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緒山,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命途多舛的拜占庭帝國
今天我從歷史的角度來介紹一下拜占庭文明。過去我們常說“言必稱希臘羅馬”,“拜占庭”這個名詞中國人聽得相對少些。
這也不奇怪,“拜占庭帝國”這個名稱在近代以前是沒有的。國內有些學者說“拜占庭帝國”這個名稱所代表的帝國在歷史上不存在,這也是不符合實際的。比如說我張緒山改了一個洋名,大家能說“張緒山”這個人根本不存在嗎?當然不能。
拜占庭帝國版圖在查士丁尼大帝治下達到極盛
這個帝國在歷史上使用的名稱是“羅馬帝國”,或“東羅馬帝國”,它在文化傳統(tǒng)與精神上,至少在政治層面上,延續(xù)著羅馬帝國的傳統(tǒng)。盡管西羅馬帝國已經(jīng)覆亡于日耳曼人的入侵之中,這個帝國自認為代表了羅馬正統(tǒng)。
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有一種回到希臘、羅馬去的傾向。大家研究希臘、羅馬,認識到東羅馬帝國的特殊性,認為“羅馬帝國”或“希臘帝國”這樣的名稱都不足以概括這個帝國的特征。
君士坦丁大帝向圣母獻上新羅馬城,圣索非亞大教堂鑲嵌畫
1557年德國歷史學家(赫羅尼姆斯·沃爾夫)采用了一個新名稱——拜占庭帝國——來命名這個帝國,因為這個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古稱Byzantium,是由古希臘航海家Byzans在公元前656年建立的。于是,就有了“拜占庭帝國”(TheByzantine Empire)這個名稱。
德國歷史學家赫羅尼姆斯·沃爾夫
東羅馬帝國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帝國類型。在政治層面、政治構架上是羅馬的。但我們也要看到,它跟羅馬帝國的不同。
極盛時期的羅馬帝國領土,囊括了整個地中海周圍地區(qū)。在文化上,它可分為地中海西部的拉丁文化區(qū),與地中海東部的希臘文化區(qū)。
日耳曼人入侵,羅馬帝國西部即拉丁文化區(qū)陷落后,羅馬帝國東部即希臘文化區(qū)仍然繼續(xù)存在,而且官方語言逐漸回歸希臘語,希臘文化又逐漸復興。
在宗教上,這個帝國的信仰是基督教,但與西歐日耳曼國家信仰的天主教不同,它信仰東正教。政治上,它也有很強的東方色彩,吸收了從波斯傳來的政治觀念和哲學觀念。比如說在信仰天主教的西歐,國王(或皇帝)不能被說成是神,但在拜占庭帝國,皇帝可以被稱為神。
查士丁尼一世
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在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遷都以后,逐漸顯露出一些獨特性,所以,學術界一般以公元330年為這個帝國的開端,以1453年土耳其人攻克君士坦丁堡為其終結,共存在一千余年。
在這一千余年中,這個帝國一直處在不安定的狀態(tài)中。自君士坦丁遷都到6世紀上半葉,執(zhí)政的幾位皇帝都是有為之君,他們都有一個理想,即收復被西方蠻族征服的土地。
查士丁尼即位時,國力達到高峰,開始向西方征服,先把被汪達爾占領的突尼斯部分即汪達爾王國滅亡了,然后又征服意大利的東哥特王國,最后把西哥特占領的西班牙一部分也征服了,實際上又控制了整個地中海。
查士丁尼一世時期的羅馬名將貝利薩留
拜占庭帝國的鼎盛狀態(tài),一直保持到阿拉伯興起的7世紀上半葉。拜占庭帝國的邊境防御是非常困難的,東部與波斯帝國有漫長的邊境線,北部是防御蠻族的多瑙河防線。拜占庭帝國在兩個甚至多個邊境線的防御,常常出現(xiàn)顧此失彼的困境。
波斯帝國的繁榮期恰恰與拜占庭帝國同時開始。這兩個帝國的邊境沖突與戰(zhàn)爭非常頻繁,但是雙方都無法吞并彼此,勢力均衡。這種均衡狀態(tài)非常消耗國力。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經(jīng)過多年戰(zhàn)爭,于627年最終擊敗波斯,使其屈服,取得表面上的最終勝利。
波斯薩珊王朝的皇家旗幟
但這種局面沒有長久保持,一股新興勢力將其打破。7世紀中葉,阿拉伯伊斯蘭勢力崛起,拜占庭與波斯這兩個帝國均無力抵抗。拜占庭帝國在地中海東部的領土(巴勒斯坦、敘利亞、埃及)先后被阿拉伯人奪取,波斯帝國也落入阿拉伯人之手。阿拉伯人往西推進,占領北非、西班牙半島,成為控制地中海的強權。拜占庭帝國的領土大致局限在巴爾干半島與小亞細亞。
9-11世紀是拜占庭帝國的第二個繁榮期。這個時期拜占庭帝國在東部邊境與北部多瑙河防線都有一些積極作為,收復了一些失地。但在11世紀下半葉拜占庭帝國又遭遇一個強敵,從中亞進入阿拉伯世界的塞爾柱突厥人。塞爾柱突厥人征服阿拉伯勢力后向小亞細亞突進,于1071年在曼齊刻特擊敗拜占庭帝國大軍,征服了帝國小亞細亞的領土。
1071年的曼齊克特會戰(zhàn)
除了在東部遭受突厥人的攻擊,拜占庭帝國還受到來自西歐同宗兄弟的攻擊,即十字軍的攻擊。塞爾柱突厥占領圣地耶路撒冷以后,西歐各國發(fā)動十字軍討伐穆斯林,從1096年到1270年,前后近200年,八次征伐。
由于受到威尼斯商人的操縱,第四次十字軍竟然轉向了君士坦丁堡,于1204年洗劫了這個城市。經(jīng)此劫難,拜占庭帝國元氣大傷。雖然在1261年收復了君士坦丁堡,但它已是羸弱不堪,根本沒有力量抵抗任何外來勢力。
14世紀以后,拜占庭帝國面臨一個更為強大的敵人,奧斯曼土耳其人。奧斯曼土耳其比塞爾柱突厥更具有進攻性。14世紀末,拜占庭帝國控制的領土,只有君士坦丁堡與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的一小塊地方。
此時如果不出現(xiàn)蒙古勢力的話,拜占庭帝國大概會很快被土耳其滅亡。但是歷史充滿了戲劇性和偶然性。1402年,土耳其軍隊在安卡拉附近被帖木兒擊敗,土耳其的“霹靂”巴耶塞特被俘,土耳其的進攻勢頭被遏制。拜占庭帝國又獲得暫時的喘息機會,茍延殘喘了半個世紀。
蒙古行軍
1453年,土耳其卷土重來,又發(fā)動了新的攻勢。君士坦丁堡的南、北、東三面環(huán)海,西面是高墻,易守難攻。當時土耳其軍隊有20余萬人,300艘戰(zhàn)船,并配有火炮;拜占庭的防御力量只有3000雇傭兵和6000本地士兵。雙方力量眾寡懸殊。但即是如此,靠著優(yōu)異的防御條件,君士坦丁堡居然堅持了53天。
1453年,奧斯曼軍隊攻破君士坦丁堡
后來熱那亞人與土耳其合作,幫助土耳其人從金角灣方向發(fā)動攻擊,君士坦丁堡最終被攻陷,這個存在千余年的帝國覆亡。
如何看待拜占庭帝國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談拜占庭帝國,大家要記住一點,即拜占庭帝國的貢獻,不在創(chuàng)造——它在創(chuàng)造性上貢獻不大——而在于保存。
首先是歐洲視角。從這個視角看拜占庭帝國,有兩點很突出。一是重視拜占庭帝國在歐亞沖突中的角色。拜占庭帝國處于東南歐,位于歐亞交界處。歐洲人認為這個帝國處于歐洲對抗亞洲沖擊的橋頭堡,在千余年時間中,它抗擊了幾乎所有來自亞洲的沖擊,如波斯人、阿拉伯人與土耳其人的沖擊。
穆罕默德二世及其軍隊進入君士坦丁堡
如果沒有拜占庭帝國充當防護堤,減緩這些沖擊的話,歐洲可能是另一番樣子。當然,這種認識中似乎包含著一種文明沖突論的潛臺詞。隨著近些年穆斯林的移民運動,對歐洲形成明顯的沖擊,對拜占庭帝國的這種作用似乎再次受到重視。
另一個是強調拜占庭帝國在傳承希臘羅馬文化上的貢獻。5世紀以后蠻族主導西歐,到11世紀是歐洲的“黑暗時期”。后來歐洲重新接續(xù)希臘羅馬文化主要有兩個渠道。
一個渠道是阿拉伯。阿拉伯人崛起以后,接過了文明的火炬,把大量希臘、羅馬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在11世紀以后,歐洲重新征服西班牙,獲得了很多阿拉伯文的古希臘羅馬著作抄本,將它們翻譯成拉丁文,再次見識了古希臘羅馬文化。
另外一個渠道是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與意大利之間有很多人員交流。君士坦丁堡陷落以后,眾多學者攜帶著古希臘抄本逃到意大利,有力地推動了文藝復興的發(fā)展。
一本7世紀的拜占廷醫(yī)書
在古希臘抄本的人文光輝面前,中世紀神學的“幽靈”消失了?,F(xiàn)代歐洲學者認為,君士坦丁堡陷落以后跑到西歐的拜占庭學者,推動了希臘羅馬遺產的復興,其功績不可抹殺。
其次是東歐視角。現(xiàn)在的東歐斯拉夫國家如保加利亞、俄羅斯,都信奉東正教,屬于東正教文化圈。這個文化圈內的國家接受拜占庭東正教的影響,他們的文字是由東正教教士幫助創(chuàng)造的西里爾文字。16世紀初,莫斯科公國流行一種說法,說莫斯科是“第三羅馬”。這個說法意味著,東正教影響下的俄羅斯人認為,在“第二羅馬”君士坦丁堡陷落以后,莫斯科成為了羅馬傳統(tǒng)的衣缽繼承者。
再次,是希臘民族視角。希臘人認為,拜占庭帝國這一歷史階段是他們民族歷史的一部分,雖然在政權上承認羅馬人的統(tǒng)治,但他們自認為是羅馬政權統(tǒng)治下的希臘人,還有自己民族文化的認同。
希臘火
盡管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統(tǒng)治了,但希臘語保存下來了,古希臘文獻如《荷馬史詩》等被視為希臘民族經(jīng)典的文化典籍保存下來了,民族文化還存在。這些文化元素,構成了1821年獨立戰(zhàn)爭以后構建一個現(xiàn)代希臘民族的資源。希臘人認為拜占庭帝國是他們歷史的一個階段。
當然,我們認為還有第四個視角,即東西方文明交流的視角。拜占庭帝國在它的繁盛時期曾與隋唐時期的中國有過密切交往。研究東西兩大帝國的交流,以及這種交流對兩大文明的影響,也是一個很好的視角。
拜占庭在外交藝術上的創(chuàng)造性
君士坦丁七世(913-959)著有一本《論帝國管理》(DeAdministrando Imperio),是寫給他兒子及其繼承者的,教導他們如何從事外交,對付蠻族。對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政治、外交與經(jīng)濟實力有深刻的論述。
拜占庭在與外族打交道時,外交手腕還是很高明的,知道哪些人可以用金錢收買,哪些人可以威懾,哪些人可以用武力征服,如何以夷制夷。如果邀請對方的使節(jié)來談判,注意從精神上威懾對手。拜占庭皇帝身穿華麗的絲綢服裝,端坐在寶座上一動不動,寶座慢慢升高,讓人仰望而視。
拜占庭皇帝巴西爾二世
皇帝還穿著絲綢的袍子,在燈光下閃閃發(fā)亮,猶如神靈,他的座椅旁邊是機械獅子,發(fā)出恐怖的吼聲;過了一會兒,又出來機械鳥,發(fā)出婉轉的鳥鳴之聲,讓人想象到春光明媚的景色。
諸如此類的種種手段,在對方心理上產生威懾作用,形成拜占庭帝國強大的印象,打消外族覬覦其領土的念頭。
拜占庭在對付外敵的外交藝術上確有創(chuàng)造性。如果談貢獻,這個時期外交上的成就還是比較突出的。
如何看待拜占庭在敵人面前蒙受的恥辱
對拜占庭帝國來講,阿拉伯帝國的興起對它的打擊是最大的。它在亞洲的領土,即地中海東岸的領土包括巴勒斯坦、敘利亞等都失去了,埃及是它的糧倉,從此再也沒有回到它的手中。
有人問,失去土地以后造成的戰(zhàn)線縮短,是不是對帝國的防御更有利?這個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方面是看面臨的敵人,如果是相對弱的敵人,防御線的緊縮可以使自己的兵力集中,但敵人也同樣可以集中兵力發(fā)動攻擊。勝負最終取決于力量的對比。
另一方面,如果說拜占庭帝國在敵人面前蒙受了什么恥辱的話,那么這種恥辱在根本上是它自己造成的。
外部敵人覬覦你的領土,這個危險永遠存在。人是從動物演化來的,有動物性,古往今來弱肉強食的法則并未根本改變,更談不上消除,在古代世界就更赤裸裸。在任何時期,對于任何國家或民族,擺脫“國恥”的根本途徑只有勵精圖治,發(fā)憤圖強,舍此沒有別的辦法。對拜占庭帝國是如此,對其他民族也是如此。
是不是出現(xiàn)了勵精圖治的皇帝就會根本改變形勢?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記住一點:專制制度本身有一個優(yōu)勢,就是皇帝一旦想勵精圖治,或者是連續(xù)幾個皇帝勵精圖治的話,這個帝國發(fā)展趨勢是非常明顯的。
但專制制度的根本性弊端是難以克服的,即在家族世襲統(tǒng)治之下,無法保持皇帝的勤政。“富不過三代”幾乎是定則。
拜占廷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
改朝換代的第一代皇帝通常崛起于草莽之間,多為豪杰俊才,深知民間痛苦,明白“載舟覆舟”的道理,故能勵精圖治;第二代皇帝跟隨其父闖天下,經(jīng)歷過奪權的驚濤駭浪,故能保持勤政,但第三代皇帝大概就難以像前兩代的勤政傳統(tǒng)了,生于深宮之內,長于婦人之手,不諳世事,不知民間痛苦,故民眾餓殍遍地之際還問“何不食肉糜”的情形,并非孤例。
而且,這種制度太容易導致腐敗了。試想:一個人一旦當了皇帝,天下的財物、美色、權力都集中于他一人之手,不想腐敗都不可能。拜占庭帝國無法克服君主專制制度的弊端,它的衰落具有必然性。如果沒有像阿拉伯這樣的強敵,也會有其他的強敵。
滅亡前夕的東羅馬帝國疆域
拜占庭帝國在9-11世紀這二百年能轉守為攻,與當時實行的軍區(qū)制有關。軍區(qū)制在本質上是兵農合一,類似中國歷史上“屯田制”。軍區(qū)制使軍區(qū)主政的首領掌握了必要的財力與人力,提高了防御作戰(zhàn)的效率。但是軍區(qū)制也造成了一個問題,中央政府的財源歸于軍事首領,軍事首領控制了財源,又控制了兵源,對帝國中央政府的獨立傾向隨之產生。12世紀以后,隨著地方割據(jù)勢力的增強,帝國無可避免地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