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肉高蛋白、低脂肪,物美價廉,做法多樣,新疆大盤雞、四川口水雞、海南文昌雞、云南汽鍋雞……很多地方的特色菜肴都離不開雞。
不過,“雞紅是非多”,雞肉不僅豐富了我們的餐桌,關于它的是非傳聞,也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有人說,雞脖子有淋巴,不能吃;有人說,雞屁股有毒,不能吃;還有人說雞翅尖打了藥,也不能吃……
雞身上到底哪塊肉能吃、哪塊肉不能吃?又該怎么吃好呢?
有句話叫“十年雞頭賽砒霜”,意思是雞頭整天低頭啄食,地上的垃圾、一些重金屬物質都沉積在雞頭里,年數越久的雞所含毒素就越多。
其實,這個說法無論怎么看都站不住腳。首先,正規途徑購買的雞,其喂養飼料、環境都是符合相關規定的,雞吃不到什么有毒有害物質;其次,就算是有垃圾、重金屬,雞吃進去后也是從肝腎代謝,不會積累在雞頭;另外,雞的平均壽命也就7年左右,10歲的雞基本也吃不著。
所以,從正規渠道購買、徹底烹熟的雞頭,想吃還是能吃的。
雞脖子上有一些明顯的小淋巴結節,因此有人認為雞脖子不能吃。
淋巴具有過濾病原體的功能,確實不宜食用。不過大家要知道,淋巴組織在動物體內分布很廣,并不是只有雞脖子上有。而且,淋巴大多分布在皮下,大家其實只要把雞皮去掉,就可以比較放心地享受雞脖子了。
常有人說雞翅尖是給雞打針的地方,容易有藥物殘留,所以吃不得。
但通常來說,雞打針一般會選擇比較松軟的部位,比如雞胸、雞腿等;而且藥物被注射入雞體內后,會擴散到全身,并不會只在注射位置蓄積。
正規渠道購買的雞,養殖者需根據國家標準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疫苗等藥物,并且要嚴格執行停藥期等待藥物代謝掉,一般不會影響食用安全。
雞屁股上有兩個部位:尾脂腺和腔上囊,前者是雞身上的脂肪性腺體,雞會通過啄取它分泌出的脂肪來滋潤羽毛,可能存在炎癥;后者位于雞直腸的上部,是體液免疫的中樞淋巴器官。它們都不適合吃。
不過規范化屠宰的雞,這兩個部位都會被摘掉。所以,如果你是從正規渠道購買的雞肉,那雞屁股可以吃;但如果是在家自己宰雞,那還是不吃為好。
雞心、雞胗、雞肝等雞內臟,如果能做到渠道正規、適量食用這兩點,也是可以吃的。
不僅味道不錯,它們中的一些還有“特殊功效”。比如雞胗,它內壁上一層黃色的“膜”就是雞內金,具有健運脾胃、消食化積等作用;雞肝,維生素A和葉酸含量比很多葉菜還高出許多,對于眼睛、大腦健康等都有一定好處。
雞爪的問題主要在于“胖”。雖然看上去干巴巴的沒什么肉,但雞爪的脂肪含量在雞的各個部位中僅次于雞皮,每百克熱量約為254kcal。吃兩三個雞爪,攝入的熱量就和吃了兩碗飯差不多。
另外,和豬蹄類似,雞爪中的膠原蛋白屬于大分子蛋白,人體吸收利用率低,靠它來美容養顏的想法,勸你也趁早放棄吧!
前面也都說過,雞皮的脂肪含量很高,且皮下可能有淋巴,還是少吃為妙。尤其是肥胖、三高人群,最好別吃了。
除了“能不能吃”,還有很多人在意 “怎么吃”。今天豆苗子特別給大家帶來了雞肉的3個“絕佳拍檔”,搭配食用讓你離健康更進一步!
《黃帝內經》上講“年四十,陰氣自半也”,意思是四十歲以后,身體狀況就開始走下坡路,容易出現乏力氣短、面色蒼白、怕寒畏冷等氣虛的表現。
雞肉味甘、性微溫,具有溫中補脾、益氣養血、補腎益精等功效,是補虛損的佳品,將其和有“補氣第一要藥”之譽的黃芪搭配,可以更好地緩解氣虛癥狀,扶正補虛、強健機體。
黃芪蒸雞
做法:童子雞洗凈用鹽涂抹,雞肚里塞入蔥姜、30g生黃芪,上鍋蒸制15分鐘即可。
雞肉和菌菇是一對“經典搭檔”,不僅美味,對調控血脂也有一定好處。
雞肉的平均脂肪含量比較低,在9.6g/100g左右,而且它的脂肪主要集中在雞皮等部位,很容易分離;菌菇中含有的菌固醇是植物甾醇的一種,它能讓膽固醇異化,從而減少“壞膽固醇”的吸收。
小雞燉蘑菇
做法:雞肉切塊下入鍋中,加蔥、姜、花椒、肉桂、小辣椒、醬油煸炒均勻。將雞樅菌、泡雞樅菌的水、生板栗都放入鍋中,燉至成熟后放入粉絲,待食材全部熟透即可出鍋。
雞肉的蛋白質中,含有非常豐富的精氨酸,這種物質進入體內后會轉化成一氧化氮,而一氧化氮可促使血管擴張、讓血流快速通過,對保持血壓的穩定很有好處。
芹菜葉中含有較多的鉀元素以及一種叫芹菜素的黃酮類化合物,在舒張血管、輔助控壓方面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雞肉三鮮卷
做法:先在餃子皮兩面刷一層油,把7張餃子皮疊在一起,用搟面杖壓成餅皮后上鍋蒸8分鐘。期間將雞肉剁碎,加鹽、生抽、蠔油、雞蛋液、芹菜葉碎、茄子皮碎攪拌成餡。
取出蒸好的餃子皮,把它一張張分開,分別包好餡料,用蛋清封口后入鍋煎熟即可。
吃雞爪可以補充膠原蛋白、美容養顏嗎?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