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成藥的服用方法上,須注意以下幾點:
(1)嚴格按量報用:中成藥治病,藥量有一定的靈活性,有時不易準確掌握。由于有的中醫在處方時,對中成藥的每次服用量往往不專門注明,故在具體使用時,病人首先應看清藥品標簽或說明書。有時,中成藥小粒丸劑的說明書上雖寫著每次服多少克,但卻未標明多少粒藥為多少克,這常常會給病人帶來困惑。遇此情況時,病人不可怕麻煩,應向執業藥師問明換算方法或每次服藥粒數(不要問醫生,因非其本職,否則可能致誤)。中藥不是絕對無毒的,有些藥性劇烈的藥,用量稍有超過就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2)注意服藥禁忌:不僅對中成藥的服用量須認真對待,而且對有關藥物的禁忌癥也絲毫馬虎不得。用藥前必須詳閱該藥品的說明書,了解該藥品的使用禁忌。凡藥品說明書中所列禁忌事項,均應按章執行,予以避忌。孕婦、小兒或年老體虛者,更要謹慎,凡藥性猛烈的中成藥還須減量慎用。
(3)注意服藥時間:根據古醫籍規定,中藥服用時間的選擇,應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后食”的原則進行。對于特殊服藥時間規定的中成藥,通常宜選在飯前或空腹時服。因為大多數食物可對中藥的吸收產生干擾,故而飯前服藥有利于藥物吸收和藥效發揮。對于慢性病需長期服藥者,宜養成定時服藥的習慣,而對治療特定病癥的成藥則無須強調空腹或定時服藥,如治冠心病的蘇合香丸、治胃痛的胃樂片等,均或隨時使用;安神藥則在睡前服為最適宜。
(4) 注意服藥方法:中成藥的服用方法也有講究,中成藥中常見劑型之一大粒蜜丸劑,常常給服藥者帶來許多不方便,初次使用該劑型者往往不知該怎樣吞服才好。要知道,任何一口將其吞下的企圖都是應當嚴格禁止的,因為這有可能造成藥丸卡在喉嚨里上下不得,甚至引起心律紊亂等嚴重后果。正確的服法是用清潔的小刀將藥丸切成小粒,而后分幾次用溫開水送服;對于出廠不久、質地較軟的大粒蜜丸,可用清洗過的于直接將其分裂,并搓制成小丸服下。一顆大蜜丸通常至少分成20粒以上的小丸,分2~3次吞下較為合理,否則同樣會引起噎阻。生活中,有些人在服大粒蜜丸時,愛將藥丸嚼食,這其實不宜提倡。因為雖然多數藥丸因在制作中加入了蜂蜜而帶甜味,但是不少丸藥仍帶有濃厚的中藥異味。嚼服者一旦因藥丸異味而引起惡心反應,往往來不及咽下口中稠厚的藥漿而會引起嘔吐,這可就事與愿違了。如果為了加快藥物吸收,加速藥效產生,方便的做法是:取少許溫水將藥丸搗調成稀糊狀后,用溫開水送服。
(5) 注意服藥反應:中成藥與其他藥物一樣,因各種原因也會引發人體的不良反應,隨著中成藥的廣泛應用,這樣那樣的不良反應會較多地出現,服用中成藥者應對此要有所警惕。凡服藥后出現皮疹、瘙癢、發熱等過敏反應者,均應立即停藥,并去醫院診治。凡有過服用某種中藥而致過敏史者,還須牢記以后不可再使用該藥。
喝中藥不苦的竅門
(1)掌握藥液溫度。中藥的服用講究“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但苦味中藥的服用可不拘泥此道。有關專家研究證實,舌頭對37℃以上的溫度更為敏感,因此,苦味中藥湯液的溫度應控制在15℃至37℃。
(2)掌握含、咽部位。研究表明,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頭的前半部,以舌尖最為突出。因此,藥液入口后,最好迅速含貯于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湯匙直接將藥液送至舌根順勢咽下。
(3)掌握服藥速度。藥液在口中停留的時間越長,感覺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藥的服用力求干凈利落,轉瞬即逝。
(4)服藥后喝適量溫開水。這樣既有利于胃腸道對藥液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藥液的苦味。
(5)添加調味品。在苦味藥液中加入蜂蜜、蔗糖等,但對黃連、膽草之類,盡量少用或不用調味品。若有必要可酌配甘草、大棗之類調和。
服中藥湯劑時不宜濫加糖
在服用湯藥時,有的人不管服用什么湯藥,均習慣加糖(冰糖、白糖、紅糖、蜜糖),或以糖水送服,以沖淡或消除苦味,殊不知這種做法不利于疾病的治療,實屬不妥。一是因為各種糖均屬常用中藥,均味甘而具有補虛作用,若所治病證為邪實之證,,那就不但不利于驅邪,反而會加重病情。二是因為中藥的化學成分極其復雜,其中的蛋白質、鞣質等成分能與糖,特別是與含鐵、鈣等無機元素和其他雜質較多的紅糖發生化學反應,使藥液中的某些成分凝固變性,進而混濁、沉淀,不但能影響藥效,甚至會危害健康。三是因為糖可抑制某些退熱藥的療效,干擾藥液中礦物質元素和維生素的吸收。四是因為糖還能降解某些藥物,如馬錢子的有效成分,使湯液的療效降低。五是因為某些健胃的中藥,其之所以能健胃,就是利用其苦味或其他異味來刺激消化腺的分泌而發揮療效的,加入糖后勢必會消除這一作用。由此可知,服用中藥時不能濫加糖。若要加糖,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酌情加用。
朱砂及含朱砂的中成藥不宜大量或長期服用
朱砂,又叫“辰砂”、“丹砂”,其主要成分足硫化汞,火煅時可析出水銀。其味甘性寒有毒,功能鎮心安神、清熱解毒明目。善治心火亢盛引起的心神不安、胸中煩熱、驚悸不眠、癲狂,以及瘡瘍、咽痛、口瘡等。其成人的內服用量,每日為0.1~0.5克。服用時不入湯煎煮,應研末沖服,或入丸散服。 但是,朱砂有毒,被內服后可被少量水解,生成二價汞離子,蓄積在體內,對機體造成傷害。如果大量或長期服用朱砂或含朱砂的中成藥,人體就會因大最汞離子的生成或蓄積而出現急性或慢性汞中毒癥 狀,嚴重的還可出現肝、腎、心、腦中毒。因此,不可大量或長期服用朱砂及含朱砂的中成藥 (如安宮牛黃丸、六神丸、磁朱丸、活絡丸、蟾酥錠、紫雪丹、至寶丹等)。
服用含雄黃的中成藥的注意事項
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二砷,其毒性較大。砷進入人體后,可蓄積和分布于體內各組織,主要分布在肝、腎、牌等內臟及指甲、毛發等部位。砷對機體的毒性作用是多方面的,可對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等組織、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嚴重者可因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而死亡。由于臨床常用的不少中成藥都含有雄黃,如牛黃解毒丸(片)、牛黃清心丸、牛黃鎮驚丸、牛黃抱龍丸、安宮牛黃丸、六神丸、喉癥丸等。因此,在服用這類藥時應注意:首先,應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規定的用法用量服用或遵醫囑服用,避免超量服用;其次,由于砷可引起蓄積性中毒,因此應避免長期服用;此外,應避免與含硫酸鹽、硝酸鹽的西藥,如硫酸亞鐵、硫酸鎂、硫酸胍生片合用(因為二者合用會導致雄黃的主要成分硫化砷氧化而增加毒性)。
服用烏頭類藥物的注意事項
屬烏頭類藥物的中藥材主要有川烏、草烏、附子、雪上一枝蒿等;含有此類中藥材的中成藥主要有木瓜丸、正天丸、右歸丸、追風丸、活絡丹、大活絡丹、三七傷藥片、金匱腎氣丸、舒筋活絡丸、附子理中丸等。
烏頭類藥物的有毒成分主要是烏頭堿。烏頭堿不但毒性大,而且易在體內蓄積,并易溶于乙醇;其毒性主要是損害神經系統,并可直接作用于心臟,導致心律失常,甚至引起室顫而死亡;其一般中毒量為0.2毫克,致死量為2~4毫克,并常因個體差異而有別。烏頭堿雖然有毒,但若經過合理炮制與常時間煎煮,就會分解成為近乎于無毒的醇胺類物質。鑒此,在服用這類藥物時,首先要避免過量或長期服用;其次是不能泡酒服用或與酒同服;再者是不用生品;最后是入湯劑時應先煎1~2小時,以再一次降低其毒性。
中西藥聯合應用時的注意事項
1.含鈣、鐵、鎂等金屬離子的中藥,如石膏、瓦楞子、牡蠣、龍骨、海螵蛸、石決明、赭石、明礬等,不能與四環素類抗生素、異煙肼、左旋多巴、喹諾酮類聯用。
2.含鈣較多的中藥,如石膏、龍骨、牡蠣、海螵蛸、珍珠、蛤蚧、瓦楞子、鹿角、枸杞子等不可與洋地黃類、強心苷類藥物合用,不可與氨基糖苷類合用。
3.堿性較強的中藥,如瓦楞子、海螵蛸、朱砂等,不宜與酸性藥物如胃蛋白酶合劑、阿司匹林等合用;不能與四環素族抗生素、奎寧等同服;不能與維生素B1同服;不能與氨基糖苷類合用;不能與奎寧丁同用。
4.含酸性較強的中藥,如山楂、五味子、山茱萸、烏梅等,不可與磺胺類藥物 聯用;不可與堿性較強的如氨茶堿、胃舒平、乳酸鈉、碳酸氫鈉等聯用。
5.含有機酸的中藥,不能與磺胺類、大環內酯類西藥同服;不可與呋喃妥因、利福平、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同服。
6.含鞣質較多的中藥如五倍子、地榆、訶子、石榴皮、大黃、四季青等,不可與胃蛋白酶合劑、淀粉酶、多酶片等消化酶類藥物聯用;不可與維生素B1合用;不與去痛片、克感敏片等同服;不可與四環素類抗生素及紅霉素、利福平、灰黃霉素、制霉菌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新霉素、氨霉素、氨芐青霉素、異煙肼等同服;不可與麻黃堿、黃連素、士的寧、奎寧、利血平及阿托品類藥物合用;不可與含金屬離子的鈣劑、鎂劑、氯化鈷等合用;不與對肝臟有一定毒性的四環素、利福平、氯丙嗪、異煙肼、無味紅霉素等聯用;不能與磺胺類同服。
7.含有皂苷類成分的中藥,如人參、三七、遠志、桔梗等,不宜與酸性較強的藥物合用;不宜與含有金屬的鹽類藥物如硫酸亞鐵、次碳酸鉍等合用。
8.含蒽醌類中藥,如大黃、虎杖、何首烏等,不宜與堿性西藥聯用。
9.炭類中藥及瓦楞子、牡蠣等,不宜與多酶片、胃蛋白酶等聯用。
10.金銀花、連翹、黃芩、魚腥草等不宜與菌類制劑如乳酶生、促菌生等聯用。
11.蜂蜜、飴糖、甘草等中藥,不可與降糖西藥同用。
12.含顛茄類生物堿中藥,如曼陀羅、洋金花、天仙子等及含有鈣離子的中藥均不可與強心苷類藥物等聯用。
13.含麻黃堿類中藥不可與強心藥、降壓藥聯用。
14.含汞類中藥如朱砂、輕粉,不能與溴化鉀、三溴合劑、碘化鉀、碘喉片等同服;不能長期與含苯甲酸鈉等巴氏合劑、或以苯甲酸鈉為防腐劑的制劑同服。
15.含氰苷的中藥如杏仁、桃仁、白果、枇杷葉等,不宜長期與鎮咳類藥物如咳必清同用;不宜與中樞抑制藥物合用。
16.海藻、昆布等含碘類中