如果沒有能力同時對付三十多個據點,那么,在攻打任何一個據點的時候,都要提防側后方的安全。
也許有人會說,長城那么長,九原一郡也不可能完全管的過來,倘若繞開九原,尋找一個薄弱環節突入,長城不就形同虛設了嗎?
避實擊虛,不是沒這個可能,可問題是,有長城擋著,你進來之后,還回不回去了,怎么回去?
長蛇陣是古代陣法之一
滿載而歸?就會影響騎兵的機動性;輕裝前進?那你進來干嗎,每一仗都得考慮一下成本,倘若損耗大于收益,突入中原的意義則會大打折扣,成了純粹的消耗,匈奴人口不多,他們會做這么不劃算的買賣嗎?
因此,一套長城系統完全讓匈奴了解了中原的厲害,從而有所收斂,事實上,長城建成以后,匈奴的確有所收斂,蒙恬時期,他們就深入漠北,遠遁千里,轉而去尋找什么月氏國的麻煩。
善于利用長城,作用就能有這么大,而本文所說的古陣法,從長城的形態、以及運行原理上就可以看出,不是別個,上古十大陣當中的長蛇陣,講究的就是:
擊蛇首,尾動,卷;擊蛇尾,首動,咬;蛇身橫撞,首尾至,絞。
長城內含的這套古陣法,就能有這么厲害,當然,作為古陣法,它當然得有陣眼,即長城運行的要求,對秦朝而言,這個陣眼就是咸陽,就是英明而又強硬的秦始皇,對后世而言,就是一個強有力的集權制王朝。
蒙恬(約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
因為只有一個強有力的集權制王朝,他才能協調長城各方,使長城各個要件,有條不紊,合理有序的運行,從而發揮那套古陣法最大的威力。
而且幾乎是無往不勝的,歷史可以證明,充分認識以及發揮那套古陣法的作用,北部邊患問題就不再是問題,否則,就成了大問題了,如:
秦朝,蒙恬時期,有秦始皇主持陣眼,長城充分發揮作用,致使匈奴竄入漠北,北部邊患徹底解決;秦末至楚漢戰爭時期,無人主持陣眼,天下混亂,長城守御空虛,導致匈奴乘隙奪回河套,讓古陣法缺了一個環節,致使北部邊患又恢復到從前。
漢朝漢武帝奪回河套,在他的主持下,長城恢復如初,致使長城以北,沙漠以南,基本就沒有匈奴勢力,匈奴因此分裂,直至前53年,匈奴單于向漢宣帝投降;公元89年,竇憲遠征,干什么?幫南匈奴打北匈奴,參與匈奴家事,放在以前,敢想這事兒嗎?
自此,南匈奴等北方少數歸順中原,被朝廷安置在長城周邊郡縣,因為大融合的關系,使長城防御功能虛化,整個兒系統又少了一個環節,結果是,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三國爭雄,之后又來個西晉的八王之亂,以上種種,都導致無人主持陣眼。
少了一個環節,又無人主持陣眼,后果則是相當嚴重的,先是內遷的少數造反,緊接著,長城以外的少數乘隙南侵。西晉之后,長達130余年的南北對峙就此開始,中原又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等等,了解了這些,還能說長城沒用嗎?在古代,在冷兵器時代,長城發揮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甚至有人說,如果沒有長城,農耕文明或許早都不存在了,這句話并非夸張,從歷史的經驗上看,幾乎可以稱之為真理了。
文/斯文卿相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晉書·地理志》、《匈奴歷史年表》、《大國憲制》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