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講:“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我們想要在職場或商界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就應該按孫子說的,去認真地去了解競爭對手。那么我們怎么能確定真正了解到對手的本質,而不是被對方的偽裝所誤導呢?中國傳統兵法總結了這么幾個判斷指標:
1. 知形勢
古人云:“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隅。”雖然敵友我三方各自的情況可能大不相同,但大家都處于同樣一個環境之中,必然會遇上同樣或類似的問題,因此可能會做出某些相同的反應。因此只要我們認真地去研究市場或職場中的客觀形勢,很有可能會了解到對手下一步的動作。諸葛亮就非常重視這一點,因此他能夠在劉備新野失利之后,果斷地確定“聯吳抗曹”的策略,從而聯合次要對手以對抗主要敵人。
2.知虛實
俗話說:“人窮則志短”。實力,既決定了一個人的活動范圍,也決定了一個人的認知層次。因此,我們在研究競爭對手的時候,要注意了解其真實實力,既不要被其虛言恫嚇所忽悠,也不要被其韜光養晦所麻痹。只有這樣,我們制定競爭策略時,才能夠做到量體裁衣和有的放矢。
3.知動靜
我們在了解對手時,不能光停留在靜態分析,還要注意對其進行動態追蹤,這就是兵法所強調的“知動靜”。如果有條件,最好能夠將競爭對手的一舉一動都盡收眼底,這樣自然不會給其彎道超車的機會。對于這一點,朱元璋就極為重視,因此他不顧非議成立了錦衣衛東西廠專門負責這項業務。
4.知計謀
這一條與前面幾條相比,有著本質的不同。如果說前面三條是手段的話,那么最后這一條就是目的。我們了解對方的環境、實力、動態,都是為了分析對方可能采取什么樣的計謀。因此“知計謀”,是“知彼知己”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們能否做到“上兵伐謀”的關鍵條件。只要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就能夠以最小代價在第一時間,將禍患消滅在盟友狀態。
總而言之,我們研究競爭對手,要做到由表及里,由遠而進,由靜而動,由過去到未來…只要能做到這樣抽絲剝繭式地層層深入分析,即使城府再深的對手,也會被我們一覽無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