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柴胡(一兩五錢) ,炙甘草、黃芪、炒蒼術、羌活(各一兩),升麻(八錢),人參、黃芩(各七錢),炒黃連(五錢),石膏(少許,夏天用少量,其他季節不用)。早飯后、午飯前,隔天服一劑。補脾升陽瀉火,主飲食損胃,勞倦傷脾,火邪乘之而生大熱。
服藥的時候,適宜少吃,適宜吃有營養的食物(藥膳)。服藥后,忌說話一二個時辰左右,以及忌酒、濕面、大料物(調味劑)之類,避免濕熱的食物會助旺火邪而損傷元氣。也忌冷水以及寒涼淡滲的食物和各種水果,避免陽氣不能健旺地生發。
適宜吃溫暖的食物,以及滋味薄的食物,這樣可以助長陽氣。
大概這種治法和這個方劑,是想要讓陽氣升浮罷了,如果用的滲泄淡,這些都是滋陰的藥,屬于大禁忌。但也有權衡使用的時候。如遇到腎火旺,以及督、任、沖三脈旺盛,就加黃柏、知母,用酒洗后用火炒制,至于分量,要臨病斟酌,不可以久服,避免助長陰氣變成危害。小便艱澀,應當通利小便,大便艱澀,應當通暢大便,這也是從權,通暢之后,就不要再服了。這里雖然制定了食物禁忌,但如果可以吃的食物全部都禁食,那么胃氣會失去滋養,因此也應當從權進食來滋養胃部。
脾胃虛弱,倦怠、懶惰、喜歡躺著,四肢軟弱無力,遇上秋燥的節令,濕熱稍微退卻,身體重,關節疼痛,口苦舌干,食而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嗜食,進食不消化。還有肺病,瀝淅惡寒,憂愁不快樂,面色難看不平和,是陽氣不能伸展的緣故。應當升陽益胃,用升陽益胃湯。
黃芪(二兩)、半夏(脈澀者宜用)、人參(去蘆)、炙甘草(各一兩), 防風(因為秋燥旺盛,因此用辛溫來瀉燥)、白芍藥、羌活、獨活(各五錢),橘皮(四錢),茯苓(小便通利、口不渴不要用),澤瀉(沒有淋癥的不要用)、柴胡 白術、)各三錢),黃連(二錢)。
為什么秋氣旺的時候用人參、白術、芍藥之類反而能補肺?因為脾胃虛弱,肺最受影響,按照季節來補益,容易得力。加生姜約15片,大棗約六枚(去核),水煎溫服,早飯、午飯之間服下。禁忌如前方。
服藥后,如果小便正常但病病情加劇,是不適宜利小便,應當把茯苓、澤瀉去掉。如果胃口變好喜歡吃東西,開始一兩天不可以吃飽,以免胃再次受傷,因為藥力還少,胃氣還不足以轉運升發。要清吃氣味薄的食物,或者吃有營養的食物(藥膳),幫助藥力發揮,增益升浮的氣息,繼而滋養胃氣。
注意不可以吃淡食(飯菜不放鹽),以免損傷藥力,以致幫助邪氣降沉。可以稍微活動形體,使胃與藥得以轉運升發,注意不要操勞,以致胃氣再度受傷。如果脾胃能獲得安靜就最好。如果感覺胃氣已經變得強壯了一點,可以吃少量果,來增加食物和藥的力量。這就是《黃帝內經》說的“五谷為養,五果為助”。
資料來源:《脾胃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