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仙韓信的一生應該是相當凄苦的。
所謂“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大概是韓信一生最真實的寫照。
這里面的兩婦人指的是韓信淮陰老家的漂母以及權傾天下的呂雉。
韓信微賤的時候,由于沒有謀生的本事,一日三餐都難以為繼,為了生存,厚著臉皮跟隨當地一個亭長,整天按飯點到他們家吃飯,一頓兩頓還可以,可日子一長,亭長也受不了啊,他不過是個基層公務員,一個月就那么點工資,家里還有幾個孩子撫養,哪有閑錢養韓信這么一條大漢,日子一久,亭長老婆就開始打雞罵狗,整日里裝臉色給韓信看,并且提前吃飯的時間,讓韓信每次過來,都看見他們家倒洗鍋水,兩三次過后,韓信終于明白了,人家不要他了。
這時候的韓信臉皮雖厚,但還是有點自尊的,于是從亭長家出來,做個魚鉤去河邊釣魚,時間一長餓得發慌,幸虧河邊有個浣衣的漂母,因同情他的遭遇,每次見面都把自己的干糧分一半給他吃,韓信因此活了下來。
由此可知,漂母對韓信有活命之恩。
其后的呂雉,就是由她主謀,將韓信騙至長樂宮誅殺。
這就是存亡兩婦人的意思。
那么,生死一知己呢。
普天之下,能成為韓信知己的,怕也只有蕭何一人了。
韓信起初投靠項羽,并不為項氏叔侄看好,直到推翻暴秦,才當了個執戟郎中,期間多次給項羽獻計,奈何項羽不聽。
萬般無奈,韓信就離開項家軍,投奔了據說能知人識人的漢王劉邦。
韓信身份卑微,到劉邦軍營又沒有引薦之人,所以劉邦也只給封了個連敖的小官,后來同事貪污,韓信法當連坐,法場上即將砍頭的時候,仰天大呼:
上不欲就天下乎,而斬壯士。
漢王難道不想爭奪天下嗎,為什么要屈殺有用的人才呢。
一句話引起監斬官夏侯嬰的警覺,覺得他有可能是個有用之才,遂叫上來攀談幾句,當下為韓信的見識折服,其時夏侯嬰雖然比較欣賞韓信,但還是沒有發現韓信的真正價值,不過舉薦韓信當了個治粟都尉。
都尉已經是郡一級軍官了,相當于現在的少將,而連敖呢,也就相當于現在部隊的司務長,不過少尉軍銜。
從少尉到少將,韓信可謂是一步登天了,可他還是很不滿足,直到以后遇到漢王丞相蕭何。
蕭何才是真正欣賞韓信的人,將之稱為“無雙國士”,也正是在他的極力推薦下,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并給予充分的自主權。
韓信因此厚積薄發,在戰場上迅速崛起,成為連項羽都畏懼三分的軍神。
也可以這么說,漢室天下,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都是韓信打下來的,劉邦如果沒有韓信,他是不可能取得天下的,因為帳下諸將,除韓信之外,沒有任何一個人是項羽的對手。
取天下天命固然重要,但同時也要有那份實力啊。
就這樣韓信不過風光了四年,到西漢立國以后, 韓信就開始受到劉邦猜忌。
劉邦懷疑他謀反固然有政治上的考慮,但韓信就沒有一點過錯嗎。
由齊王移封楚王之后,生活講究排場,出行還僭用天子的儀仗,更有甚者,公然收納反叛,項羽麾下大將鐘離昧。
鐘離昧在楚地有極高的聲望,韓信你秘密收留他什么意思,報恩,誰信吶。
韓信的種種作為再加上劉邦出于政治上的考慮,對他也就越來越是猜忌,于是在韓信收留鐘離昧之后,突然駕臨云夢,逼韓信殺死鐘離昧,并將之貶為淮陰侯,帶到洛陽軟禁。
這個時候,韓信已經無兵無權了,烹炒煎炸,也就全由著劉邦了,如果這時候肯收斂一點,恐怕以后也 不會死那么快。
可他呢,整日里稱病不朝并多出怨言。
也不知他這么做到底為了什么,反正留給人的印象是:韓信遭貶之后,已經對朝廷不滿。
一代軍神對朝廷有了二心,在劉邦、呂雉心里必然是非常危險的。
當然,這些還不是韓信必死的理由。
直到公元前200年,這一年,昔日麾下大將陳豨前往代地任職,臨行之時向韓信告辭,韓信將之帶到密室,語重心長的對陳豨說:
代地,天下精兵所聚,如今你往代地任職,日子久了,一定會受到大王的猜疑,大王一旦猜忌,你的日子就危險了,所以這一回去代地,假如真有被大王逼的無路可走,舉兵造反的時候,一定派人告訴我,我一定會在京城響應。
韓信說的對嗎?
不得不說,他這回才真正把劉邦看透了,陳豨到代地沒幾年,便被人狀告謀反,劉邦勃然大怒,親自領兵平叛,臨行之前想帶韓信隨軍,但韓信還是以身體有病為由推辭。
劉邦就這樣很不放心的走了。
史書上也說,劉邦走后,韓信私自招攬舊部,意圖在京城起事,事情最終敗露。
這時候,呂雉就有了殺死他的心思了。
可要殺韓信哪有那么簡單,韓信為人機敏,一旦事機泄漏,韓信舉兵謀反,整個京城恐怕就沒有人能制住他了。
事態非常緊急,呂雉便急招留守京城,輔佐太子劉盈的丞相蕭何入宮,如此一番密謀,決定有蕭何出面,將韓信騙至長樂宮誅殺。
蕭何一生被韓信視為知己,可他為什么要親自出面,設計殺死韓信呢。
南宋洪邁在《容齋隨筆》當中這樣解釋:因為漢高祖劉邦帶兵在外,蕭何留守京城,這時候突然發生緊急變故,蕭何身系一國安危,容不得有半點閃失,所以不得不立即殺掉韓信,不像英布的事還處在似是而非的境地,可以從容謀劃。
由此可見,當時局勢危如累卵,蕭何根本不用呂雉等人逼迫,他必須快刀斬亂麻啊。
于是假稱大王已打敗陳豨全勝而回,在京官員都要去長樂宮祝賀。
因為怕韓信又稱病不來,蕭何還親自給韓信寫了封親筆信,只有四個字,上面說:
雖疾,強賀。
盡管有病,但最好還是入宮稱賀,否則,大王一定會起疑心的。
蕭何一向老實,又是韓信的恩人,一輩子被韓信視為知己,信任的無話可說,如今蕭何都這么說,韓信還以為蕭何是為他好呢,于是想都不想,起身入宮。
最終在長樂宮為呂雉伏兵誅殺。
韓信臨死之時,長嘆一聲:
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遂滅三族,臨死的時候,韓信才后悔了,后悔什么,后悔沒有在當權的時候造反,然而,一切都晚了。
俗話說,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以韓信的智慧,既然決心忠于漢室, 可為什么還屢次將自己置身于非常尷尬的境地。
蕭何因殺死韓信,所以被后人稱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也經常因此斥責蕭何道德上的虧欠,可根據當時的形勢判斷,蕭何不下手行嗎,因為韓信本事太高,蕭何,作為留守京城,輔佐太子的國之重臣,是容不得有半點閃失的。
所以韓信死后,蕭何傷感會有,但后悔,肯定不會,因為他自己會覺得,殺死韓信,是對漢室立下的大功。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