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原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識本經。
注釋:
1) 要交正:要指重要。交指交接,即指十二經,經與經之間陰陽配偶,表里相交。
2) 識本經:“根據主癥的經絡的變化去認識受病的本經”(陳璧琉)即“以證辯經”取表里相通的相應配穴。如肺經的太淵和大腸經的偏歷表里相配,原絡相通治肺臟疾患。眼病治太沖、光明之類皆是。
提要:本段的重要精神是論述十二正經、陰陽配偶、表里相通的配穴法。與“以證辯經”識病定經的取穴規律,也是治療疾病求得“速效之功”的重要法則。
101 原文:推于十干十變,知孔穴之開闔;論其五行五臟,察日時之盛衰。
注釋:
1) 推:指推算“靈龜八法”的具體方法。
2) 十干:即十天干(天之主干)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葵,也是古代用來記別年月日的符號。
3) 十變:楊繼洲:“逐日臨時之變也”就是知道當天日干基礎上求時干的方法。以第一個時辰—子時為主,逐時向下,以順鐘轉推排。如甲日、戊己日的子時是甲子,而丑時是乙丑,寅時是丙寅等等。
4) 開闔:楊繼洲:“得時謂之開,失時謂之闔。”自然界與人相應,氣血依周期性流注不息。在經絡流行灌注的形態,猶如海水潮起潮落的起起伏伏,開時氣血偏盛,闔時氣血偏衰。
5) 論其五行五臟—十干與五行配合五臟。如東方甲乙(木)與肝臟相聯系;南方丙丁(火)與與心臟相合;中央戊己(土)與脾臟相應;西方庚辛(金)與肺臟相關;北方壬葵(水)與腎臟相系。兩者聯系形成了十干與五行五臟的聯合配屬的關系。
6) 察日時之盛衰:楊繼洲“得五行生者旺,受五行克者衰”。《素問·臟氣法時論》作了具體全面論述:“病在胃,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長夏,長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腎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腎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靜。”
102 原文: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見幽微。
注釋: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陽經(手足三陽經)每經在肘膝以下分布井、滎、俞原、經、合六個穴位。六經共三十六穴。陰經(手足三陰經)每經在肘膝以下分布五個穴位。六經計三十穴,陰陽經相合總數為“六十六穴”。即臨床上使用“子午流注”針法,根據晝夜陰陽氣血流行注入形態的變化,注重逐日按時取穴的方法,利用元氣與營衛推助血液運行于經脈之中,影響幽深微妙。通過針刺開穴,達到調整機體陰陽偏盛,扶正祛邪的目的。
提要:本段申述“子午流注”納甲法,配合肘膝以下五腧穴,在臨床上方見幽深原理和微妙作用。
103 原文:一時取十二經之原,始知要妙。
注釋:
1) 一時取十二經:即一經配合一個時辰的法則。
2) 原:指原穴,是本原之氣(原氣),原氣作用匯聚之處。原氣(元氣)產生于臍下,腎間動氣,同營衛相并運行于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之中。《難經·六十六難》:“然臍下腎間動氣,人之生命,十二經之根本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運行諸氣,經歷五臟六腑······五臟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提要:此段的主要內容是繼“子午流注法”的另外一種穴法。它以十二經脈循行,陰陽順逆的承接順序,逐一去分配每日十二個時辰,元氣并營衛氣血在十二經脈中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的運行不息。以手太陰經為起點,寅時注肺,卯時注大腸,辰時注胃,巳時注脾,午時注心,末時注小腸,申時注膀胱,丙時注腎,戌時注心包絡,亥時注三焦,子時注膽,丑時注肝,至此復又注肺。這種取穴法,不論在何日任何一個時辰,只要在它相配合的某經原穴針治。原穴流注本經疾患,有虛實皆拔之的雙關作用,如寅時注肺,取手太陰肺經原穴太淵,卯時注大腸取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合谷,即所謂“一時取十二經,始知要妙”。
104 經絡各論
一 經絡定義及其作用:略
二 經絡的循行程序:歌訣:肺大胃脾心小膀,腎包三焦膽肝詳。
十二經以肺經為首,循序相傳,盡于足厥陰肝經,而又傳于肺,終而復始,是為一周,如此,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的運行。營行脈中,始于肺經。“食入于胃,濁氣歸心,源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百脈會于肺,全身血均流注于肺,再輸送到全身百脈。
三 經絡走向:手之三陰,胸走手;手之三陽,手走頭;足之三陽,頭走足;足之三陰。足走胸腹。
四 診斷方面:
《靈樞·經脈篇》“任脈者,所以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可根據病機和癥狀結合經絡循行部位和所聯系臟腑,作為診斷依據。如前額頭痛屬陽明,偏頭痛屬少陽經,后頭疼屬太陽,頭巔頂痛伴兩脅及少腹痛,屬厥陰肝經。不同臟腑病變,也可反應在所屬經絡穴位上。如肺病,有時可在中府、肺俞有壓痛或局部皮膚變異,如皮膚隆起、凹陷、松弛、結節、索狀物等,又如臨床診脈獨取寸口及望指紋,因寸口及食指內側均系手太陰肺經所過,“肺朝百脈”為十二經脈匯集的地方。
五 治療方面:
1)循經取穴治療疾病,這是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則而取穴治療的。正如“四總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2)病在經絡內臟者可取皮部,據“十二經脈者皮之部也”“欲知皮部,以經為紀”的理論。如經絡內臟有病可治皮部,如皮膚針叩刺皮膚,皮內針埋藏于皮內均是通過皮部作用。
3)《靈樞·宮針篇》“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凡經絡郁滯痹阻為患,可絡脈出血,以除其邪。如少商刺血治耳疾,委中刺血治扭傷,太陽刺血治目赤等。
4)病在經筋者取阿是:經筋病多表現筋脈拘急,強直抽搐,以痛為輸,但避其內臟以及大血管。
105 關于《靈樞·經脈篇》“是動”病,“所生”病之成見。
1)“是動”病:作者認為:“多為急性病,多為實證”,為“正盛邪實的實熱癥······”外邪在“動”以圖侵入人體:人體在“動”以抗邪外擊,所以古人用了一個“動”字。如肺經肺脹滿;大腸經盛通頸腫;小腸嗌痛咽腫;足陽明胃經登高而歌,棄衣而走;心脾經,舌本強,胃脘痛;心經心痛渴而欲飲。
2)“是動”病也有急性發病的虛證。如是動饑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有血······腎病多虛,故古人有“腎無實邪”。
3)“是動病”是疾病發展的早期階段或急性階段,其病情或輕或重,“所生病”多是疾病中后期,慢性階段或較重階段是病邪入里損及臟腑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