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的高光時刻,大約就是菩提祖師處學藝歸來,花果山稱王稱霸的時候。
那段日子,仰仗什么點頭八百,扭腰一千的筋斗云,將三千世界只當門庭之路,那是想去哪兒哪兒,比咱進自家廚房還容易。
并借著渾身的本事,認識了六個義氣相投的兄弟,分別是牛魔王、蛟魔王、鵬魔王、獅駝王、獼猴王、禺狨王。
這六個兄弟有什么本事?
牛魔王力大無窮,蛟魔王水系無敵,鵬魔王速度第一,獅駝王養成一口尸氣;獼猴王機敏過人,禺狨王最是神秘。
總之,各有各的本事,與孫悟空相等,甚至不在他之下,都是一時之瑜亮,三界之英豪。
既然是英豪,因為惺惺相惜的緣故,七人歃血為盟,結拜成兄弟,這其中有個名堂,喚作金蘭之交。
何謂金蘭,換了帖子,有金石般堅固的友情,可以同甘苦,共患難,古人不像現在,發個誓就當吐口唾沫,而是重信守諾,講究一個言必信行必果。
可這里的問題是,既然重信守諾,可牛魔王等六兄弟呢?
孫悟空花果山逍遙自在時,有他們,經常一起論道演武,飲酒作樂,好的無話可說,可孫悟空落難之后,即被壓五行山下之后呢?
牛魔王等六兄弟卻鴻飛渺渺,沒一個露面出頭,幫助孫悟空,害得孫悟空在觀音面前抱怨:更無一個相知的前來看我。
埋怨之情已經可見一斑,很有些世態炎涼之感,那么,真是牛魔王等兄弟口惠而實不至,打著豪杰的名頭,行那茍且的勾當。
只愿與孫悟空同甘,不愿與孫悟空共苦,大難來時,都做了各自分飛的伯勞鳥嗎?
如果是,孫悟空的眼光也太差,結拜了六個兄弟,居然六個都是混賬;但如果不是,那么,孫悟空落難時,牛魔王等結拜兄弟去哪兒了,為什么不去五行山幫他呢?
懼怕天庭剿殺?
一個孫悟空,天庭都對付得非常吃力,再加上牛魔王等和孫悟空本領差不多,甚至比孫悟空還要厲害的六兄弟。
天庭同時樹立這么多強大的敵人,他應付得過來嗎?
應付不過來怎么辦?
或者談判,或者招安,或者分化瓦解。
總之,在力量未占絕對優勢之時,萬事都可以商量,絕不會因為人家只盡一盡兄弟之情,去五行山看看孫悟空。
而做出什么過分的舉動。
因為對于敵人,勢力強大時可以無情剿殺,勢力相等時就要主張談判,勢力弱小時就要設法避免。
這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道理。
更何況,牛魔王等六兄弟,孫悟空自號齊天大圣時,他們便都自號為平天大圣、通風大圣、覆海大圣等。
相當于和孫悟空一起豎起反旗,僭號稱王,已經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這個時候,他們不怕天庭剿殺 ,偏偏孫悟空壓在五行山下之后就怕了。
如他們這等身份,哪一個不是斬頭瀝血的漢子,哪一個不是尸山血海中拼殺出來的魔王,哪一個不曉得義之所在,萬死不辭的意思。
又怎么會將生死放在心上。
既然不是,為什么孫悟空落難時,他們就沒一個出現,去看望孫悟空,幫助孫悟空呢?
孫悟空學藝歸來不久,就跟牛魔王等六兄弟結拜,到了生死與共的地步,關系自然好的無話可說。
可這一會孫悟空喝醉,鬧了一趟地府,生死簿上盡銷猴類,致使山中多不死之猴,回來后那是好一陣吹噓。
然而,既然能銷猴類,為什么不順便銷了牛類、蛟類、鵬類,大家都是兄弟,各自部族壯大,不也相當于孫悟空勢力壯大。
但孫悟空,卻完全想不起來,心胸、格局至此可見一斑,好,這回就當你喝醉 ,大家不同你一般見識。
可不久之后,孫悟空再度反下天庭,自號齊天大圣,牛魔王等六兄弟一起,也自號大圣,表明了愿跟孫悟空同一個戰壕里戰斗的決心。
事已至此,已經足以證明,牛魔王等六兄弟,完全是可以生死與共的好兄弟,但孫悟空呢?
花果山一戰,狼蟲虎豹等妖族拼死沖鋒,孫悟空麾下嘚瑟猴祖卻躲到瀑布之下,借水汽掩蓋妖氣,躲過天庭剿殺。
結果,妖族全軍覆沒,猴族卻一個不少,你們率先挑起反旗,別人待你沖鋒陷陣,事后,孫悟空總得有個說法吧,可孫悟空呢?
孩兒們無事則好,其余狼蟲虎豹諸類,還不在老孫的心上。
總計二十三個字,簡直字字誅心,估計此刻,牛魔王等兄弟,他們的心都涼透了。
彼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報之;彼以眾人待我,我以眾人報之。
世上的好,都是相互的,只一味地索取而不知回報,世上有幾個傻子呢?
所以,五行山下,孫悟空也不必抱怨,當初說出哪句話時,就已經與牛魔王等六兄弟成了路人。
從此,各自生死,互不相干,就由著他們縱橫三界,逍遙自在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