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們記憶中滾瓜爛熟的順口溜“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可以知道,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并由禹建都陽城即現(xiàn)今河南鄭州登封。
禹是黃帝的玄孫。父系順序按照黃帝-昌意-顓頊-鯀-禹傳承下來。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大禹治水一事。相傳鯀禹父子二人受堯舜二帝之命,解決中原地帶的水患問題。當時的狀況極其嚴重,洪水泛濫,沖垮農田莊稼,吞沒百姓居所,人們生活被天災弄得苦不堪言。
因此鯀、禹身兼重任,肩膀上擔起的是救天下百姓與水火的一座大山。但是大禹父親鯀因能力有限治水九年未見成效,于是大禹接過治水的接力棒,與妻子告別。要知道當時大禹新婚燕爾不到一周,但是心系百姓的他必須要舍小家為大家,于是他和舜的兩位賢臣伯益、后稷一同前去考察現(xiàn)場,他意識到父親鉆進了以“堵”治水的死胡同,反其道而行之,改用“疏”來引導水,使得洪水一瀉千里,匯入東海。
不僅如此他山水并治,將中國分為九州,修整山路,再挖出水道,最后足足花了十三年才終于治水成功,農業(yè)也重新振作起來煥發(fā)生機,人民這才能夠安居樂業(yè)。
大禹也因此受到百姓愛戴,一舉獲得大眾人心。
之后大禹又去討伐了三苗,勝利之后,他所在的夏部族也成了部族首領。按照部落聯(lián)盟的“禪讓”制度即“選賢與能”,舜將王位傳給了禹,禹建立了夏,傳至后代啟時,禪讓制變成了世襲制,至此夏朝就成為中國史上第一個世襲制的朝代。
從大禹治水和討伐三苗可以看出,德政是實現(xiàn)“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的大同社會的關鍵,軍事實力的強盛是治理好國家和維護鞏固好國家安定的關鍵。
所以夏朝最終走向滅亡,既與夏桀的暴政與奢靡有關,也與夏朝國力逐漸衰弱,人們無法樂業(yè)有關。
如果要論夏朝的國力由盛轉衰的起點,就要說到太康失國一事了。
太康也就是啟的兒子,啟是禹的孩子。禹是黃帝玄孫,黃帝被后世奉為“人文初祖”,意思是對中華文明做出偉大貢獻之人。
禹繼承了先輩的優(yōu)良品質,同樣是豐功偉績。其兒子夏啟在禹死后繼位,成為夏朝第二任君王。其實,原本應該繼位大禹的是曾輔佐他治水的伯益,按照往過功就,伯益因為參與治水有功,被優(yōu)先提名,但是夏族因為大禹號召力巨大,身后擁護夏族為王的聲音強勁,所以伯益反而被奪取了繼位權。
但是這違背了禪讓制度,許多部落冒出雜音,表示不滿,其中實力雄厚又覬覦部落最高權的有扈氏抗議最為猖狂,從而掀起了夏啟討伐有扈氏的甘之戰(zhàn)。
實際上,大禹在任時,有扈氏就早已有奪權的想法,大禹也曾宣戰(zhàn)有扈氏,來穩(wěn)固社會安定。所以,有扈氏壓根沒臣服于夏族之心,便借著夏啟新王上任,不懂戰(zhàn)事想要再次奪權。
夏啟率兵出戰(zhàn)長達兩年。第一次敗北后,總結經驗訓練了精良士兵,終于在第二年戰(zhàn)勝有扈氏,鞏固了夏族政權。可以說在練兵和用兵才能上,夏啟是有著不俗表現(xiàn)的。
但同時夏啟又耽于飲食音樂而享樂,可謂摒棄堯舜禹以來的明德傳統(tǒng),開啟了后來夏族君王的奢靡之風。
夏啟死后,發(fā)生了武觀之亂,即夏啟的五個兒子為了爭奪王權的互相殘害的事件。最后由長子太康獲得了繼位權。
太康繼位之后,受父親縱樂之風的影響,不理君王應該承擔的理政之責,越發(fā)任性玩樂。夏族長久以來樹立的首領權威因此受創(chuàng)而大打折扣,后果便是被東夷有窮氏,后羿為其酋長,從西邊進攻奪走了實權。
太康死后,后羿立其弟中康為“虛王”,也就是沒有實權的王。
雖然太康失國,但還是有不少部落包括夏族在內不贊成后羿當政的,他們堅決維護夏族威嚴。
中康死后,其子投奔同為夏族的斟鄩、斟灌二氏族,后羿便從幕后走到幕前,正式宣告自己稱王。
可惜后羿只是一介武將,未能通曉治國理政的智慧,加之天性愛好射箭打獵,掌權后整日游獵。只顧著享樂就算了,總要安排手下得力之人幫他管理國家事務吧,可惜他將賢臣武羅、伯困等人廢官驅趕,反而重用寒浞料理國事。
寒浞從小被父母嬌縱,性格跋扈任性,習慣用拳腳之力搶奪他人之物,擾亂左鄰右舍的平靜生活,鄰居無奈投訴到族長那里,族長一怒之下將他驅逐。但他沒有悔改之意,毫不留戀一走了之,途中聽說有窮氏攻下夏朝國都,便準備去投靠后羿。
后羿被他伶牙俐齒所惑,不顧大臣反對,認他做義子,而寒浞也的確厲害,知自己在江湖名聲不好,到了夏都以后一直謹小慎微,一方面為了取得后羿信任,另一方面則廣交朝中權貴,為日后自己的篡位打下根基。
之后寒浞屢屢?guī)椭篝嗔⑾聭?zhàn)功,深受后羿信任,寒浞的朝中勢力也越發(fā)強大,后來趁后羿外出玩獵的時候,奪取了王權。又由寒浞的兒子澆滅掉了夏族親信斟鄩、斟灌,也殺死了中康之子,好在中康的孫子少康已經懷上。
之后少康出生,長大后帶領剩余的夏族部落,擊敗了寒浞,滅了控制夏都長達一百年東夷有窮氏,史稱“少康中興”。
可以看出夏朝自建都以來,面對的最大威脅就是以東夷族為代表的方國部落的侵犯和騷擾。
等到少康之子杼繼任,他深知東夷對夏族的對立關系,于是大力發(fā)展軍事武器和制造兵甲,使得夏朝國土得以擴張到東海,他在任期間也是夏朝最為繁榮昌盛的時期。軍事力量強大使得東夷族也臣服于夏族,后來直到杼曾孫子泄繼位時,東夷族已經逐步和夏族人同化,于是他將這些部落封為諸侯,成為以后諸侯制的開始。
一直到孔甲繼位,孔甲是少康之后的第八代國君,夏王朝的統(tǒng)治地位才又衰弱下來,原因則是孔甲天性貪玩,同時又沉迷鬼神之說,整日游手好閑卻不理朝政,手下部落知道夏朝大勢已去,也漸漸離他而去,而夏朝的末世君王夏桀則是孔甲的曾孫子。
所以《國語·周語下》說“孔甲亂夏,四世而隕。”
《史記》中說“帝桀之時,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叛夏”
司馬遷《史記》也寫著言“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
等到了夏朝末代皇帝夏桀時,他不僅要對付反叛的方國,以及此時頻發(fā)的自然災害,加之夏桀自身又荒淫無度殘害百姓,早已失去民心。而商湯又已經掌握了青銅器的制作技術,武器更為先進,所以才導致夏王朝最終滅亡。
綜上可知,單純將夏朝的滅亡歸因于夏桀一人的昏庸無道是不客觀的。
孔甲亂政讓少康等祖輩好不容易打下的國運根基遭受沉重一擊,外憂又有東夷部落聯(lián)手商湯卷土重來攻打夏朝,內患有君王不務朝政壓迫百姓荒淫度日,加之夏朝所處時代自然災害頻發(fā),以及商湯青銅兵器的科技領先,四大合力之下,夏朝才終歸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