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793年8月22日 ,清代詩人龔自珍誕生。
那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那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兩種風格的詩詞,都是出自一人之手——清代詩人龔自珍。
出生自書香門第之家的龔自珍,他的詩歌是不受格律束縛,直白揭露黑暗、思維極具深度,但又情感豐沛、孤獨悲涼、浪漫瑰麗的。
龔自珍是“情種”。
這份情有愛情,也有對國家的感情。
龔自珍的感情經歷也如同他的詩歌一樣,多彩豐富。在清代,龔自珍有兩段感情故事幾乎已經是從都城到杭州,人人皆知的八卦了。
這段感情是由龔自珍的一首詩詞引發的八卦新聞,在清代傳播一時,甚至在民間被稱為“丁香花公案”。
這位顧太清女士來路可不小,顧太清是《還珠格格》里五阿哥的兒子榮格郡王綿億的兒子,貝勒的側夫人。
在貝勒逝世后,詩詞可嘉、容貌明艷的顧太清恢復了與詩詞圈文人的來往。經常在家中宴請京中詩壇名士,頗有名氣的詩人龔自珍便是其中之一。
龔自珍《已亥雜詩》有一首詞:
“空山徙倚倦游身,夢見城西閬苑春。一騎傳箋朱邸晚,臨風遞與縞衣人。”
這首詩乍看之下并無礙,但是龔自珍自己加了一句注釋:“憶宣武門內太平湖之丁香花一首。”
這就讓京城的有心之人利用這句話,認為龔自珍和顧太清有超越詩友的交集,并在京城擴散這一消息。
他們認為第一:龔自珍注釋里那句太平湖畔的丁香樹的旁邊,就是貝勒府。第二:“夢見城西閬苑春”里面的春,正好對應了顧太清的本名:顧春。
不過這些傳言也并非沒有根據,但是要說龔自珍到底是夢見了丁香,還是夢見顧春?詩詞也無法作為確鑿的證據,不過是文人和百姓之間偶爾談及的八卦罷了。真相如何,我們都不得而知。
但是我們知道的是,顧太清的身份畢竟尊貴,這段似真似假的感情一定是沒有結果的。
48歲的龔自珍在一次宴會上,對這個活潑大方、玲瓏圓滑的蘇州女子一見鐘情,最重要的是,她叫靈簫,雖然靈簫是一位風塵女子。
龔自珍在很小時候,得過一種聽不到簫聲就犯病的怪病。后來在他的詩詞里,簫劍就成為了兩種理想境界的化身。
所以面對這樣一個年輕美麗、善于逢迎的風塵女子,他前半生歷經的挫折、無數的悲哀失意、對國家前途和官運的失望,好像一瞬間都被治愈了。
欣喜若狂的龔自珍覺得,這世間恐怕再也遇不到這樣的玲瓏女子。
那時的龔自珍在京是有一妻一妾的,但是礙于龔自珍的名氣,靈簫當然會抓住這一機會贖身。
靈簫一面鼓動龔自珍為她贖身,一面又為自己將來進入龔府后的地位和名分做準備。
帶著這樣的目的,靈簫表現出了性格里勇敢、積極、向上、靈氣逼人的一面,這與48歲的龔自珍消沉、悲觀的性格形成了鮮明的互補。
終于,帶有家眷的龔自珍,毅然決然地選擇靈簫這個“溫柔鄉”作為最終的歸宿。
他曾寫下這樣的詩句:“設想英雄垂暮日,溫柔不住住何鄉?”,這便是他選擇靈簫的原因。
短短兩句話,卻已經決定了他一生絕無僅有的寧靜、溫馨的時光。
但這時光是極其短暫的,據說,龔自珍最終死于靈簫的手中,原因是靈簫移情別戀。
龔自珍確實是個多情的人,但他多情都是沉迷于對方的才華、性格出眾。他時常沉迷于一見鐘情的浪漫,時常太過看重兩個人靈魂上的契合,卻忘記了平淡生活的瑣碎,這是身為詩人的他最大的矛盾。
浪漫的龔自珍經常把“落花”放在詩歌中的龔自珍,他也有和落花一樣的心境。
舉世聞名的那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也是表達龔自珍想用自己的綿薄之力,并滿懷著變革的熱情,想要去改變現有的社會,想要讓國家更強大。
龔自珍這種心懷國家、積極進取、無私奉獻的人格精神,讀來也確實讓人感動。
不過前半生的龔自珍雖然滿懷激情,但是在職場上一點也不得意。
他雖然是改良主義的先驅者。27歲中舉人,38歲中進士。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著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
但是龔自珍48歲辭官南歸,仕途失意,那份激情也漸漸消退,清代也慢慢走向下坡路。次年,他暴卒于江蘇丹陽云陽書院。
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詩詞近800首,今人輯為《龔自珍全集》。著名詩作《己亥雜詩》共315首。
龔自珍是“情種”。
這份情不光是愛情,更是對國家的感情。
龔自珍的滿腔激情的為國奉獻的思想,就在清代社會的打壓中,漸漸磨滅。
一生志氣,卻結局悲涼。
龔自珍人生悲劇,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劇。
-
關注西安古西樓~??
在這里,傳遞中外文化,我們只帶你遇見靈魂深處的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