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醫案/醫話/學中醫學臨床的參考文章
類風濕關節炎的調理方法
類風濕,不是風濕。如果分不清楚,去醫院做個相關檢查,就可以知道是否患上類風濕了。
類風濕關節炎這個病,西醫認為病因未明,還沒有徹底搞清楚,只知道它是一個慢性的、以炎性滑膜炎為主的系統性疾病。
其特征是手、足小關節的多關節、對稱性、侵襲性關節炎癥。
患病的女性明顯多于男性,要多2~3倍,而且多是年齡大的女性患病。
這個病會導致關節畸形及功能喪失。而且,患者經常伴有關節外器官受累,比如出現腎臟、心臟的問題,嚴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西醫的病理學發現,此病的病理主要有滑膜襯里細胞增生、間質大量炎性細胞浸潤,以及微血管的新生、血管翳的形成,及軟骨和骨組織被破壞等。
那么,類風濕性關節炎都有哪些癥狀呢?首先,患者會出現體重減輕、低熱及疲乏感等全身癥狀。
然后,會有以下癥狀同時出現:
(1)晨僵
所謂晨僵,就是指早晨起床時,關節活動有不靈活的感覺,一般關節炎都有這個癥狀。
普通的關節炎這個癥狀的持續時間會比較短,一般在半個小時以內,類風濕往往長一些。
(2)關節的改變
①一般小關節容易出現問題。
比如手、足、腕、踝及顳頜關節等;發展嚴重了,還會有肘、肩、頸椎、髖、膝關節等。這和普通的關節炎是有區別的。
一般的關節炎多數是手、膝、髖及脊柱關節易受累,指、腕及其他關節較少受累,而類風濕的最初表現,往往就是這些小關節,如手腕或者手指開始疼痛,這個區別大家要記住。
②關節畸形。
我們看到很多類風濕患者的手指,都是明顯變形的,這就是此病的特點。患者的手足關節往往隨著疾病的發展變形,痛苦異常。
(3)關節外表現
類風濕性關節炎之所以危害較大,除了關節部分疼痛難忍,還因為它對身體臟腑有很大的危害。
這個病會導致人發燒、局部腫脹,同時可能累及心臟、腎臟、呼吸系統等,直至危及生命。所以,曾經有醫學工作者稱此病為“不死的癌癥”,其實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那么,如果我們懷疑自己或家人患上了這個病,該怎么確診呢?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去醫院,做個相關檢查,比如類風濕因子的檢查,就知道是否患上類風濕了。這種檢查非常簡單,但是,多數患者可能都沒有去做。
西醫對此病的治療,也是很有效的,服用西藥,可以立刻消除疼痛。但是長期效果不好,往往一停藥關節就又開始疼,所以不可以作為憑借。
那么,中醫是怎么看待此病的呢?
中醫對此病分型較多,基本上有這么幾種分法:
(1)風寒濕痹癥狀
以風、寒、濕三種邪氣為主,導致患者關節冷痛,疼痛較劇,腫脹難消。舌淡,苔白,脈弦緊。
(2)風濕熱痹癥狀
以濕熱兩種邪氣為主,與前面的證型相反,這是熱證。患者關節紅腫疼痛,甚則痛不可伸,得冷稍舒,或兼身熱惡風。舌紅,苔黃,脈弦滑數。
(3)痰瘀痹阻癥狀
這是正氣不足,導致痰濕瘀血為患。患者關節腫痛日久,漸現強直畸形,屈伸不利,并伴皮下結節,肌削形瘦,神疲面枯,腰膝酸痛,頭暈目花等。舌暗淡,苔薄,脈細或細澀。
(4)腎陽虛虧癥狀
久病正氣必虛。患者關節腫大,僵硬冷痛,惡寒,四肢厥冷,腰酸腿軟,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脈沉遲。那么,對于這些分型,我們治療的效果如何呢?
其實,效果是不理想的。有的時候患者會見效,但是又會復發;有的甚至無效。所以,類風濕是一個非常難治的疾病,算是疑難雜癥了。
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子,是吉林老中醫史鴻濤先生所創。
這個方子的主方是這樣的:
此方可隨證加減,以改動方中藥物用量為主,或將藥物稍加變更。
熱盛為主,可加漏蘆30克,漏蘆清熱而不傷陰;
以寒為主者,可加制附子10克,增強散寒止痛之力;
頑痹證虛、關節變形者,可加當歸20克、制附子10克、伸筋草15克,并改甲珠30克,加強溫補穿透之力。
在應用這個方子的時候,我一般會去掉防己,加上薏苡仁30克、土茯苓30克。
如果患者陰虛明顯,則加生地,一般用到30克左右。
服藥有上火癥狀的,加上知母15克。沒有陰虛或者上火的,則不必加。
方子里面的甲珠,就是穿山甲的鱗片,這個藥一般我很少用,但是如果治療大病,還是可以用的。
只是熬藥太可惜,此藥非常昂貴,可以研磨成粉,每次沖服3克。因為穿山甲是很珍貴的動物。
此方服用,一般1周即可見到明顯效果。堅持服用,長期效果很好。
這個方子最大的特點,就是黃芪的用量大。這里的黃芪是生黃芪,一般我們也就用到30克左右,但是其實這是很有局限性的。要知道,黃芪的力量比較和緩,非大量不足以治病。
清代的王清任,在“補陽還五湯”里面,甚至要用到100多克,這是善用黃芪之人。
至于黃芪為何可以治療此病,主要原因就是,無論是風寒濕熱什么邪氣侵襲經絡,其實都是自己的正氣不足、經絡空虛、衛氣羸弱導致。
所以,此方可以通絡,可以散寒祛濕,可以清除濕熱,但是,正氣是一定要補足的,這是扶正祛邪的路子。
所以《神農本草經》里面說黃芪:“主癰疽久敗創,排膿止痛,大風,痢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
配方:
生黃芪200克、秦艽20克、紅花15克、
桃仁15克、青風藤20克、海風藤20克、
地龍15克、桂枝15克、牛膝15克、
甲珠15克、白芷15克、白鮮皮15克、
甘草15克、薏苡仁30克、土茯苓30克。
用法:
以沒過藥物并超出一個指節深度的水,熬開鍋20分鐘后,將藥汁倒出,再加入沒過藥物超出一個指節深度的水熬開鍋20分鐘后倒出藥汁,如是3次,將3次的藥汁混合即可。
叮囑:如果患者陰虛明顯,則加生地,一般用到30克左右。
服藥有上火癥狀的,加上知母15克。沒有陰虛或者上火的,則不必加。
而歷代醫家加以發揚補充,使得黃芪的作用得以彰顯,比如清代黃元御說黃芪:“清虛和暢,專走經絡,而益衛氣。逆者斂之,陷者發之,郁者運之,阻者通之,是燮理衛氣之要藥,亦即調和營血之上品。”
我們在藥店里,會看到兩種黃芪制品:一種是炙黃芪,一種是生黃芪。炙黃芪藥性偏溫熱,主要是補中;而生黃芪,黃元御認為其藥性是涼的。
從我們的實踐來看,也確實很少見到吃生黃芪上火之人。生黃芪的作用,則主要是走經絡,走體表,補衛氣,祛除風邪。所以這個方子里面用的是生黃芪。
羅博士叮囑
這個方子服用的時候,最好請附近的中醫幫助加減。
生黃芪可以先從100克用起;服用兩三服后,覺得自己沒有問題,再增加到200克。
有的患者反映,服藥后感覺有“力量”在身體里面走,有脹脹的感覺,這就是氣血開始運行的緣故。
很多老中醫都總結過治療類風濕的方子,但是,這個方子是大家公認的一個好方子。
有的中醫自己家人患了此病,就把名醫的方子拿來使用,結果發現其他的方子效果都一般,而這個方子卻療效突出。
其實,最重要的是這個思路,就是扶正祛邪。而扶正這個任務,前人給總結出來了,生黃芪的力量比較大。這樣的經驗,我們是需要繼承的。
記住,這個方子治療的是類風濕,不是風濕。如果區分不清楚,一定要去醫院做個相關檢查。
中醫里面,這種風濕痹痛,分成寒熱兩種。
我們先講講寒痹。
中醫認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所以,一般的受寒引起的風濕疼痛中,往往會有這三個致病因素的影子。
因此,中醫把受寒引起的風濕寒痹,分成行痹、痛痹、著痹三種。
其中風邪為主者,疼痛游走,叫做行痹。
陽氣不足,遇到寒邪疼痛劇烈者,是寒邪為主,叫痛痹。
濕氣為患者,關節疼痛以麻痹為主,重著,關節腫脹,叫著痹。
對于這些風濕疼痛,中醫會根據三個邪氣的程度不同,采取各有側重的方式,有時側重祛濕,有時側重溫陽等等。
但是,作為老百姓的自我調理,我們很難分清哪個邪氣輕,哪個邪氣重,而且,往往疾病也不會按照教科書來出現,所以,我給大家推薦的方法,是三個因素綜合考慮。
一般中醫調理此病,會用很多疏風的藥物,比如白芷、獨活、防風、荊芥、秦艽(jiāo)、羌活等等,但是我覺得現代人氣血虛弱者多,因此我選擇養血的思路在先,先扶養氣血,同時祛風散濕。
那么,下面我就把這個泡腳的方子推薦給大家吧:
熟地六克、當歸六克、赤芍六克、川芎六克、桃仁六克、紅花六克、伸筋草九克、透骨草九克、桂枝六克、茯苓三十克、薏苡仁三十克、桑枝六克、絲瓜絡六克、艾葉六克。
此方熬水半個小時,然后兌入溫水,泡腳,每天最好泡兩次,每次泡二十分鐘即可,一般泡五天為一個階段。孕婦忌用。
這個方子以中醫著名的桃紅四物湯打底,為的是養血活血,中醫有句很著名的話,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這句話給我的啟發很大,我覺得在很多時候,我們面對氣血虛弱之人,往往一味祛風散邪,
可是,因為正氣不足,所以效果往往不夠理想,風散去數日就再來,因為您的正氣不足啊,我經常打的比方是:
您身體的管道里面是空的,您的氣血不占領,外邪就來占領啦,所以,我往往推薦養血為先的思路。
但是,這個方子,大家一定要記住,是受寒就加重的人才能用,這種人舌質的顏色不紅,容易怕冷,受寒以后發病,而且局部感覺很涼,一旦受寒,就會加重。
因為此方有溫陽的作用,所以有它自己的適應癥。
但是,這風濕可沒有那么簡單,還有一種風濕痹痛,我們是要警惕的。那就是熱痹。
這種熱痹,是人體感受了濕熱之邪而出現的病癥,此時患者會舌質紅,關節會紅腫,患處的溫度甚至都會升高,疼痛嚴重,遇到熱更重,同時口渴、心煩、脈數。
這種情況,多出現在夏天,或者是南方的水邊。
我來到海南以后,就聽說很多老人出現了這樣的情況,這就是濕熱導致的疾病。
這種疼痛,也會在身體的各個關節游走。
前幾天,我出差十幾天,結果回到海南,發現我母親正在被手腕關節的疼痛折磨,保姆說她晚上痛得很,甚至難以入睡,已經很多天了,怕耽誤我的工作,于是沒有告訴我(這是老人常犯的錯誤,其實早期治療才不耽誤事兒)。
我母親來海南以后,基本兩年內沒有什么身體上的問題,除了一次下水游泳導致的感冒,這是唯一的一次出問題了。
我母親自己描述,手腕已經腫了,溫度感覺比另外一個手腕高,
我結合其他診斷,判斷這是熱痹,于是,開了這樣一個泡腳的方子:
生石膏三十克、生地三十克、桂枝六克、知母九克、赤芍九克、桑枝九克、絲瓜絡六克、蠶沙九克、薏苡仁九克、連翹十五克、蒼術九克、忍冬藤九克、梔子九克、黃芩九克、玄參九克、赤小豆十五克、甘草六克。
這個方子也是熬水泡腳,在泡腳的同時用毛巾蘸藥汁包裹患處,同樣也是孕婦忌用。
里面以白虎湯打底,清熱,同時祛濕,熬藥和泡腳的方法與前面的一樣。
其中重用生地,因為《神農本草經》里面就用地黃治療痹癥,而且說:“生者尤良”,經過醫家的實踐,確實不錯。
此方用后,第一天疼痛去掉了一半,第二天母親說去掉了百分之九十,第三天自己就沒有再提此事,我問,她說基本好了。
我于是叮囑保姆再買三副,里面的藥物分量,除了生石膏和生地,其余都改成六克,清除余邪。
這種熱痹,我在東北時見的不多,現在在海南,卻經常聽說有老人存在這樣的問題,這就是各地自然條件不同,導致的疾病也各有特色啊!
所以,當大家身體出現這樣的問題的時候,建議去醫院請中醫來幫助分析調理一下,我所提供的,只是一個思路。
這個泡腳的方子,我也推薦給大家,如果患處的疼痛遇熱加重,在不方便求醫的地方,您就可以試試。
在讀完這篇文章后,我估計會有很多網友在后面留言,問我西醫診斷的各種風濕類疾病可以用嗎?
我的回答是:
如果確實是風濕類疾病,大家可以根據我講的分辨寒熱的方法,給自己做個區分,然后泡腳試試,相信會對您的病痛會有改善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