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分析
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fā)展理論認為兒童的認識是一步步發(fā)展起來的,并且知識的成長與智慧的成長是一個同步的過程。他將兒童出生后到 15 歲智力的發(fā)展劃分為四個發(fā)展階段,每一個階段的幼兒都有其獨特的認知結構,并且認知結構的發(fā)展是一個不斷建構的過程,每一個階段都是前一階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對前面階段進行改組而形成新系統(tǒng)。
本次的研究對象定為5-6歲學齡前兒童,這是因為5-6歲的孩子處于前運算階段,他們對周圍世界有著積極的求知探索態(tài)度,并且抽象概括能力開始發(fā)展。有的孩子開始能夠想出不同的方法去探求實驗的結果,甚至喜歡把玩具拆開,想看看其中的奧秘,對自然現(xiàn)象的起源和機械運動的原理等開始感到興趣,渴望得到科學的答案。并且這個階段的兒童即將進入學校學習,在這個知識儲備階段對兒童進行編程啟蒙教育,無疑是最佳時期。
當前市場5-6歲編程教學活動開展現(xiàn)狀
本次研究開始前,筆者實地觀摩了某機器人培訓機構的教學活動,對一般的線下校外培訓機構學齡前教學模式有了大致的了解,由于時間和條件有限,這里只做一個簡要的分析和研究,接下來有機會的話將繼續(xù)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校外培訓機構與平時孩子們學習的幼兒園相比,要自由很多,并且每節(jié)教學活動只有3-5個孩子參與,這樣一來,老師可以關注到每個孩子的發(fā)展情況,及時給予指導。
本次觀摩的機構教學活動是以樂高搭建為基礎,然后再延伸到編程知識。教學模式為:
值得注意的是,老師在講解過程中就涉及到編程思維的培養(yǎng),教師有意識地引領學生不停的實踐和反思,旨在培養(yǎng)孩子的操作和行為習慣,逐步追求思維的培養(yǎng)目標。
總之,對于學齡前的兒童來說,專注力和自制力還比較差,因為他們學習方式的特殊性,應以易理解內(nèi)容為主和通過活動的方式開展,而不是像學齡段孩子那樣通過課堂接受知識的灌輸。
在教學活動的實施中,教師不只關注于核心概念的教授,而是將核心概念和實踐共同結合起來,為學生創(chuàng)造豐富且有意義的學習體驗,不僅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計算機科學的概念知識,同時還能為他們提供參與實踐操作的機會。達到一定知識水平后,再根據(jù)其相互關聯(lián)進行系統(tǒng)性的問題分析與解決,有利于學習者知識技能的掌握與計算思維水平的提升。
教學活動目標設定
教學活動目標對于整個教學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CSTA標準中問題分解、問題解決、序列、排序等理念被嵌入學前教育階段的核心內(nèi)容框架中,這些重要理念是學前教育游戲?qū)W習環(huán)境中教學法基本原則所涵蓋的。
目標設定應該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循序漸進。以算法與編程為例,在5-6歲時,學生可以從算法、變量等相對獨立、細小的部分著手,建立對算法與編程的基本認識,隨著學習的進步,學生能夠辨別與歸納問題解決范式,重新組合現(xiàn)有知識與方案,利用一般的、可重復使用的方案來處理常見問題。
隨著學習進程的推進,學生在各方面涉及的概念整體呈增多趨勢,也就是說,學生對各方面內(nèi)容的掌握愈發(fā)深入,同時關注的目標與學習的方式方法也愈發(fā)全面。
除此之外,教學活動目標還應當考慮到學生對其他學科知識和過往所學知識有著不同的掌握程度,要能夠?qū)虒W效果客觀評價。
為什么要學習CSTA標準內(nèi)容
計算思維是編程教學課程的核心,是指將解決方案表達為可以由計算機執(zhí)行的計算步驟或算法的思維過程。計算思維需要理解計算機的功能,制定計算機要解決的問題以及設計計算機可以執(zhí)行的算法,而CSTA標準就是圍繞著計算思維來展開,并且無論是問題解決抑或系統(tǒng)設計,運用基本反映為“確定問題—設計方案—實施反饋—修訂完善”的系列過程。通過學習,具備計算機知識的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具有豐富數(shù)據(jù)的當今世界。
附:CSTA標準3-18歲教學課程涵蓋內(nèi)容
CSTA 標準以核心概念和核心實踐兩部分為基礎,其中核心概念側(cè)重在內(nèi)容領域,主要分為5個方面;核心實踐側(cè)重行為,主要分為7個部分;標準中的核心概念又分解為子概念,供學生進行模塊化學習。
END
參考資料:
http://www.csteachers.org/page/standards
趙蔚,李士平,姜 強,郎咸蒙.培養(yǎng)計算思維,發(fā)展STEM教育——2016美國《K-12計算機科學框架》解讀及啟示[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