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針灸臨床上,有需深刺取效,亦有只宜輕淺而刺可獲效者,除了因證而施,常因施求部位所限或某些針法是以刺皮部為目的而必須用淺刺針法者。一般對于淺刺所用手法往往視為簡易,實為謬誤。茲就淺刺法之源流、常用手法以及針刺形式,作一初步探討。
1 《內經》淺刺針法簡析
綜觀針灸醫學的發展,就針刺方法來說無疑是隨著針刺工具的改進而發展的。《內經》九針的規范使針刺操作和理論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并為針灸醫學奠定了基礎。其后雖經歷了唐宋時期的重灸輕針學術傾向和金元明時期的重視針刺手法,直至近代發展創新了不少針法,但基本上仍沿襲著《內經》九針時期的刺法。筆者認為,如以深刺和淺刺兩大類來概分針刺方法,《內經》的九針和26種刺法中,用于淺刺的工具和針法占有較大的比例,同時也有十分重要的理論闡述,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1 淺刺針具:《內經》九針中除了鋒針、鈹針、員利針、長針和大針,其余四種即針、員針、針、毫針都是可應用于淺刺的針具。并指明九針的不同應用范圍,《素問.針解篇》“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九種針具分別適用于對不同組織的刺激,而針皮(包括揩摩體表和刺絡瀉血)是主要針刺形式之一。
1.2 總結了5種淺刺針法:《內經》中共載述了26種刺法,其中5種屬于淺刺法,即“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揚刺者,正內一,傍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情大者也。”“直針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表者也。”“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半刺者,淺內疾發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這五種刺法都是以淺刺皮部為目的,并以毫針為主要針具來操作,對后世應用毫針淺刺起到了典范的影響。
1.3 從理論上闡明淺刺法的作用:《素問.皮部論》專篇論述皮部與十二經脈,皮部與衛氣的關系,絡脈隸屬于皮部以及刺皮部與刺絡的應用等等,使淺刺法形成了較完整的理論。關于淺刺的作用機理,《內經》是從經脈和營衛學說來加以闡明的,認為“皮者,脈之部”“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明確指出皮部乃是十二經脈所轄屬的一部分,又是絡脈的分區并形成了網狀的分布,是人體御病和調治疾病的重要部位。故“邪客于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于絡脈,絡脈滿,則注入于經脈,經脈滿,則入舍于臟腑也。故皮者有分部不與而生大病也。”(《素問.皮部論》)又指出“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陽也”(《素問.針解篇》),刺皮部可調肺陽而驅部。在應用營衛學說來說明皮部的功能和淺刺皮部的治療作用方面,《素問.痹論》指出:“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疾滑利,不能入于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靈樞.本輸》)因此“審察衛氣,為百病母,調其虛實,虛實乃止。”從上述經文中應領悟其十分重要的一點是淺刺乃取皮氣而調衛氣陽氣,與深刺的取經氣而調營氣陰氣,兩者的作用完全不同,是故有“刺營無傷衛,刺衛無傷營”之明訓。
2 元明時期毫針淺刺法
元明時期是繼《內經》之后在針灸醫學史上發展至鼎盛的一個階段,也是針刺手法有許多創新的一個時期,雖其針法主流是以毫針深刺為主,創立了燒山火、透天涼以及三才法、飛經走氣等操作十分精細的復式補瀉手法,但在淺刺方面,特別以毫針為針具的淺刺法,無論從理論到實踐都有新的創見,擇要舉述如下。
2.1 辨證施針以抉擇針刺深淺:人體皮肉筋骨脈五體應五臟,故刺達應刺之部位以求效,原是《內經》整體觀之本義,明代很多針灸醫家在應用臟腑經脈內外表里相關理論來指導臨床時十分注重辨證施針,如楊繼洲引丁德用語謂“人之肌肉皆有厚薄之處,但皮膚之上,為心肺之部,陽氣所行,肌肉之下,為肝腎之部,陰氣所行也”,“入皮三分,心肺之部,陽氣所行。入皮五分,腎肝之部,陰氣所行”(《針灸大成.經絡迎隨設為問答》),并引申了《難經》“針陽者,臥針而刺之,刺陰者,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滎俞之處,氣散乃內針”之說,在辨別病位所在的同時“更觀元氣厚薄,淺深之刺猶宜”,“脈緩者,淺內而疾發針,脈滑者,疾發針而淺內”(《徐鳳.金針賦》),十分注重辨證而抉擇施針刺之深淺。
2.2 闡述深刺淺刺的不同補瀉作用:認為刺深與刺淺即是一種補瀉方法,并從營衛的內外出入和氣機開闔來闡述深淺不同刺法的補瀉意義。如元.滑壽《難經本義》指出“營為陰,衛為陽,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各有所淺深也,用針之道亦然。針陽,必臥針而刺之者,以陽氣輕浮,過之恐傷于營也。刺陰者,先以左手按所刺之穴,良久,令氣散乃內針,不然,則傷衛氣也。”說明針刺的深與淺,不僅作用不同,手法操作亦相異。楊繼洲則進一步演繹《內經》的迎隨、開闔補瀉法以說明淺深不同刺法的補瀉意義,“但凡針入皮膚間,當陽氣舒發之分,謂之開。針至分肉間,當陽氣封固之分,謂之闔。”“補者從衛取氣,宜輕淺而針,從其衛氣隨之于后而濟益其虛也。瀉則從營棄置其氣,宜重深而刺,取其營氣迎之于前而瀉”(《針灸大成.南豐李氏補瀉》)。
2.3 毫針淺刺法的廣泛應用:《內經》言刺法,較少述及具體手法。《針灸甲乙經》等腧穴專著則又以主要以腧穴定位和主治范圍為主要內容,對某一腧穴的刺灸法僅說明刺幾分、灸幾壯而已。金元明時期醫家不僅在刺法上創立不少補瀉手法,并能在結合腧穴應用方面作較具體的說明,如楊繼洲謂“凡欲行陽,淺臥下針,循而捫之,令舒緩,彈而努之,令氣隆盛而后轉針,其氣自張布矣,以陽部主動故也”(《針灸大成.經絡迎隨設為問答》),確是經驗之談。而盛行于元明時期的透穴針法中,以毫針淺刺透穴的方法,在金人何若愚,元代王國瑞、竇漢卿,明代徐鳳、吳等著作中都有較多記載,其中尤值得研究的是上述醫家應用沿皮淺透法,并非僅施用于頭面手足皮薄肉少之所,在軀干腰腹肌肉豐滿之處亦用淺刺法,如吳《針方六集》中有“針腎俞,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五分”,《針灸內篇》載述明代針灸家凌云在針關沖、少沖、大敦等穴,“針入一分,沿皮向后三分”;針肺俞、肝俞和腹部期門、帶脈等穴“入針一分沿皮向外一寸五分”。顯然是根據“刺陽部者,從其淺也,刺陰部者,從其深也”這一綱要而施行的一種針法。同時,從腧穴學的角度去研究,這一時期的刺法也拓展了對俞穴定位和功能(亦即穴法)的認識。
3 毫針淺刺手法和針刺形式
3.1 適用于毫針淺刺的5種手法:毫針淺刺的進出針、捻轉針等手法雖大致與一般毫針刺法相同,但淺刺法入針淺,在針刺角度、方向和取氣等方面與直針深刺的要求不同,故手法略異,茲介紹5種淺刺的手法。
俯(仰)掌持針法:以拇食中3指持定針柄,用1.5寸毫針時以無名指抵住針身,用1寸毫針則以拇食指持針,以中指抵住針身。在與穴點皮膚呈15~30°角進針時,持針之手取俯掌式,拇指正墊于針柄與皮膚之間,如因患者與術者的體位而適用仰掌式,則以中指墊于針柄與皮膚之間。此與一般毫針深刺的要求扶針以直不同。進針時運用手腕之力或結合指力捻針刺入。
推法:取上述持針法進針后,以拇食2指持針柄,用腕力向前緩緩推進,一般可不加捻轉針,以便體察其針下的松緊度,如針尖部似有障礙感或緊滯感,應調整方向和深度,當推至應刺深度,略提轉針,覺針下不緊不松無痛者為適度。
弩法:當推至應刺深度以后,如針下過于空滑或久留針后需加強刺激者,用拇食指緊持針柄,中指壓住針身,3指同時用力作一按一松謂之弩。
抽法:用弩法而仍針下空滑者,以拇食指緊持針柄,迅速地作小幅度的往上往外抽提,是謂“抽氣”,隨抽而復向下按,謂之添,按以添氣。
點按法:凡皮薄肉少或需直刺而宜淺者,用拇食中3指持針,以無名指抵住針尖相近處,一般露出針尖0.2寸左右,先輕置于穴點上,隨即使動指掌之力向下點按,因有無名指作墊,故按壓時適為予先露出之針尖長度。當按壓進針后繼續用指掌之力一按一松,針尖一上一下如蜻蜒點水之狀,宜反復施行或結合捻轉手法以強刺激。
3.2 毫針淺刺的6種形式:毫針淺刺法有單穴淺刺和組穴淺刺兩種基本形式。
單穴淺刺法有沿皮刺法(《內經》中稱直針刺),如針印堂、攢竹等穴,用挾持押手,引皮乃刺之;毛刺,又名點刺,如刺二間、三間等穴以及在治療皮痹時選取病灶范圍內阿是穴作點刺;浮刺,斜刺而浮之,如針列缺透太淵治咳嗽胸痛,針迎香透四白治面肌痙攣。
組穴淺刺法,也稱淺刺與深刺結合刺法,以鄰近穴組合而用,如揚刺,一名圍刺,正內一而傍四,如治頭巔痛取四神聰透百會,在百會穴用直刺,四神聰四穴均沿皮透向百會穴;傍針刺,直刺一而傍刺一,即一針直刺深刺而另一針作淺斜刺,如治陳舊性腰痛,直刺腎俞穴并傍取志室穴;齊刺,直入一傍入二,即一針直刺深刺、兩傍各淺斜刺,如治發熱咳嗽取大椎穴深刺,再傍取大杼穴作淺斜刺,此法在督脈穴與夾脊穴同用時較常用。
以上僅就應用毫針為針具的淺刺法作粗淺之探討。古代的刺絡瀉血以及近代的梅花針、皮內針、撳針、小寬針和以刺皮部為主的頭針、腕踝針等都屬于淺刺類針法,值得我們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