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維脈概述
(一) 陽維、陰維脈循行路線(圖20-1,圖20-2)
1. 陽維脈
陽維脈,與足太陽膀胱經相合,取穴在腿肚下際,距離地面一尺許的 部位——即陽交穴。
陽維脈起于與各陽經交會之處。
2. 陰維脈
刺飛揚之脈,其部位是在內踝上五寸,足少陰之前,與陰維脈相會處 ——即筑賓穴。
陰維脈起于與各陰經交會之處。
(二) 維脈病證
奇經八脈之病證,以維脈病最難理解。陽維的病證是什么?《難經·二十九難》說:“陽維為病苦寒熱。”古人說得就這么簡單。為了更好地理解維脈病證,在此加大討論的篇幅,有必要從陽維生理功能談病證。
1. 陽維病證
(1)陽維脈病實證
《脈經·卷二》說:“陽維為衛,衛為寒熱。”說明陽維主維護人體衛表的陽氣,這從陽維脈的循行可以得到佐證。陽維脈起于足太陽之金門穴,而足太陽主一身之表,為諸經之藩籬,統攝營衛,陽維為足太陽之別脈,得太陽氣血資助,蓄溢太陽脈氣,有衛護衛氣主表之功。李時珍說“陽維主一身之表”,關系衛氣之乖逆。
所以,當外邪侵襲,邪犯陽維經脈,衛與邪爭就出現了惡寒發熱證候。 這也就好理解陽維病惡寒發熱,歷代醫家為什么有汗者使用桂枝湯、無汗者使用麻黃湯了。
其實,陽維病衛氣不能衛外的病證與《傷寒論》的太陽經證,在某種程度上幾乎是一回事。從古人論述中我們可以找到相關根據,張潔古說:“衛為陽主表,陽維受邪為在表,故苦寒熱。”仲景說:“太陽病,初服桂枝湯, 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張潔古說:“此二穴, 乃陽維之會也。謂桂枝后,尚自汗發熱惡寒,其脈寸浮尺弱,而反煩,為病在陽維,故先針此二穴。”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陽維衛外功能失調的病證與《傷寒論》中麻黃湯、桂枝湯證在實質上是一回事。
(2)陽維脈病虛證
《難經·二十九難》說:“陽維維于陽。”《難經·二十八難》說:“陽維、 陰維者,維絡于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陽維起于諸陽會也, 陰維起于諸陰交也。”都說明陽維維系全身在表的諸經經氣的流行,而有蓄溢調節作用。不僅如此,陰陽二維脈存在相互對立而統一的關系。陰維脈主營主里,陽維主衛主表,衛陽在外而為固,營陰在里而為守。若因久病內損陰血,陰維失養,陰不戀陽,則營氣失其與衛氣之維系,亦可變化而發為惡寒發熱之證。故久病勞損,每有寒熱內生,是病及陽維。李時珍認為,陽維為病“若夫營衛惵卑而病寒熱者,黃芪建中及八物湯之類主之” (《奇經八脈考·二維為病篇》)。歸納古來醫家見解,復根據臨床所得,陽維病陽虛氣弱,虛損而有寒熱或自汗者,應效法黃芪建中湯意,以黃芪、桂枝、芍藥、炙甘草、大棗、飴糖為要藥;兼有血虛者,當歸補血湯(黃芪、當歸)可選用;兼督脈虛損可配鹿茸、鹿角霜,精枯血虧者配以阿膠、 鮑魚汁頗能應效。
2. 陰維主病
《難經· 二十九難》說:“陰維為病苦心痛”,這是因為陰維維于陰而上行于營分,營又屬血,心主血,所以陰維病變出現苦心痛的證候。王叔和加以補充:“診得陰維脈沉大而實者,苦胸中病、脅下支滿、心痛”,“其脈如貫珠者,男子二脅實,腰中痛,女子陰中痛如有瘡狀。”陰維在手足三陰脈中,與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的聯系較密切,這三條經絡是循行于胸脘脅腹之間的,和陰維能夠相互影響。陰維病變,就出現心胸脅腹間的一切疼痛征象。
據《針灸大全》所載八脈八穴,外關通于陽維,其主治癥有肢節腫疼, 膝部有冷感,四肢不遂,頭風,背胯內外筋骨,疼痛,頭項疼痛,眉棱骨痛,手足熱,發麻,盜汗,破傷風,腳跟腫,眼目赤痛,傷寒自汗,表熱不解。內關穴通于陰維,其主治癥有中滿、心胸痞脹、腸鳴泄瀉、脫肛、食難下咽、腹中積塊堅橫、胸脅攻撐疼痛,婦女脅痛胸痛,結胸里急,傷寒, 瘧疾。
3. 辨經用藥
朱小南《朱小南婦科經驗選》謂陰維主藥:當歸、川芎。
嚴西亭《得配本簞》說:“黃芪主陽維為病苦寒熱。”又說,“白芍主陽維寒熱。” “桂枝走陽維。”從此推論,選藥實從《脈經?卷二》“陽維為衛,衛為寒熱”入手。亦即“陽維主一身之表”(李時珍語),主陽維之藥多有溫陽固表、調和營衛功效。
王旭高治虛損心痛:“陰維維于陰,營陰虛則心痛而舌紅也。”重用當歸(《環溪草堂醫案·虛損門》)。蔣寶素《問齋醫案》治維脈失調不孕:“陰不維陽,陽不維陰,衛失外護,營失中守,寒熱往來七載,經候不能應月盈虧。是以未能孕育”。治選川芎、當歸入陰維。陰維血虧而疼痛,應以四物湯為主,固養血分兼有治心腹痛的功效。
二、維脈辨證病案評析
維脈的“維”字,含有維系、維絡的意思。《難經·二十八難》:“陽維、陰維者,維絡于身,溢蓄不能環流灌諸經者也。”說明陽維有維系、聯絡全身陽經的作用;陰維有維系、聯絡全身陰經的作用。陽維脈維絡諸陽經, 交會于督脈的風府、啞門;陰維脈維絡諸陰經,交會于任脈的天突、廉泉。 在正常的情況下,陰陽維脈互相維系,對氣血盛衰起調節溢蓄的作用,而不參與環流,如果功能失常則出現有關的病癥。
1. 更年期綜合征案
顧某,女,47歲,農民。初診:2001年7月14日。訴月經量漸減少2年,血色紫暗有塊,腰酸,近1個月來,自感神疲乏力,四肢懶動,常有胸悶心悸,心煩,夜寐不安,咽干,偶有頭昏。食納尚佳,二便暢,舌質紫黯,苔薄白,脈細右澀。辨證:年屆更年,奇經為病,八脈失調,宗氣不足,血脈瘀阻。治擬活血化瘀,通調八脈。
生黃芪30g,炒白芍15g,桂枝15g,全當歸15g,川芎15g,丹參15g,益母草15g,生熟地黃各15g,杜仲15g,枳殼15g,生甘草3g。7劑。
7月21日二診:心悸、胸悶減輕,舌紫暗,苔白膩,脈沉細。原方去生地黃,加升麻10g、炒白術15g,升提維系陽氣。服藥3周后,舌質轉紅,諸癥悉減,后又加減治療1個月而愈。
【承小敏,張劍秋.以“奇經病”辨治雜病的經驗.中西醫結合學報,2003, 5 ( 1 ): 65】
原按:更年期綜合征常涉及多臟器、多經絡之病癥。張老用“奇經為病,八脈失調”八字加以概括,闡明了其病機特點。用陽維脈主藥黃芪、白芍、桂枝和陰維脈主藥當歸、川芎配合治療,收到較好療效。
2. 低熱案
王某,女,43歲,1991年10月15日就診。主訴低熱20余日,經查血、尿、胸透等均無異常發現。已用解熱、抗生素諸藥及掙脈滴注復方氨基酸等皆乏效。現面色萎黃,體質瘦弱,低熱以入暮較高(37.8℃),并畏寒,口干不欲飲水,少納乏味,舌淡、中后呈白黃膩苔,月經如常,脈緩小。此乃陽明氣虛,陽維脈失調所致,方以補中益氣湯加白薇,服5劑。
二診:低熱略減,而日暮仍惡寒,苔已化薄,乃予黃芪建中湯:
黃芪15g,桂枝10g,白芍15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棗5枚。
煎成加白糠3?4g。
服1周后,寒熱均不再復作。
【朱祥麟.奇經病醫案六則.中醫雜志,1996, 37( 9 ): 527-529】
原按:《難經·二十九難》說:“陽維為病苦寒熱。”陽維主衛主表,陰維主營主里。今患者中州陽明氣虛,無以充煦陽維,故二維失諧而病低熱畏寒;日暮脾土主時,土氣不足,其時病益里。首方用補中益氣益脾升陽以充煦陽維,加白薇以化解蘊熱;接方建立中氣,充虛起衰,使陽維脈實,其病乃愈。
3. 產后腰膂刺痛血淋兼有寒熱案
《杏軒醫案·輯錄》:“鮑蒔春部曾尊堂,血枯久傷奇經。產育多胎,沖任受虧,兼之自乳、陰血更耗,恙經年遠,腰膂刺痛,轉側維艱,小便血淋,痛引少腹搐摩其故,非特血氣之傷,而且奇經亦損,故歸、養陰,參、芪益氣,均無靈效。沖脈起于氣街,任脈起于中極之下,淋痛諸候,必有所關,即寒熱一端,亦陽維為病耳,病由血海空虛,損及奇經八脈,尋常藥餌,諒難奏功,宗《內經》血枯,治以四烏賊骨一蘆茹丸。”
評析:患者產育多胎,兼之自乳,乳亦精血所化,以致營血虧損,復因血淋日久,陰血更耗,損及奇脈。營陰不能戀陽,以致“陰不維陽,陽不維陰,衛失外護,營失中守,寒熱往來”。方用烏賊骨益腎入奇脈,以生精化血,茜草色赤入奇經,和血生血,俾營陰足自能戀陽,陽維維于衛, 則寒熱自除矣。
4. 胃痛案
瞿某,女,45歲。患者素有腎病史7年,曾有2次上消化道出血,經中西藥治療而愈。上消化道鋇透和胃鏡均診斷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半年來胃疼痛有定時,疼在空腹,得食則緩,喜得熱飲、熱敷、熱按,泛清水、酸水,伴有午后低熱,畏寒,納差,苔薄舌淡,脈細。證屬失血之后, 氣血雙虧,累及奇經,二維受損,脾胃陽虛為患。擬法補益二維,健中和胃。方用當歸補血湯合黃氏建中湯復方圖治。處方:
阿膠(烊化)10g,當歸10g,黃氏30g,川桂枝5g,炒白芍10g,炙甘草5g,大棗5枚,飴糖20g,延胡索10g,陳皮5g。
服藥10劑,疼痛減輕,余癥尚存。又繼服20劑,脘部疼痛基本消失, 畏寒亦輕。后服建中合劑3個月,諸癥全除,半年后隨訪未發作胃脘疼痛。 從事正常工作。
【邵性麗.奇經虛證治驗5則.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 12 ( 1 ): 25-26】
原按:《難經》曰“陰維為病苦心痛,陽維為病苦寒熱。”本患者有胃病史七載,曾2次上消化道出血,致使血海空虛,奇經受損。脘腹疼在空腹之時,喜得熱敷、熱飲,且喜按,有時泛吐清水、酸水,示脾胃陽虛損及陰維。又午后低熱、畏寒示陽維氣弱,虛損不足。《得配本草》附錄奇經藥考中認為陽維主藥有三:一曰黃芪“主陽維為病苦寒熱”;二曰白芍“主陽維寒熱”;三曰桂枝“走陽維”。陰維主藥:當歸養血活血兼止痛。本方綜前人之教以當歸、黃芪、桂枝、炒白芍為主藥補益氣血,溫補脾陽,緩急止痛,調復陰維,陰維得復,諸癥全除。
5. 寒熱案
沈,背寒鼓栗而后發熱,二便頗利,并不飲渴,入暮倚枕,氣自下沖, 嗆咳不已,脈空大,按之不鼓,肌銷神鑠,是煩勞傷陽。寒熱起于戌起丑衰,解時無汗,非外感表證顯然。溫養營分,立方滲于奇脈,宗陽維為病苦寒熱之例。
川桂枝 鹿角霜 當歸 炙草 生姜 南棗
又,進通和營分兼走奇脈二劑,寒熱已止;且操持煩心,皆屬傷營耗氣,未免滋擾反復。經謂心營肺衛已虛,都是上損,立方不越益氣養營矣。
人參 茯苓 廣皮 炙草 炒白芍 當歸 棗仁 生姜
(《種福堂公選良方·續醫案》)
評析:這是葉案中用桂枝湯加減治療虛勞發熱的一個完整病例,每晚先寒后熱,解時無汗,咳喘不已,肌消神萎,脈空大,為煩惱傷陽,陽維失護之證。葉案取桂枝湯去白芍,加鹿角霜通陽、當歸和營,2劑后寒熱即止。為防復發,續于補養氣血以善后。由此可見,葉案中常用桂枝湯或小建中湯治療虛勞發熱,確有良效。
6. 月經前期案
脈澀,經亭先期,脘痛引及腰髀,不時寒熱,此二維為病也,良由營血不足耳。
鹿角 當歸 茯苓 杞子 紫石英 茴香
(《未刻本葉氏醫案》)
評析:本案系由下元陰傷及奇經,維脈失護,以致不時寒熱,食減,腕痛引及腰髀,脈澀。方中人參、鹿茸、紫石英溫補陽氣,當歸、補骨脂補養陰血,茯苓引藥下行。全方有大補腎中陰陽及奇脈之功。葉氏說:“先傷真陰,忌用桂、附之剛,溫煦陰中之陽,能入奇經者宜之。”
7. 痹證案
唐嫗 右后脅痛連腰胯,發必惡寒逆冷,暖護良久乃溫,此脈絡中氣血不行,遂至凝塞為痛,乃脈絡之痹癥,從陽維陰維論病。
鹿角霜 小茴香 當歸 川桂枝 沙苑 茯苓
(《臨證指南醫案·痹證》)
評析:葉氏說:“肝腎下病,必留連奇經八脈,不知此者,宜乎無功”, 可見腰腿足膝痹證久治不愈,葉氏往往慮其累及奇經八脈,治則提出:“先通營絡,參之奇經為治,考古圣痹獨取陽明,惟通則留邪可拔耳。”“脈絡中氣血不行,遂至凝塞為痛,乃脈絡之痹證,從陽維陰維論病。”其治奇經之法離不開陽明藥,用歸、芎、桂、苓以調和營衛,但擅用血肉有情之品如鹿筋膠、羯羊膠、牛骨髓、豬骨髓等溫補奇經,用鹿角霜、鹿角、鹿茸溫通奇經,用川椒、小茴香等氣味辛香引藥入奇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