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巧妙的榫卯結構 |
古代的木工技藝一直是中國古典家具中令人神往的一面,木工運用巧妙的構思創(chuàng)造出傳奇般的榫卯結構。中國工匠從基本的榫卯結構中天才地發(fā)展出千變?nèi)f化的各種形式。隨著對中國古典家具的深入研究,新的榫卯結構仍不斷地被發(fā)現(xiàn)中,而且往往是復原工作中的木工贊嘆不已。 夾頭榫結構 夾頭榫是從北宋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桌案的榫卯結構,實際是連結桌案的腿子、牙邊和角牙的一組榫卯結構。把高桌的腿足造成有顯著的側腳來加強它的穩(wěn)定性,又把柱頭開口、中佳“綽幕”的造法運用到桌案的腿足上來。制作時在案腿上端開口,嵌夾兩段橫木,將橫木的兩端或一端造成開口式樣,繼而將兩斷橫木改成通長的一根,這樣就成了夾頭榫的牙條了,最后有在牙條之下加上了牙頭。其優(yōu)點在于加大了案腿上端與案面的接觸面,增強了剛性結點,使案面和案腿的角度不易變動,同時又能把案面的承重均勻地分布傳逸至四條腿足上。較常見的有五種:
一些善于應變的木工會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單獨連結牙頭。有些是云形牙頭用載榫嵌入牙條來固定;也有合掌榫結構;還有銀錠形榫結構。銀錠形榫結構是指用一銀錠形榫鎖住整個插兼榫的牙頭,牙頭的背面有一道淺槽固定住桌腿。 夾頭榫是案形結構的主要造法之一,也是明及清前期家具最常見的兩種形式。 插肩榫結構: 插肩榫的外形和夾頭榫不同,大在結構上差別不大。其腿足頂端出榫,和面子結合,上截也開口,以備嵌夾牙條,腿足上截外皮削出斜肩,牙條與腿足相交處,剔出槽口,當牙條與腿足拍合時,又將腿足的斜肩嵌夾起來,形成齊平的表面。這種造法由于腿足開口嵌夾牙條,而牙條又剔槽嵌夾腿足,使牙條和腿足扣合的很緊,而且案面壓下來的分量越大,牙條和腿足扣合得越緊,使他們早前后、左右的方向上都錯動,形成穩(wěn)固合理的結構。插肩榫是案形結構的主要造法之一。 粽角榫結構 家具的每一個角用三根方材結合在一起,外形近似一只粽子的角而得名。粽角榫運用在桌子、書架、柜子等家具上,整個美觀是它的特點,不過榫卯過分集中,若用料小了,難免影響堅實。 丁字形結合結構: 丁字形結合的例子特多,大自桌或大柜的棖子和腿足的連結,次如衣架或四出頭官帽椅的搭腦、扶手和腿足的相交,或杌凳橫棖、椅子管腳棖與凳椅的腿足的相交,小至床圍子、桌幾花牙子的橫豎材攢接。 先說圓材的丁字形結合,如橫豎材同粗,則棖子裹外皮做肩,榫子留在正中。如腿足粗于棖子,以無束腰杌凳的腿足和橫棖相交為例,倘不交圈,則棖子的外皮退后,和腿足外皮不在一個平面上,棖子還是裹外皮做肩,榫子留在月牙形的圓凹正中。倘交圈的話,一圈椅的管腳棖和腿足相交為例,棖子外皮和腿足外皮在一個平面上,造法是棖端的裹半留榫,外半做肩。這樣的榫子肩下空隙較大,有飄舉之勢,故有“飄肩”之稱。北京匠師又因它形似張口的蛤蟆,故又稱之曰“蛤蟆肩”。 方材的丁字形結合,一般用交圈的“格肩榫”。它又有“大格肩”和“小格肩”之分。“大格肩”即宋《營造發(fā)式》小木作制度所謂的“攛尖入卯”。“小格肩”則故意將格肩的尖端切去。這樣在豎材上做卯眼時可以少鑿去些,籍以提高豎材的堅實程度。同為“大格肩”又有帶夾皮和不帶夾皮兩種造法。格肩部分和長方形的陽榫帖實在一起,為不帶夾皮的格肩榫,它也叫“實肩”。格肩部分和陽榫之間還鑿剔開口,為帶夾皮的格肩榫,它也叫“虛肩”。 丁字形結合也有不用格肩的所謂“齊肩膀”的造法,又名“齊頭碰”。往往在橫豎材一前一后并不交圈的情況下才使用。如果橫豎材均為方材,又是在一個平面上,那么只有粗糙的家具才不格肩,而用齊肩膀。值得注意的大精致的明及清前期的椅子,多數(shù)四面全用格肩榫,較粗糙的則正面用格肩榫,側面和背面用齊肩膀,更為粗糙的四面一律用齊肩膀。由此可知在工匠心目中,齊肩膀是簡便而不大受歡迎的一種造法。 丁字形結合的榫卯有“透榫”和“半榫”之別,透榫的榫頭穿透榫眼,斷面木紋外露。半榫的榫頭不穿頭榫眼,斷面木紋不露。透榫比較牢固,不如半榫整潔美觀。 “裹腿棖”又名“裹腳棖”也是橫豎材丁字形結合的一種,多用在圓腿的家具上,偶見方腿家具用它,須將棱角倒去。裹腳棖的表面高出腿足,兩棖在轉角處相交,外貌仿佛是竹制家具用一根竹材煨烤彎成的棖子,因它將腿足纏裹起來,故有此名。 格角榫趲邊 椅凳床塌,凡采用“軟屜”造法的,即屜心用棕索、藤條編織而成的,木框一般用“趲邊格角”的結構。四方形的托泥,亦多用此法。四根木框,較長而兩端出榫的為“大邊”,較短而兩端鑿眼的為“抹頭”如木框為正方形,則以出榫的兩根為大邊,鑿眼的兩根為抹頭。比較寬的木框,有時大邊除留長榫外,還加留三角形小榫。小榫也有悶榫與明榫兩種。抹頭上鑿榫眼,一般都用透眼,邊抹合口處格角,各斜切成45度角。凳盤、椅盤及床榻屜都有帶,一般為兩根,考慮到軟屜承重后凹垂,故帶中部向下彎。兩端出榫,與大邊連結。四框表面內(nèi)緣踩邊打眼,棕索、藤條從眼中穿過,軟屜編好后,踩邊用木條壓蓋,再用膠粘或加木釘銷牢,把穿孔眼全部遮蓋起來。 趲邊打槽裝板 “趲邊打槽裝板”此種木工的造法,遠在西周的青銅器上已反映出來了,它是木材使用的一項成功的創(chuàng)造。長期以來,此法在家具中廣泛使用,如凳椅面、桌案面、柜門柜幫以及不同部位上使用的條環(huán)板等等,舉不勝舉。趲邊打槽裝板的優(yōu)點是首先在將板心裝納在四根邊框之中,是薄板能當厚板用。木板因氣候變化難免脹縮,尤以橫向的脹縮最為顯著。木板裝入四框,并不完全擠壓,尤其在冬季制造的家具,更須為木板的膨脹留余地。一般板心只有一個縱邊使鰾,或四邊全不使鰾。裝板的木框趲成后,與家具其他部位連結的不是板心,而是用直材造成的邊框,伸縮性不大,這樣就使整個家具的結構不至由于面板的脹縮而影響起穩(wěn)定堅實。木板斷面沒有紋理,裝板后使木材斷面隱藏起來,外露的都是花紋,色澤優(yōu)美的縱切面。因此趲邊打槽裝板是一種經(jīng)濟、美觀、科學合理的造法。 立柱與墩座的結合結構 凡是占平面面積不大,體高而又要求它站立不倒的家具或家具裝飾品,多采用厚木作墩座,上面鑿眼植立木,前后或四面用站牙來抵夾的結構。實物如座屏風、衣架、燈臺等等。明及清前期墩座常用的抱鼓,為的是在站牙之外又有高起而且有重量的構件,擋住站牙,加強它的抵夾力量。 栽榫和穿銷 在構件本身上留做榫頭,因曾受木材性能的限制,只能在木紋縱直的一端做榫,橫紋一觸即斷,故不能做榫,這是木工常識。如果兩個構件需要連結,由于木紋的關系,無法造榫,只有另取木材造榫,用“栽榫”或“穿銷”的辦法將它們連結起來。 明式家具中使用栽榫的情況有如下幾種:
穿銷不同與栽榫。栽榫一般比較短而且隱藏不露,穿銷則較長,明顯外露,故多用與構件的裹皮,在家具的表面是看不見的。 走馬銷 南方工匠師城之為“扎榫”,它一般用在可裝可拆的兩個構件之間,榫卯在拍合后推一下栽有走馬銷的構件,它能就位并銷牢;拆卸時有必須把它退回來,方能拔榫出眼,把兩個構件分開。因此有“走馬”之名。而“扎榫”則寓意扎牢難脫之意。它的構造是榫子下頭大,上頭小,榫眼的開口半邊大、半邊小。榫子由榫眼開口大的半邊納入,推向開口小的半邊,這樣就扣緊銷牢了。若要拆卸,還須退到開口的的半邊放能拔出。在明式家具和家具擺設品中,翹頭案的活翹頭與抹頭的結合,羅漢床圍子與床身邊抹的結合,屏風式羅漢床圍子扇與扇之間的結合,屏風式寶座靠背與扶手的結合等,都常用走馬銷。 關門釘 極少數(shù)明式家具在榫卯拍合后,用趲打眼,銷入一枚木釘或竹釘,目的是使榫卯固定不動。北京匠師稱之為“關門釘”,意思是門已關上,不再開了。修理古典家具,遇到這種情況時須將釘鑿碎,方能拆卸,否則會把榫卯拆壞。良工制榫實在無此的必要,故疑此乃一般工匠所為,或因當時定制者有此要求,不得已而為之。 以上種種只是中國古典家具榫卯結構之點點,配之以本次展覽中所見,尚有許多待下次祥盡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