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君子不恤年之將衰,而憂志之有倦。不寢道焉,不宿義焉。言而不行,斯寢道矣;行而不時,斯宿義矣。是故君子之務,以行前言也。”
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四十六《中論》。
“恤”就是憂慮的意思。“君子不恤年之將衰,而憂志之有倦。”君子不憂慮自己年老力衰,而是擔心什么?而是擔憂自己的志向退怠了、志向動搖了。從這一句話中我們看到,圣賢人、君子人所擔憂的和我們一般世間人所擔憂的事情有所不同。白山云
古人曾經這樣說:“貧不足羞,可羞是貧而無志”,貧窮不是值得我們羞恥的,羞恥的是什么?“貧而無志”,貧窮卻沒有志向。一個人沒有志向,沒有使命感、責任感,就不能夠改變他家里的貧窮。當然,這個貧窮不僅僅是指經濟上的貧窮、物質上的匱乏,它也講思想上的貧窮、精神上的貧窮。特別我們要明理才能夠改變貧窮的命運。要學習圣賢教誨,才知道這個貧窮它的因在吝嗇。所以應該怎么樣?要懂得布施,愈施愈多,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改變貧窮的命運。
“賤不足惡,可惡是賤而無能”,身分地位不是很高,這也不是值得人厭惡的事?!百v不足惡”,這個不是值得人厭惡的事??蓞拹旱氖鞘裁??是自己瞧不起自己,又不去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才能,自暴自棄。
“老不足嘆,可嘆是老而無成”,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自然規律,所以老了不值得嘆息??芍档脟@息的是到老的時候一無所成,一生都虛度了光陰。所以我們看孔老夫子他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老夫子給我們示現了一個老,但是學而不厭的榜樣。再給我幾年時間,五十以學易,這樣就可以沒有大的過失了?;畹嚼?,學到老,一天都沒有空過。
“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無補”,一般人一談到死,就覺得很悲哀,其實這個死不足悲。對于世間人來說,可悲的是我們離開這個世間的時候,回想往事,自己的一生對這個家庭、對這個社會、對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這個世界沒有一點點貢獻和幫助,這才是真正值得可悲的事情。所以我們人來到這個世間都是有使命的,都是來服務、來奉獻的,要留下一點精神,留下一些道義、情義、恩義。正如文天祥所說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因為我們的存在,為他人,特別是我們的親人、朋友,還有世界的人,都能夠有所貢獻,給他們帶來幸福、帶來改變。
所以君子不擔憂自己年紀大了,擔憂的是自己的志向沒有始終堅持,沒有再繼續為社會服務。在《了凡四訓》中有一句話說“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一個人他有了志向,人生有了目標,才有根、才有生命力。假如一個人沒有志向,每一天就是吃了睡、睡了吃,那就和動物沒有兩樣了,就如同是行尸走肉。
———《群書治要360》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